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东盟贸易结构演进及发展策略
2019-03-25王鹏飞
王鹏飞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以来,双方始终保持频繁的经贸往来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经贸往来深度合作,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量强势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且贸易结构不断演进,深刻影响着双方经贸战略关系。本文对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对“一带一路”引领下双方贸易结构演进趋势展开分析;最后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提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策略建议,以期能够建立高效便利的贸易体系,促进双边贸易长久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贸易结构 演进趋势 发展策略
引言
自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领域不断扩展,串联起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2015年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双方合作经贸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诸多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持续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贸易总额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2017年贸易额达到5148亿美元,增速13.8%。
2015年,东盟国家发布《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2025》,更是推动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由“黄金十年”向“钻石十年”有序迈进。近年来,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探索多元化领域的创新合作,受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双方贸易合作互补性强,形成了合作双赢的贸易体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背景下,地区间各种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也不断演化,对双边贸易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准确把握中國-东盟贸易结构演进趋势,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契机,提出推进双方贸易发展的策略,有助于深化双边贸易优势互补,建立高效、便利的双边贸易体系。
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东盟贸易额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贸易体系
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随后,双边经贸合作领域深度拓展,贸易额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3%左右,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见图1)。2017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达到5148.2亿美元,增速13.8%;2018年1-5月,贸易总额达到2326.4亿美元,增速达到18.9%。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双方贸易总额增速加快,除2015、2016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复苏乏力的影响呈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呈现上升态势。尤其是2018年,“构建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论坛在南宁举办,推动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在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深度合作。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东盟共覆盖19亿人,11个国家享受着贸易经济发展红利,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贸易体系。
(二)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持续增加,且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自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以来,双方直接投资总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见图2)。其中,2003-2012年,东盟对中国的投资相对较高;2007年起中国对东盟投资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自2013年以来发生逆转,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对东盟投资规模反超,且双向投资步入“快车道”。截止2018年5月,中国-东盟双向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且双方合作领域也呈现多元化,包括电力、铁路、信息通讯、农业等领域。为支持大型基础项目的融资问题,2014年成立了丝路基金投资、2015年成立亚投行,由此推进了双方在大型项目的深度合作,截止2018年5月,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签订工程合同达3487.1亿美元。东盟成熟经济体的优越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方企业进行投资,如2017年华为与马来西亚在数字化领域深化合作,签署了构建“智慧国”的愿景。2018年中国-东盟商机对话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增进互利合作、携手共同发展”,共同构建贸易经济体,预示着未来中国-东盟合作将全面、深入展开。
(三)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日渐加深,且双方贸易呈现“重者恒重”的规律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日渐加深,深入对接发展战略,构建了多层次交流机制,如“高层领导人会议”、“高官磋商”等。2013年,在“一带一路”引领下,双方关系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迈进,不断加强规划合作与顶层设计,建立起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架构。2018年,中国-东盟商机对话会确认“坚韧与创新”的发展主题,各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深度对接,如中菲签署《经贸合作六年发展规划》、中泰打造“东部经济走廊”铁路、中柬积极对接“四角战略”等,在重大区域性双边多边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双方贸易呈现“重者恒重”的规律。自中国-东盟建交以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且新加坡长期保持中国对东盟投资的第一国。2017年,中国对新加坡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9.6%,累计吸收新加坡投资900.3亿美元,连续10年成为新加坡第一大投资国。双方在机电、化工、塑料、橡胶产业深度合作,2017年贸易总额994.3亿美元、增速19.5%。
“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东盟贸易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一)中国-东盟贸易商品结构向竞争性和互补性演进
东盟十国中只有新加坡、文莱是发达国家,其余八国均为发展中国家,各国要素禀赋不同、各具优势,根据“雁行模式”理论,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互补性。中国资源相对贫乏,东盟各国在林业、矿藏、能源等自然资源占据禀赋优势,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每年从东盟进口原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等,以弥补国内不足。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要素禀赋上又存在着相似性,如中国、印尼劳动力要素占据明显优势,而马来西亚、新加坡技术创新要素占据明显优势,可见,各国比较优势分布在不同产业,贸易商品结构也呈现向竞争性与互补性演进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各国转移,如印尼、越南等,受产品附加值低、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已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领域,加剧了双方的竞争格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实施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升级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如发展高铁技术、研发液晶显示面板等,加快拓展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领域,增加资源要素的进口、扩大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整体可见,中国-东盟在资源禀赋上的先天差异,推进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互补性,但随着要素资源的不断变化,也呈现出向竞争性趋势演进。
(二)中国-东盟贸易国别结构向均衡化演进
长期以来,受东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国别结构呈现不均衡的态势。从商品贸易来看,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贸易往来频繁,几乎占到了贸易总额的八成左右(见表1);从中国-东盟的直接投资来看,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中国对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直接投资数额大、项目多。自2015年双方拓展合作领域、深度把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商机,中国-东盟贸易国别结构向均衡化演进。如2017年,中国与越南、缅甸、文莱等国的贸易额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尽管与新加坡、印尼等国的贸易量依旧较大,但增速放缓、占比已下降至六、七成左右。同时,根据《中国海外投资指数2017》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热衷于向东盟投资,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排名靠前外,在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生效后,双边市场更快发展。中国对泰国的投资排名由2015年的38名上升至18名,对越南的投资也由40名上升至30名。
(三)中国-东盟投资领域向高科技产业演进
