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的行为经济学效应及实证分析
2019-03-25张琪
张琪
内容摘要:考虑心理因素的行为经济学对现实具有较强解释力,将行为经济学效应引入城市规模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剖析当前中国城市规模变动的内在本质,为城市规模方针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构建城市人口非户籍人口的梦想效应指数、户籍人口的禀赋效应指数对城市人均产值的回归模型,利用4个直辖市、24个省会城市的宏观数据和CCGS2015的6825条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城市规模 行为经济学 梦想效应 禀赋效应 实证分析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载体,扮演着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特定主体,是人类多样性、文明异质性的空间化聚集。城市以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聚集资源的政治中心为起源,以生产要素集聚推动经济产业增长发展为动力,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关系向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本质解放。
以理查德·塞勒(Richard H.Thaler)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因素引入经济学,关注人的差异化非理性行为,相比基于理性人假设的主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接近实际。主流城市规模理论重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建立城市最优规模模型,搁置了现实个体的非理性人非经济人的主观心理、行为偏好。本文原创性地将行为经济学效应引入城市规模的模型中,以城市居民的理性经济效用账户和实际心理效用账户的偏差为基础,分析迁入人口的梦想效应、投机偏好和现有人口的禀赋效应、现状偏见对城市规模的影响,较为贴近实际地研究城市人口规模的内在形成机制,为城市政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城市规模理论概论
(一)人口集聚与疏离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产业规模、城市土地规模、城市文化规模等,主要以城市人口规模即城市市辖区常住居民数量来衡量城市规模。优渥的自然环境、政权统治中心、外交商贸枢纽等偶然性因素诱生了原始的人口迁徙与集群,人口稀疏的农耕游牧状态转型为集聚的城市形态。城市从形成开始,衍生人口缓慢增加,城市规模与迁徙人口处于各种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城市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集聚经济会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过多造成的规模不经济致使人口从城市疏离。
(二)产业集群与迁移
产业集群形成的集聚经济效应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向心力动力。产业集群时企业对公共基础设施与公用专业化生产要素市场的平均分摊成本显著降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促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张。城市规模扩张吸纳的大量人口为企业同时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倾销市场,呈正反馈促使企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随着产业集群范围扩大密度的增加,廉价劳动力市场逐步缺失,土地租金越来越高,商贸与高端服务业市场趋于饱和,当规模不经济成本高于迁移成本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产业和企业将撤离,具有物质产品生产能力与商品消费能力的人口将随企业迁出,城市规模下降。
(三)政府扩张与限制
政府主体行为显著影响城市规模的变化。政府通過政策主导调节城市规模,同时政府组织本身的扩张与局限影响着城市规模。帕金森定律说明官僚机构天生具有扩展趋势,政府官僚机构的早期人员膨胀提高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治理能力,创造的大量官僚工作岗位对城市规模形成向心力作用。而过度的政府官僚扩张不仅导致平均行政效率下降,甚至总体行政效率下降,臃肿的官僚机构也制约了城市规模发展。
在当前的中国土地制度下,政府控制着城市土地规模的扩张节奏。城市土地定价的政府垄断为城市土地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基础,而农田资源红线与农村土地的非交易性则限制了城市的扁平化发展。政府控制的土地制度同时作为离心力与向心力,促使城市土地规模的集约高效发展。
(四)文化膨胀与辐射
城市文化规模作为城市规模的高阶形态,具有较低的流动性成本与较强的集聚性特质。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强烈的路径依赖与自增强机制,如果某一城市的初始文化状态强于周边城市,该城市通常会挤占其他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形成文化发展的吸引与集中,城市文化规模急速扩张,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规模膨胀。
文化的低成本流动性特质决定了城市文化规模的强烈向心力与强烈离心力并存,高度发展的城市文化具有辐射带动周边欠发展城市文化的倾向,同时随着城市文化规模的膨胀,城市文化发展的边际收益递减趋于负,文化产业开始向其它城市发散性迁移撤离。
城市规模的行为经济学效应
(一)经济效用账户与心理效用账户的偏差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个人心理效用账户是主流经济效用账户与交易过程效用账户的叠加,即U(z)=U0(z)+U1(z),微观主体获得的效用不仅源于经济行为的结果,同时源于经济行为本身。结果效用函数U0(z)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过程效用函数U1(z)根据行为心理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边际性。
乡村迁移人群作为直接影响城市规模的微观主体,其效用函数以心理预期的方式影响着是否向城市迁移的决策。在城乡流动放开的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欠发达,村民生活水平堪忧,经济结果效用函数占主导地位,即U(z)≈U0(z)。而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经济结果效用函数U0(z)的占比逐渐减小,行为过程效用函数U1(z)的占比逐渐增大。
(二)梦想效应
梦想效应又称为投机效应、穷人税效应,指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理性预期为负的行为现象。最典型的例证是彩票市场,一美元购买彩票的理性预期收益往往是五十美分,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有众多人进行,因为人们花费一美元买了五十美分的预期收益,而另外五十美分购买了一夜暴富的梦想。
城市流动人口的梦想效应显著影响着城市规模。城市流动人口的梦想效应指基于当下生活状态,工资水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程度,农村迁徙人口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效应驱使着乡村人群向城市大量转移,致使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不是理性预期的工资收入,而是非理性梦想的工资收入,促使着乡村人群向城市迁移。梦想效应驱使下的城市外来人口往往饱含对工作的热情,外来人口勤奋的劳动工作提升着城市总产值与城市人均产值。
