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必然趋势、模式导向与对策建议
2019-03-25谢军梅
谢军梅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它是顺应新宏观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行业自身变革的内在需要。本文根据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模式,探索并提出了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三种可行模式,分别为业态一体化的跨界融合、链条一体化的跨界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界融合。为助力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文章立足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短板,从支持机制、企业培育、发展环境、监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跨界融合 模式 对策
随着互联网不断向各行各业渗透,传统的行业边界日渐模糊化,行业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一大重要趋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智能+”等成为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主要特征,零售O2O、机器人餐厅等是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重要案例。根据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而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正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呼应。但作为起步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之路任重道远。本文基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实际,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之路提出一定前瞻性思路,为今后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从时代需求看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是顺应新宏观环境的客观需要
1.商贸流通业向跨界融合发展,是顺应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随着“互联网+”革命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融入到各行各业各环节中,近年来,中央充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例如,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跨界融合,而流通业作为连接制造端和消费端的重要枢纽,也必然要借此机遇加快推进跨界融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就明确将促进零售业跨界融合作为一条重要路径。
2.消费层级不断提升,对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提出新要求。伴随国民收入水平提升,整体消费层次也不断提升。由图1可知,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消费已不仅仅满足于食品消费。在新时期,对个性化商品的需求将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需求导向必然会波及到流通领域,加速流通服务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步伐。可见,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京东物流针对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特征,定制化推出物流全程链条服务方案;2016年飞凡开展与欧亚、绿地、步步高等集团的商业联盟,打造城市购物核心商圈,这些都是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重要体现。
3.智能制造的路线引领,将带动商贸流通业走跨界融合之路。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实施,智能制造上升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潮流。智能制造不是单调的传统制造,它关系到大量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融合,一个制造体系中要嵌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这就要求与制造环节相连接的物流、零售等商贸流通环节也赋予智能化的元素,与智能制造形成配套,而商贸流通业的智能化,就必须以跨界融合作为重要前提。
4.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加深,对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提出迫切需求。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明确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理念之一,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生态意识不断深化。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枢纽,流通过程是否能实现绿色低碳,对整个经济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绿色流通,单凭传统的物流、零售方面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注入新型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又对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提出了需求。
(二)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是顺应行业自身变革的内在需要
跨界融合,不仅仅是商贸流通业站在宏观趋势层面上作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商贸流通业为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克服自身发展短板,实现商贸流通业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的内在需要。
首先,从产业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势必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较2007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但是,人均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较2007年提高了89%。综合数据变化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逐步趋稳。但是,由图2又可明显发现,商贸流通业与GDP增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规模总量增速逐步放缓,传统的增长方式已无法充分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类比可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必然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其次,从自身短板来看,跨界融合也已成为商贸流通业克服制约因素、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仍显粗放。受到逐利思维的影响,许多企业借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持续火热的契机,不考虑自身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违背商业规律而片面追逐规模化,因而导致服务质量偏低、成本浪费严重、资源配置低下等问题。由于我国对商贸流通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少商业企业钻国家空子,打着建立城市商业中心的幌子而开展盲目的“圈地运动”。据统计,到2016年底我国50个重点城市的商业设施净增总面积相比2014年提高了80%左右,过剩产能显然制约了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商贸流通业存在局部的垄断特征。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得到国家充分重视,因而其市场份额也不断提高。在商贸流通业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一些大型商业集团势力也明显增强,导致行业内部出现垄断现象,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给本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威胁。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集团,凭借自身的市场优势而不断挤占本土商业市场。在垄断特征仍然明显的环境下,跨界融合成为必然需求。通过跨界融合,能促进本土商贸流通企业拓展功能、扩大业务、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增强自身实力。第三,商贸流通业的市场分割较为突出。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市场分割仍然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一是同一业态市场分割突出,比如零售业是苏宁、国美、天猫等企业一方割据;二是城乡流通市场二元结构突出;三是不同业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不足,如实体零售、物流、电商等业态之间尚未普遍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关系。只有通过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才能促进业态之间实现协同发展,不断打破条块分割瓶颈。
