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国际分析与借鉴

2019-03-25高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高阳

摘 要: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研究发达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验,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模式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国际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023-03

一、发达国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发达国家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与其工业化发展步调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同步性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发达国家市民化和现代化发展的相同之处是:第一,重视教育和培训;第二,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本文选取英、美、德、法为分析的对象,探索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律。

(一)英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早在11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16 世纪初英国开始第二次人口迁移;到了 18 世纪,英国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英国快速实现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离不开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济贫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意味着英国迈入福利国家的行列。英国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业人口提高自身素质,以此解决农业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在工业革命时期,儿童、许多家教信徒和非信徒、工人阶级和贫困青年都要接受教育。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桑登法》《基德拉法》《巴尔福法》,主要目的是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通过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培养农村人口的基本劳动技能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人口劳动的生产率,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养,帮助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满足了城市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农村人口的流动拉动了内需;最后,农村人口流动也推动全社会政治民主进程。

(二)美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之初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美国城市化具有较高的起点。第二次产业革命为美国带来将近500万的移民人口,美国工业走向高峰。美国相继出台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土地令》等政策,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开启了土地开发进程,使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出台多项法律保障美国人获得正规、有报酬的就业,例如,《联邦经济救济法》和《1946 就业法》。为进一步促进美国人就业,政府还出台了《人力发展和培训法》《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扩大工作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计划》《职业培训合作法》《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无家可归援助法案》,在各个社会阶层宣传和开展职业教育。在失业保险方面,政府出台了《社会保障法案》,保障事业人员的福利水平。与此同时,将老年人养老问题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纳入国家法律范畴。农业劳动力转变为城市劳动力所需时间较短,形成了以社会生产和消费为核心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态势。农业人口流动促进了美国物质的丰富,带动了美国文化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也是美国几十年经济赶超欧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德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就全球范围内而言,德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德国的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迟缓。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德国工业化发展时期,德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较快。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大量的结业机会。工业企业劳动力的报酬高于从事农业带来的报酬,对农业劳动力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德国的大中型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德国城市化的迅速实现离不开其社会保障制和法律的完善。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疾病保险法》《老年疾病保险法》《自我雇用农场主法定医疗保险》《农业社会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法律的强制规定下,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保险基金的保障范围,以法律保障社会的执行力。除此之外,德国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教育等问题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解决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顾虑,大幅提升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和进程。

(四)法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9 世纪前期,迫于生存压力,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了短期的季节流动。到了 19 世纪50 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法国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随后,法国农村人口出现了几次迁移高潮,到1931年,法国基本实现了城市化。法国的农村人口迁移改变整个法国社会的面貌。一方面,加速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城市犯罪率增加、农村劳动力不足等。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特点

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也步入城市化发展阶段。殖民体系相继瓦解,各国经济逐渐开始复苏,一些发展中国家步入城市化发展时期,发展速度较快。

(一)印度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文明发展时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印度每年新增人口中90%以上来自农村,成为农业劳动力。在此时期农业转移人口较少。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就业岗位有限,城市自然新增人口就能够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在此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非常慢。1950年,印度城市化水平为17%,我国当时城市化水平仅有13%。随后几十年,我国城市化速度非常快,逐渐赶超印度,并取得较大的差距。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也同为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例如,在公共服务方面,印度制定了“公立医院免费治疗”政策,免费治疗覆盖所有公民;在就业方面,印度重点发展大型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印度积极发展新兴城市,转移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缓解城市压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就业。

(二)巴西的农业轉移人口市民化

巴西也是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巴西是南美洲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巴西人口迁徙的历史中,巴西最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农业有着很大的关系。19世纪初,巴西金矿开采业逐渐走向衰落,劳动力开始逐渐向农业转移,大量劳动力转移至里约热内卢种植咖啡豆。19世纪后期,巴西橡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来自东北部的剩余劳动力。20世纪初,巴西棉花种植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大量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圣保罗高原。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大大促进了巴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巴西城市人口比重为45%;到20世纪80年代,巴西城市人口比重迅速增加,达到了75%,与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致。2000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81.2%,不但实现了城市化,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步入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巴西城市化进程较快,其中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巴西耕地使用率较高,机械化作业在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另一方面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为农业人口流动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并解决农业人口子女教育和医疗问题,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验借鉴与特点分析

从各国人口迁移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影响的,政府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法律保障农村人口的合法权益。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积极的引导,针对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不仅要解决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还需要保障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进程,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发达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验借鉴

首先,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也就意味着,在农村人口转移的进程中,土地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较少,使得农业劳动力其他部门转移。其次,在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的历史发展中,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口开始进行转移。最后,发达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利,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特点分析

在早期,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近,城乡居民收入趋同,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减弱。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经济水平有限,资金匮乏,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铁路、公路等交通和通讯设施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此阶段难以完成。在此时期,国家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在重要的大城市,资金也向大城市倾斜,大城市实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进行转移,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公共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资金和政策开始转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出来。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政府引导,拓宽本地就业空间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转移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农村人口融入城市必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村人口转移是否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政府肩负重要的责任,既需要妥善安置进城的农村人口,也需要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短期来看,势必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从长远的角度讲,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劳动力的进入,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在农村人口市民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融入城镇势必会导致人口的过度集中,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疏散和引导,向周边的乡镇进行转移。政府应逐渐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乡镇吸引农村人口转移。政府对农村人口转移予以补贴,疏散过于集中的农村劳动力,缓解城市压力,防止大城市劳动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产生。

(二)消除制度性障碍,加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制度问题。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直接制约农村人口转移,导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医疗、就业等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农村土地制度也影响农村人口转移。很多拥有土地的农村人口不愿意放弃土地权益、不愿意转换自己农业户口的身份,也是农业人口转移障碍之一。最后是公共财政制度的限制。政府公共财政向城市倾斜,应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与风险

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业转移人口的发展历史,得出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市民化问题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均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身份之间的差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地位,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亚丽.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选择——基于美国、日本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6,(11):213-218.

[2]  王慧博.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理论、经验借鉴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5,(8):86-92,124.

[3]  谢玉婧.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研究[J].山西农经,2015,(3):67-69.

[4]  黄国清,李华,苏力华,杨同华.国外农民市民化的典型模式和经验[J].南方农村,2010,(3):24-26.

[5]  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5,(1):28-34.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工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保定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山东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
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现状研究
江西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核算与分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