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效应实际上存在着负的期望收益,即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投机性目标通常不会实现,而这个负的期望收益成本由城市外来人口个体承担,亏空的经济利益部分无偿转化为城市建设资金,此为穷人税效应。在梦想效应的作用下,城市实体接受了城市外来人口的建设与贡献,而不必承担梦想效应的成本,从而节省出大量资金用以进行城市建设。梦想效应促使城市规模的扩张,同时增大了城市最优规模。
(三)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拥有某物品的个人往往会高估该物品的价值。禀赋效应理论对科斯定理形成了挑战,即使在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低的市场环境中,由于市场微观主体个人存在着禀赋效应心理,导致市场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偏差阻碍着市场运行的经济效率。
城市现有人口特别是户籍人口的禀赋效应对城市规模存在影响作用。城市现有人群对于现有工资水平、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基础设施存在着现状偏见与损失规避。禀赋效应使得城市人群高估了自身拥有物品的价值与自身劳动才能的价值,抑制了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与商品过程的正常进行,使得城市市场运行缺乏效率,经济活动缺乏活力。
统计模型和数据
城市规模数理模型通常以人均产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人口数量等因素为解释变量,构建以下城市规模主流数理模型:
式(1)中,y为城市生产总值,p为城市人口,M为控制变量,μ为随机干扰项。通常认为城市人均产值随城市人口呈倒U型曲线变化,即回归模型(1)的β1值为正,而β2值为负。
为了验证城市规模变动中存在的梦想效应与禀赋效应,笔者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如下:
式(2)中,dream为梦想指数,代表被调查对象的期望工资与现有工资之比,不同城市不同个人的梦想指数不同;own为禀赋指数,代表被调查对象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p1为城市非户籍人口,p0为城市户籍人口,M为控制变量,μ为随机干扰项。用dream*p1代表外来人群的梦想效应指数,own*p0代表城市現有人群的禀赋效应指数。
本文模型(2)的回归分析采用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使用4个直辖市与24个省会城市的统计数据和6825个被调查个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宏观数据城市总产值y、城市人口p、城市户籍人口p0、城市非户籍人口p1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其中仅收录城市户籍人口,未收录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由城市总产值与城市人均产值计算得出,城市非户籍人口由城市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计算得出。微观数据梦想效应指数dream、禀赋效应指数own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CGS)2015》,梦想效应指数由上一年年收入与期望年收入计算得出,禀赋效应指数使用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
关于数据筛选,CCGS2015共有10968组调查变量,本文剔除上一年年收入、期望年收入、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为空白的数据变量,计算出梦想效应指数后,再剔除梦想效应指数小于1和大于50的异常数据,得到进行回归分析的6825条有效数据,数据的统计分布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于城市规模经典模型(1)与添加了行为经济学效应的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中,Con列为常数量,p列为城市总人口的系数,系数为正,p2列为城市总人口的平方项系数,系数为负,各项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证明了城市人均产值受城市人口规模影响的倒U型曲线。模型(2)中,Con列为常数量,p列系数为正,p2列系数为负,dreamp1列为城市非户籍人口梦想效应指数的回归系数,系数为正,ownp0列为城市户籍人口的禀赋效应指数的回归系数,系数为负,dreamp1与ownp0的回归系数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证明了城市流动人口的梦想效应对城市人均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影响、现有人口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满意程度对城市人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效应对城市最优人口规模的影响
城市规模模型(1)与模型(2)蕴含着相对应的城市最优人口规模模型。模型(1)中,城市人均产值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lny/p=β0+β1p+β2p2+Mμ)=0,求得城市最优人口规模:
将表2中的回归系数带入模型(3)中,计算得到聚集资源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为1458万。
模型(2)中,即考虑行为经济学效应时,城市人均产值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lny/p=β0+β1p+β2p2+β3dream*p1+β4own*p0+M+μ)=0。当考虑行为经济学效应的间接作用而排除其直接作用时,将表2模型(2)的回归系数带入模型(3)中,计算得到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为1812万。
当考虑行为经济学效应对城市规模的直接作用时,假设dp=dp1,则dp0=0,即城市户籍人口增量为零、城市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得到城市最优人口规模:
此时考虑梦想效应对城市规模的直接作用,不考虑禀赋效应的直接作用,对城市最优人口规模可能存在高估。将表2中的回归系数与表1中的dream平均值带入模型(4)中,计算得到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为1854万。
假设dp=dp0,则dp1=0,即城市总人口增量等于城市户籍人口增量、城市非户籍人口增量为零、城市户籍制度完全放开,得到城市最优人口规模:
此时考虑禀赋效应对城市规模的直接作用,不考虑梦想效应的直接作用,对城市最优人口规模可能存在低估。将表2中的回归系数与表1中的own平均值带入模型(4)中,计算得到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为1237万。
综上,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对于聚集政治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的直辖市与省市城市,城市人均产值最大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城市最优人口规模为1200-1900万。
(二)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效应
