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哲学视域下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

2019-03-25谢莉勤李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道德教育

谢莉勤 李芳

摘 要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对西方价值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借鉴和继承,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以教育产生价值、教育价值以实现人的主体性发挥、教育价值应当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教育是教育不变的主题为内容构建体系,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课题编号:JZ13B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莉勤,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芳,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12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这种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活动,无非是以人为主体,将资源转化为财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对西方价值哲学和教育思想的批判、借鉴和继承,是对当前我国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反思。梳理当代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系,对于进一步发展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是价值产生的源泉,是美德形成的动力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最为典型的特点在于重视价值,认为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是以价值的创造为目的的活动,教育在价值创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是产生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根源,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是教育价值外化的结果。在人类思想史上,思想家们主要从教育的重要性视角探讨价值和教育的价值等问题。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伦理教育,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掌握了这些本领,习得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那么教育才创造了价值。譬如,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把美德看作知识,要求个人把美德当成一种知识去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必须要诉求于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维多利诺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强调教育要有针对性,他认为通过学校教育,人的身体的锻炼、知识的学习和德性的培养结合起来,能够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伊拉斯谟在《基督教王子的教育》《男孩子们的通才教育》《关于正确教学的方法》等著作中反复强调教育对国家、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者应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有理性、有知识、能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有德行的人。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著作中,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也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指出:“人的好坏,或有用与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认为良好的教育不仅对于个人获得幸福,而且对于个人事业的成功,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卢梭不但重视教育,而且认为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

现代西方阐述教育的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杜威,杜威从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认为,“任何教育皆有价值性质”, 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对现实社会的人的生活带来益处。杜威将教育的价值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并且认为工具价值更为重要,因此杜威认为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是维系社会团体的基本条件之一,教育具有社会价值,教育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持社会稳定,而且教育还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杜威的教育价值的思想给我们带了许多启示:教育不仅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应该注意个人的发展。反思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强调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忽略了对个人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考分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也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没有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评价教育的价值的重要标准,没有把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全面发展的自身价值统一起来。

梳理西方哲学关于教育与价值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西方哲学非常重视对价值的研究,把价值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哲学绝对不能脱离价值的观念,它总是强烈地、明显地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 将哲学价值范畴引入教育学领域,形成教育价值理论,教育价值理论主要以判断教育活动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去追求和实现这些价值,从而形成一种有逻辑联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论体系。第二,西方哲学对教育价值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个体价值的实现,认为教育使个人获得发展,个人“更为绅士”,教育能使个人追求到幸福和事业的成功,主要以注重人的形成、人格培育和个人发展为着力点,缺乏对人所处的现实社会的关照,现代西方哲学绝大多数流派认为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的发展、个体人格的形成,而没有看到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的人,个体的人的發展受到现实社会的制约。而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则认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的发展受到它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能够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

二、教育价值的实现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现代反思。以自然经济、单一的计划经济为背景的传统社会,教育强化人的从属性、依附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解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虽然是教育的主体,但主体性的发挥十分有限,而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承认,其主体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因此使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一个“你打我通,你教我受“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受教育者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社会从多方面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宣告了主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了人的创造热情、培养了人的创造精神,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对外开放的环境,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和交锋,带来了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复杂性增强。一方面是主体性的高扬,另一方面是教育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甚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否定。我们的教育目的缺乏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规定、我们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现象。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一思想不仅是对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也是对西方教育主体性思想的批判继承。

所谓主体性,从哲学视角来分析,指的是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主体性教育指的是把教育看作是以教育的主体性方式促进人的主体发展过程的观点和主张。 教育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教育的过程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着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需要、情感、意志和个性的人;教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能动的主体活动。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人为”的活动和“为人”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再生产活动和自我建构的活动。作为“人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而作为“为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因此,“为人”的活动也是不断提升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价值的实现,要以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目的,教育的价值如果脱离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就不存在价值,也就是说,教育就是要发挥主体性、充分体现主体性,使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满足人的需要,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对教育主体性的认识作为哲学家自觉思考的问题,是从近代西方哲学开始,近现代西方哲学认识到主体性的确立需要依赖人的充分自觉,依赖人内在精神自我的充分发展,认识到只有人的内部精神的充分发展才能为人的外部实践活动提供根本动力和价值准则。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流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强调教育主体性的问题。科学主义教育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征服自然、征服他人是主体性的表现。培根所提出来的:“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肯定是深藏在知识中” 强调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地提高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强调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源是内部动机,因此,教育就是要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和冲动,就是要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存在;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对主体性和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认识都对人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革,引起了“主知主义”和“主情主义”的争论。虽然两种流派各有其局限性,但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的关系”“通过讨论来实现人格的完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我们反思当代的教育现状提供了好的可供参考的资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体性思想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人的主体性,才能了解主体性的真正本质。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份,不仅人的自然力、生命力和生命过程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且作为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性必然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而相对于主体的客体,也是物质世界中确实存在和存在过的事物和现象,他们同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同时马克思认为,主体性并不是“天赋之物”,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实践沟通了主体和客体、物我的对立,整合了人存在的理性、非理性等多个维度,人类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因此,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生成、确证和表现的。

