应用CT三维重建图像观察颅底卵圆孔的大小及形态
2019-03-26李真胜男郭志刚黄哲浩
李真胜男,郭志刚,田 宇,黄哲浩*
(1.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神经外科)
颅底卵圆孔(FO)位于中颅窝底前部蝶鞍两侧,是三叉神经阻滞手术穿刺的必经之路。我们以往在应用立体定向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的手术过程中,发现有些FO的大小及特殊解剖形态会对RFT手术的穿刺成功率造成显著的影响[1,2]。我们应用三维(3D)CT重建方法观察了178例成人在立体定向RFT 手术穿刺位的FO形态,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行颅底CT三维重建的成年患者178例,观察其双侧的共356个FO的大小及形态。全部患者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97例,年龄为18岁-87岁,平均年龄45.2岁。患者的纳入标准:18岁以上且行颅底CT薄层扫描者。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近期有颅脑创伤的成年患者。
1.2方法
根据颅底CT薄层扫描图像,在TOSHIB Vitrea fX工作站窗口建立立体定向RFT 手术穿刺位的3D CT重建FO图像(图1A),从立体定向RFT 手术穿刺位测量FO纵径及横径数值,并在不同方向观察FO中间骨质情况及FO的走行方向。FO的大小分类为:(1)正常大小FO;(2)小FO;(3)大FO。FO大小的评判标准:(1)最大横径小于6.0 mm和(或)最大纵径小于3.0 mm者,判定为小FO;最大横径大于9.0 mm和(或)最大纵径大于5.4 mm者,判定为大FO[1]。FO的形态分类为:(1)正常形态FO;(2)异常形态FO:FO中间存在横贯骨质现象的判定为分隔型FO;不是沿一个方向走行的FO判定为成角型FO。
2 结果
2.1立体定向RFT手术穿刺位FO的大小全部356个FO中,FO的最大横径为11.2 mm,最小横径为3.7 mm;最大纵径为8.0 mm,最小纵径为1.2 mm。正常大小的FO共289个,占全部FO的81.2 %(289/356)。小FO:最大横径小于6.0 mm的FO共32例,占全部FO的9.0 %(32/356);最大纵径小于3.0 mm的FO共7例,占全部FO的2.0 %(7/356)(图1B-1C);同时存在最大横径小于6.0 mm和最大纵径小于3.2 mm的FO共2例;整体上,小FO共37例,占全部FO的10.4%(37/356)。大FO:最大横径大于9.0 mm的FO共26例,占全部FO的7.3%(26/356);最大纵径大于5.4 mm的FO共14例,占全部FO的3.9 %(14/356)(图1D);同时存在最大横径大于9.0 mm和最大纵径大于5.4 mm者共10例;整体上,大FO共30例,占全部FO的8.4%(30/356)。
2.2FO的异常形态FO中间存在横贯骨质现象的分隔型FO共3例,成角型FO共1例(图2)。异常形态FO占全部FO的1.1 %(4/356)。
A:分隔型FO,箭头指向横贯FO中间的骨质;B:成角型FO,箭头指向FO走行成角位置
3 讨论
CT三维重建是一种应用较多的且直观的观察颅底,包括卵圆孔形态及周围骨性结构的重要方法[3,4]。以往的解剖学研究多从颅底正面观察卵圆孔的情况[4],外科医生则更加重视从不同的可视角度观察卵圆孔的情况[1,2,5]。
我们在本研究中,观察了立体定向RFT穿刺位
的卵圆孔大小及形态。我们发现:通过卵圆孔最大纵径值测量,小卵圆孔占全部卵圆孔的2.0%(7/356)。由于卵圆孔最大纵径值对于穿刺针抵达卵圆孔后,能否进一步顺利进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卵圆孔最大纵径值对于判定小卵圆孔具有实用意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卵圆孔最大横径值测量,发现大卵圆孔占全部卵圆孔的8.4%。对于大卵圆孔患者,由于术前不能判断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在大卵圆孔颅顶侧的具体位置,术中经常出现卵圆孔穿刺成功后,仍需反复寻找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控制三叉神经单独分支部位的情况。因此,卵圆孔最大横径值和最大纵径值对于判定大卵圆孔具有实用意义。另外,我们还发现特殊形态卵圆孔(分隔型FO和成角型FO),占全部卵圆孔的1.1 %。相对与小卵圆孔和大卵圆孔,分隔型FO虽然横径和纵径数值属于正常大小卵圆孔,但卵圆孔的可用穿刺范围明显减小。因此,分隔型FO属于特殊类型的小FO,应该在术前被判定为难以穿刺的卵圆孔。而成角型FO不适合进行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阻滞手术。
总之,在三叉神经阻滞手术的术前准备过程中,了解患者穿刺位卵圆孔的个体化形态和特征,有助于术前预判手术难度和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