表2模型(2)中dreamp1的系数β3为正,并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证明了城市规模变化过程中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效应确实存在。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效应,可以以迁移人群的期望年收入与上一年年收入之比来表示,代表着城市外来人口基于当下生活环境发展状态对未来物质充裕精神饱满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程度。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效应一方面促使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与集聚,增加城市人口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梦想对工作的激励作用,促使城市总产值与城市人均产值增加,增加城市经济规模。
图1为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指数dreamp1与城市人均产值yp的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横轴为梦想指数与城市非户籍人口的乘积,纵轴为城市人均产值。不同城市存在着不同的城市人均产值与不同分布的梦想效应指数,总体规律是城市中非户籍人群梦想效应指数高的城市,城市人均产值高。在实证分析使用的28个城市中,西宁、重庆、长春、哈尔滨存在人口净流出,其城市非户籍人口与城市非户籍人口的梦想效应指数为负,同时重庆等市人均产值较低,为图1中左下角的一簇点。
(三)城市现有人口的禀赋效应
表2模型(2)中ownp0的系数β4为负,并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证明城市规模变化过程中城市现有人口的禀赋效应确实存在。城市现有人口的禀赋效应,可以以城市户籍人群对于该城市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来表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户籍人口安于现状的心态、进行创新性工作的高额沉没成本和城市高福利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制度。
在模型(5)中,在假设城市户籍制度完全开放、考虑禀赋效应的直接作用的条件下,城市最优人口规模显著下降。可以分析得出,完全放开的城市落户制度抑制了城市现有人口的禀赋效应,促进了禀赋效应对城市人口规模的负相关作用,有助于疏解城市过剩人口,降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戶籍制度完全开放条件下禀赋效应对城市人口规模的负相关作用,来源于城市公共产品的公正供给,当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公正平等地提供给每一位城市居民,甚至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位公共产品供给量,则该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会大幅度下降,同时城市现有人口接受公共服务的相对减少致使禀赋效应的作用衰微,城市对现有人口减少吸引力,致使城市人群疏散与人口规模有效降低。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行为经济学视域下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
对于聚集政治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优势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本文得出结论为其最优人口规模为1200-1900万,城市外来人口的梦想效应促使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户籍制度完全放开时的禀赋效应促使城市人口有效下降。政策建议为:市辖区人口未达到1200万的省会城市,还未达到人均产值最大化的城市最优人口规模,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吸纳人口流入;吸纳人口流入除直接经济利益刺激外,利用城市外来人群的梦想效应是吸纳人口流入的有效方式,例如对城市高工资收入高质量生活状态的宣传、城市跨越式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风气等;对于城市人口规模过高需要调控的城市,严格控制的户籍制度调控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有限,完全放开户籍制度、对城市居民公正平等提供服务的公共产品制度反而能够有效疏解城市人口。
(二)激励梦想效应
外来人口的城市迁移行为不仅受到预期工资收入等理性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梦想、碰碰运气、见见世面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外来人口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的梦想效应不仅促进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同时营造出热情勤劳的工作氛围与大胆创新创业的经济环境,推动着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为:城市现有人群存在现状偏见,其梦想效应与创新创业能力一般低于外来人群,各城市应当加大开放,完善流动人群公共产品供给,夯实吸纳外来人口能力基础;为富有梦想的城市外来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与高效化的创新创业配套环境,促进梦想对经济发展的创造性贡献作用;大力扶植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与核心技术产业,以前沿产业工作者富含梦想与热情的工作劳动为起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
(三)抑制禀赋效应
城市现有人口的禀赋效应、现状偏见、风险规避使得城市现有人口往往高估了其财产价值、才华能力、社会地位以及享受到的公共产品服务,从而对交换、消费、投资、冒险形成抵触心理,禀赋效应的存在阻碍了经济的高效率运行与城市规模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破坏性重建的桎梏。政策建议为:不公正的户籍制度和公共产品供给是城市户籍人口禀赋效应存在的天然基础,降低禀赋效应对经济增长抑制作用的有效办法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异化户籍制度,对城市市民实施同等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待遇;个人心理对公平正义的社会偏好同样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效应,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宣传公正平等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激发中上层人士的公正偏好心理和慈善行为,实现财富资源的公正化再分配,消减富裕人士的禀赋效应;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机遇,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破坏性重建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人群生存生活体系,通过财富的颠覆性分配,消除禀赋效应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宇宏.论第四次产业革命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18(1)
2.[美]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著.陈宇峰,曲亮等译.赢者的诅咒 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晨光,潘莉燕,王婷婷.最优城市规模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