长期以来,受东盟资源禀赋的影响,中国-东盟贸易领域集中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业、生产供应业等,结构分布不尽合理。201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中约60%为资源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一带一路”引领下,对东盟的投资领域也逐步向高科技产业演进。如2014年中国掀起“智慧城市”热潮,华为公司与新加坡联手,签署了ICT合作协议,旨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抓住数字经济机遇,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并提升绿色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2017年,华为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了开放实验室,联合设计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创新制定识别和管理网络安全。近年来,新加坡在中国投资主要集中于园区经济,向电子、金融等新领域转型。2018年,马来西亚也在吸引外资方面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如外资投入信息工业领域可减免70%-100%所得税。同时,东盟能源需求呈现快速上涨态势,预计2040年将较2017年增长70%左右,而中国在风能、核电等领域已形成独特技术,为未来中方在能源领域的投资提供了发展机遇。整体可见,在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东盟直接投资领域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演进。
(四)中国-东盟贸易主体结构向多元化演进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经营权放开,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由表2可见,2013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口、出口交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63.7%、59.2%,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占比15.6%、21.9%,其他企业进、出口分别占比20.7%、18.9%。近年来,政府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参与到中国-东盟贸易中,出台了相应的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创新支持,如简化中小企业出口退税流程、拓宽退税渠道,在新三板挂牌融资等,尤其是2017年,中小企业贸易促进平台全面启动,在江苏打造“中小企业贸易中心”。中国与东盟各国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深化合作,助推贸易主体呈现出向多元化演进的趋势。2017年,其他企业在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中占比分别达到了32.5%、28.6%,较2013年有所上升。可以预见,在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将参与到中国-东盟的贸易中,促进双边贸易产业升级。
“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策略
(一)营造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开展多领域的投资合作
中国与东盟已建交多年,在多领域深化经贸往来,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政策消除非关税障碍与壁垒,全方位应对贸易摩擦。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优化中国-东盟贸易结构,不断调整贸易战略,促进双方多领域合作,深度把握东盟各国的特点,开展多领域的投资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盟完善高层对话机制,各国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际分工合作,在竞争中寻求产业互补,促进贸易的协调和平衡。例如中国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南亚各国,使其发挥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业,如轻工、机电、通信等,将高科技产业投资到东盟,加大優势产业转移,调整中国-东盟经济结构,向更高端产业链布局,推进贸易区经济繁荣发展。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金融领域的合作,如增设金融机构,在鼓励中方企业“走出去”参与自贸区投资的同时,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与融资支持。
(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
中国出口产品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必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向产业链上游挺进。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向东盟各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如积极推进LED、家电、手机等自主研发与创新,提高产品参与中国-东盟贸易的竞争优势。优化贸易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金融、税收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更新改造力度,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构建多元化的贸易区域结构,形成良性的贸易循环体系。当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东盟缅甸、越南等国依旧有着市场空间,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也非一蹴而就,紧抓市场机遇出口产品并挖掘内需增长,加快自主创新,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规划外贸市场战略,推进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均衡性发展,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在保持现有东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文莱、印尼等新兴市场,如推出低碳电子消费品、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等,扩大东盟贸易市场。
(三)加快中西部地区经贸发展,促进多种贸易方式组合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带动沿线地区、国家构建区域合作平台,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深度挖掘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合作领域,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多元化发展开辟新路径。扩大东部地区如上海、广东等省份的贸易规模,加强企业外贸敏感性,发挥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在资源、地理禀赋方面的优势,逐步将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优化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国内产业链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为契机,提升加工贸易产业的研发、营销,延长境内增值链条,促进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转型。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深化开拓加工贸易产业链上合作创新,优化贸易方式,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综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优势、东部技术优势,推进国内产业链转移、产业链延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贸易的发展,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以及多种贸易方式组合的贸易新格局。
(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更多企业参与
中国-东盟贸易结构的演进是以产业为基础,新经济模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内驱动力,提高技术水平,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发展知识型产业,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加快贸易主体结构的多元化,鼓励更多的民营、私营企业参与到中国-东盟贸易中,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打造高质量品牌,增强民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外贸企业组合,推进管理创新,产业结构转型与要素禀赋相适应,升级贸易商品结构,加快融入东盟经济走廊的建设,促进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要扮演合作伙伴的角色,彰显大国气度,注重通信、绿色、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积极深化投资合作,在柬埔寨、越南等国设立工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造利益共同体。鼓励企业加大技术、设备的进口力度,加强与产业链上游资源的整合,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国际产业链分工布局中的地位。
(五)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大力发展海外事业
优化中国-东盟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随着中国-东盟经贸领域的深度合作,迫切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人力资源。应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人才交流,创新校企、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加强人力资源的积累。设立中国-东盟教育基金,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与东盟各国贸易结构相契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各国经济繁荣提供人力支撑。如广西与越南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开发试点,着力举办农业栽培、育种培训班;建立“中新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加强数字技术、酒店管理方面人才培养。加快中国-东盟人才要素交流,中方发挥本国优势,有序发展海外事业,如印尼造船业发展滞后,对船舶等基础设施需求较大,中国是全球第一造船大國,拥有大量造船方面的人力资源,具有承建实力,双方可以在造船业上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彭红碧.四川-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刘玉莹.全球价值链框架下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3.张中元,沈铭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边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5)
4.张晓燕,孙乾坤.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的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J].改革,2017(9)
5.崔庆波,梁双陆,刘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国际产业分工结构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7(9)
6.李富.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基于规模结构与效率视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