从发展模式看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之道
(一)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流通业是与信息、服务等诸多行业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产业跨界融合不仅体现在功能与环节上,还体现在技术融合,为了深入探究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从产业跨界融合的功能融合、环节融合与技术融合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分析:
1.基于功能的跨界融合:产业间的功能延伸与互补。产业功能的边界存在交叉与重叠的部分,产业的功能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产业间的功能延伸与功能互补,也折射出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并由服务行业延伸到农业与制造行业,形成了新的产业业态。产业功能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与经济的服务化,形成了更加明显的复合经济。产业间的功能跨界融合,有利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促进了集约化发展。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要基于产业自身边界,围绕相关产业的功能延伸与互补开展,如图3所示。
2.基于环节的跨界融合:供应链、价值链的整合提升。环节的跨界融合是产业内部的重组整合,主要集中在同一产业或相似产业中的不同行业,是在同一标准下将原本独立的产品或服务整合为一体的过程。环节的跨界融合,是一个行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整合提升的过程,通过内部产业重组,最终产生新的产业。环节的跨界融合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促进了价值链的整合,优化了供应链模式,实现了产业整个链条的整合提升。
3.基于技术的跨界融合:信息技术向行业的广泛渗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向不同行业广泛渗透,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向关联产业及其他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产业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或提升了传统产业结构。一方面,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信息技术融入产业技术与业务环节,创新了生产制造模式,形成了虚拟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了产业的相互渗透,突破传统的制造模式,实现了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渗透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活力,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特点,优化产品质量,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与供求状况,是一个实现传统产业價值增值的过程,有利于传统产业产品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可行模式
结合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模式,根据流通业自身的行业特征,笔者认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可探索以下发展模式:
1.产业集成化:基于业态一体化的跨界融合。第一,商业、文化和旅游功能一体化的融合模式。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不断向享受型、体验型、便捷型等模式转变,传统单一功能的服务门店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需求的需要,商业、文化与旅游功能一体化的新兴业态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方向,当前购物中心不断有餐饮、娱乐、教育与医疗等新业态的加入,传统的百货商店与购物中心也向集购物、餐饮、娱乐、教育、医疗、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体发展。例如,2016年阿里巴巴以21.5亿元购入三江购物32%股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第二,社区商贸商业服务一体化的融合模式。社区商贸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营造宜居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社区商贸商业不断由传统的商贸业向综合服务业转变,形成了社区商贸商业服务综合体。这些融合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便利化、集成化、标准化与服务化,包括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24 小时便利店、标准化菜场、家政服务、大众餐饮、美容理发、药店、配送等便民服务网点,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便利化与服务化消费需求。2015年,京东参股永辉超市,就体现了这种跨界融合模式。
2.服务集成化:基于链条一体化的跨界融合。第一,“互联网+供应链”服务集成的创新模式。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供应链涉及交通、金融、信息服务等业态。“互联网+供应链”服务集成的创新模式,需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一个龙头企业为主导,形成跨界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可探索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合服务,建立具有大宗商品信息的电商平台,实现链条一体化的集成服务,创新链条服务模式,拓展信息服务、在线交易、物流配送、在线支付、在线结算等一体化集成创新模式。图4给出了仓储配送领域的服务集成一体化模式,在这模式中,仓储和配送两个流程中嵌入了互联网技术,融合金融、电商、信息管理等服务,服务集成一体化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流通效率。第二,专业化第三方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模式。随着分工专业化与服务外包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呈现出服务化、集成化、外包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金融、外贸、物流、信息等一体化的集成平台,实现了商贸流通的网络化、平台化、融合化、创新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集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分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模式。这些新兴供应链企业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服务内容更加专业,为客户提供了一体化的专业服务,整合商贸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全程供应链服务,实现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多方合一。专业化第三方供应链承接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既满足了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也降低了企业的自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商贸流通效率。2013年,阿里巴巴与海尔电器开展战略合作,正是流通业通过第三方供应链一体化实现跨界融合的重要例子。
3.信息集成化: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界融合。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是各行各业的时代发展趋势。对于商贸流通业而言,这种一体化发展必将是跨界融合的主要模式。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速明显提高,网络零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如图5所示。第一,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随着“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还是流通信息集成,其本质都是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该模式不仅体现在实体流通业向线上流通业延伸,还表现为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向线下拓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有利于企业的优势互补,实现了线上平台与线下体验店的融合发展。但是,部分流通业态的融合发展并不成熟,缺乏高技能的运营人才和高科技含量的运输设备。因此,还需要加强统筹设计,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界融合。阿里巴巴与银泰合作、阿里巴巴参股苏宁,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体现。第二,线上线下的共享模式。共享经济是指将社会分散的闲置资源集聚,分享使用权的经济业态,不仅有利于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还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增加。目前,共享经济集中在金融、交通、住房、生产、生活和知识服务等领域,共享经济平台将大量碎片化的闲置资源、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线上线下共享模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共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从短板因素看当前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的现实情况