三、教育价值的实现应该体现“两个尊重”——尊重人成长的规律、尊重人的个体差异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要注重构建现代教育的体系价值。所谓的体系价值指的是体系建构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教育价值的实现要与人的成长规律相一致,以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原则来建构教育体系价值。目前我们教育的过程是: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现有的教育价值链断裂,出现了教育价值冲突,表现在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合,与教育者的成长规律不相符合。 譬如,我们在幼儿园时期教孩子背诵“八荣八耻”“三个代表”,在大学期间又告诉大学生要讲卫生、讲文明、尊敬师长,教育未能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导致教育价值链断裂。而价值主义教育认为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的途徑,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包括,其一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尊重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二是教育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来构建即体现普遍性又兼容特殊性的教育体系。

“两个尊重”思想的提出是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卢梭认为教育要“归于自然”,教育是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自然的教育是基准,只有归于自然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因此卢梭认为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让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成人不必干预。卢梭认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这是自然的安排。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告诫教育者要把孩子当作孩子,要正确地认识儿童,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卢梭认为学生有性别的差异、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育之前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教育的过程由传统的以成人、教师为主宰、为中心让位于儿童,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而是自主发展,任何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都会给教育引入歧途。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并且能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自然人”在理性地社会制度中,既能很好地发挥天性,又能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一份子,这样的人是自然人和社会公民的统一。

四、道德教育是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无论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以道德目的为根本,是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传递社会文化价值的功能被强化,教育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化,道德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内容。道德作为知识教育,并且越来越被知识化,这使道德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这种状况对现代学校教育造成了嚴重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不利于现代教育发展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教育与教学相分离,教师的工作分为教书和育人,专业课教师从事教书工作,德育课教师从事育人工作,认为进行道德教育是德育课程教师的职责;将道德教育的内容知识化,道德教育的考评以课程考试的方式进行,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以教材、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忽视社会实践对道德培育的作用,使道德教育变成呆板、无趣的道德说教。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针对这些现象,特别强调要回复教育的本真,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中吸收思想的精华,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从而实现新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中教育和德育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德行看做是学校的主要任务,甚至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他认为:“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比较易于教授与学习科学和艺术的问题。……它们的确只是对于更加重要的事情的一种准备而已……然则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是我们的心灵变得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 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他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来阐述自己的教育观,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成为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德育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把道德教育价值的社会标准加到学校教学的教材上,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环境、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等多方面要素的创新与优化。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加快教育教学包括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运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通力合作,挖掘中西方教育教学的优秀文化资源、道德素质、人文精神,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创造的优秀成果,为学生解释疑惑,指引方向;家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教育,配合学校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改变各部门各环节衔接不紧的现象,使课内外、校内外通力合作,形成相互促进的育人环境;加强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制度体系。

总之,虽然价值主义的教育思想多方面的借鉴了西方教育价值理论的内容,吸收了其教育思想中许多理论的精髓和精华,但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的拼盘,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核心,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为教育的途径,以道德教育为目的,以教育是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产生的源泉,是综合性功能的发挥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当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那么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必须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因为任何照搬和模仿的模式,都将以失败而告终。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只有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和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理论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注释:

北京大学哲学系.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7.133.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5,207.

王坤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7.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黄崴. 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历史走向评析”.比较教育研究.1997(5).19.

法灵顿著.弗兰西斯·培根.北京:三联书店.1958.2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卢梭.爱弥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4.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最有思想的句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