当前,我国有一些商贸流通企业正探索跨界融合的模式。在物流领域,顺丰物流与中铁开展战略合作,打造高铁送快递模式;运满满联手平安产险,共同打造物流金融模式。在零售领域,阿里巴巴拓展生鲜和餐厅业务,建立“生鲜+餐厅+外卖O2O集市”盒马鲜生;居然之家集团打造集吃、玩、卖于一体的新体验商业平台——怡食家超市。在跨界融合不断兴起的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之路也并不一直平坦,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因素。
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意识普遍不强。国外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验。但在国内,受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态经营方式的约束,总体上无论是物流还是零售等行业,跨界融合的思维仍然没有充分打开,大部分商贸流通企业跨界融合的意识仍不强。在一些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跨界融合几乎演变成为一场“圈地运动”,名义上跨界融合,事实上还是搞大型商业点或者甚至是房地产,这明显是不科学的。
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缺乏顶层设计。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总体上国内还缺乏对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顶层设计,因而政策在实际落实中仍然难以到位。由于前瞻性研究、规划等缺位,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无法真正体系化,多为小范围合作,并且即使小范围合作也存在大量的模仿现象。
商贸流通业的行业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行业监管仍然处于无的放矢的局面。虽然商贸流通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但由于政府缺乏数据信息支撑,所以仍难以有效对行业采取科学措施进行监管。一些商家由于势力大,掌握信息多,因而可以过多地控制市场,开展不当竞争,从而不利于维护商贸流通业的市场秩序。在这样无的放矢的尴尬境地下,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也就自然面临着壁垒,如何有效突破行业监管瓶颈,是商贸流通业有序开展跨界融合的重要前提。
公共服务环境支撑仍然不利。虽然跨界融合越来越成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当前我国许多地方仍然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环境来支撑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第一,国内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在生产与零售、生产与物流、物流与零售等关节经常存在“卡脖子”问题。第二,许多地区缺乏必要的互聯网信息支撑,在数据采集、处理、共享等方面不到位,不利于供应链大集成大整合,也就制约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第三,跨界融合需要技术,但国内缺乏创新基础支撑,特别是人才引育的环境不利,不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制约了跨界融合的步伐。
我国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势在必行,国内诸如顺丰物流、运满满、阿里巴巴、居然之家等企业已尝试走跨界融合之路,而总体上未来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可以采取业态一体化的跨界融合、链条一体化的跨界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界融合三大模式。下一步,为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跨界融合补短板、提动力,走出新型发展道路,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健全有利于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体制机制。要促进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必须突破行业界限,运用新思维建立新型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加大政策扶持,指导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培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并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科学宏观调控。二是把握互联网经济大势,发挥好政策以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头作用,支持企业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加大跨界融合的共性技术研究。三是强化跨界融合宣传推广机制,主动深入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并反馈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帮助解决共性瓶颈。
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本质上在于模糊化传统产业边界,实现功能融合、业态协同。因此,加快推进企业培育,促进企业向多领域拓展、延伸和渗透已成为必需。一是要支持有基础的商贸流通企业拓展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多种业态,集成“物流+贸易”、“贸易+金融”等新型流通模式。二是加速商贸流通业与服务领域的融合,加强与文创、旅游、健康等领域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速服务集成化。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供应链思维,充分植入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向上面向供应商、向下面向消费者拓展服务。
优化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发展环境。一是健全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为物流、零售等流通业态的向外拓展做好有力铺垫。二是加快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公共交易平台、企业合作联盟平台、产学研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平台体系,提高商贸流通企业跨界融合的承载能力。三是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政府应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人才培训平台,在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的多领域对口培养高端人才。
加大对跨界融合新模式的监管。对于商贸流通业跨界融合这种新的概念,需要有一套新的监管体系来维持发展秩序。一是要加大放管服改革,一手放开跨界融合新模式的市场准入,一手要加强跨界融合的事中事后监管,而且监管标准不能放低。二是逐步改变单一的政府监管机制,转向政企社共治的多方监管机制,完善市场自律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肖大梅.“互联网+”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
2.齐春莹.我国商贸流通业多元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以零售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
3.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六大趋势和六大问题[EB/OL].[2014-10-28].https://www.aliyun.com/zixun/content/2_6_77445.html
4.郑欣.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探索——基于“互联网+流通”背景[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
5.夏金杉.互联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J].商情,2016(36)
6.互联网+时代 跨界融合呈现新形态[EB/OL].[2014-10-28].http://tech.huanqiu.com/news/2015-11/8019331.html
7.L Hellvin.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D].Oecd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s,1996
8.路红艳.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流通业创新发展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7(4)
9.夏毓婷.服务业跨界融合的特征和形成机理[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10.丁俊发.推动流通业的供给侧改革——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论述[EB/OL].[2016-01-28].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128/c49154-2809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