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产品的角度议高校图书馆不文明现象
2019-03-25姜超
姜超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师生提升自我、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场所,它本应是安静、有序、厚重且神圣的地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丢失了它应有的氛围。在了解公共产品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出发,对于高校图书馆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进行深度剖析。结合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在深入分析后,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關键词:公共产品;高校图书馆;不文明现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1-0195-03
一、公共产品概述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1]公共产品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那些能够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反之为准公共物品。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为硬公共物品,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类的服务为软公共物品。还有一种划分方法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公共部门生产的产品就一定是公共产品,而是要依据上述标准来进行分辨。
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
第一,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种产品的时候,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可以同时被很多人使用,不会因为个人的消费而影响别人的使用或者信息的接收。准公共物品具备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或者程序限制而实现排他。高校图书馆真正意义上并不是纯公共产品,它的适用人群是在校师生或部分其他人。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图书馆并未向全社会人员免费开放,因此从这种程度上看,它属于准公共物品。
第二,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受环境和历史的影响,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由此推及高校,不同地区的高校,不同层次的高校,享有的资源也是极不平衡的。有的一所大学有多所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而有的仅仅只有一所,并且馆藏数量也有限。有的大学图书馆与多个文库相合作,师生可以得到最新的文献信息,尽情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有的大学能够利用的文库少得可怜,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落后又低效。
第三,较强的正向效应。当人类精神层次整体提高时,也就意味着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样,社会的进步除了需要规章制度的规制外,也需要文化的自觉约束。高校图书馆内储存着大量的书籍、资料、文献,本应是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满足人们文化需求、陶冶情操的地方。在图书馆内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过的问题,都会成为我们自身血液的一部分,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积极向上、学识更加渊博的人。
第四,行使主体的特殊性。公共产品的使用者是人,人是具有主观情感的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所以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所接触的文化塑造了这个人的气质。个体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主观性与特殊性。图书馆接纳各种各样的学生,所以在馆内也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
三、公共产品之高校图书馆现存乱象及其研究
(一)国外图书馆事业研究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仅仅用两百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二战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美国有三个国家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国立图书馆与国立农业图书馆,还有很多公共图书馆。与西方国家相比,美国的高校图书馆起步不算早,但发展很快。1638年建立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历史最久的,也是当代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此外,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也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都曾出台相关法律来维护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在管理模式上,除前苏联外,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都属于分权分散管理型。它们的管理体制建立在完善的立法基础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主管图书馆工作的行政机关,实行分散式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作用只是协调、监督、提供经费补贴、预算、提供设施。”[2]而中国图书馆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具体实施和管理方面上,还需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藏书的数量、质量、人员,都有了质的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学科化服务在不断升华,适应了高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申请资金建成了“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该系统基于超高频RFID的全开放式自主服务,使图书的流通使用率得到提升,使图书馆的整体层次得到了质的改变。并且减轻了读者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运行的效率。尤其是24小时自助借还图书功能,延长了馆内服务时间,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内设施齐全、环境舒适,到处充满着人性化的服务,各个楼层设有休息室、阅读座椅,可供读者自由舒适地阅读。
(三)高校图书馆出现的乱象
在如此舒适的图书馆中,却存在着与高雅的图书馆不相符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自习室和大厅的喧哗现象。自习室和借阅大厅是学习与思考的场所,本应安静高雅。很多同学在进入图书馆的时候结帮拉队,边走边说笑,吵闹之声在整个楼层回荡。其次,很多学生在自习室找到座位,却并未认真学习,窃窃私语甚至喧哗、嬉闹的行为引来了其他同学的不满。手机铃声经常响起,破坏了安静的学习氛围。自习室的“情侣世界”也让人感到头疼,搂搂抱抱、低头密语、互喂食物等行为,影响了图书馆的学习风气。
2.图书馆秩序的混乱。虽然图书馆明确规定入馆必须携带相关证件,很多学生就是不带,或者部分学生携带证件,却不用,他们不走寻常路,选择从不允许的地方强行进入,给工作人员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有部分学生穿拖鞋或者高跟鞋进入,鞋子产生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图书馆中,多次劝说警告却不起作用。此外,图书馆规定不能携带小吃或饮品进入,很多学生选择把食物或饮品放入书包内,进入自习室再吃,吃东西产生的声音和气味影响了自习室的环境,未喝完的饮品直接扔进垃圾桶,造成外漏,间接增加了保洁人员的工作难度。学生上完自习后,产生的垃圾或吃过的剩饭直接丢在桌子上,或者扔到桌底,给图书馆保洁人员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在借阅图书的时候,乱架的现象也很常见,很多同学看完书籍后忘记在哪拿的,就将书籍随便放在了一个地方,使得很多图书资源被闲置。另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内建有商店可供学生吃饭或购买物品,很多学生购买完物品直接带走,并未在商店内食用,这本身就与图书馆禁止携带食物相矛盾。
3.占座现象。占座问题是图书馆内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学生为了找一个固定的位置,就选择了占位的这种方式。但事实是,很多位置上摆放着书籍却迟迟没有人,很多人寻找位置,却迟迟找不到。这就造成很多本想学习的人在看见桌子上有别人的东西时不得不掉头走人的现象,浪费了学习资源,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高校图书馆乱象的探究
第一,制度制定和落实的不完善。图书馆内虽然到处可见禁止喧哗的标语,但很多时候并不起作用。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定,图书馆内禁止出现不文明行为。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限制或纠正学生馆内的不文明现象。对于大学生来说,新生入学时就应该进行入馆教育,强化遵守馆内秩序的意识,提升自身的自觉性。
第二,图书管理人员的不专业。高校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很多是退休工人,馆员专业素质不高,责任意识较低。较低的工资,也导致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某些管理人员在工作时聊天,打电话,影响了学生们自习的环境。冷硬的工作态度,也让很多学生心生芥蒂。学校赋予管理人员权利,他们就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积极投身于图书馆各方面的改善与维护,就应该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落实到实处,把满足学生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己任,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第三,中国人的传统国民性和社会取向的特征。“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其大多数成员普遍具有的、比较稳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总和。”[3]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国在持续的几千年里形成了非常成熟、稳定而又颇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小農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性:勤劳、保守、封闭、僵化;封建宗族组织决定的国民性:依附、奴性;家族本位主义的传统导致人们强调重视集体的荣誉,而忽视了个人的利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寻社会关系的和谐性,他们对他人的意见、批评、看法、褒贬特别敏感,总是试图营造一个十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十分关注社会规范与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淡化下来,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发展方向、生活环境、利益获得。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满足感,而不再是别人的感受。在各种公共空间,考虑较多的也是自身的满足感。
五、高校图书馆乱象的治理及建设
第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社会规制及管理。社会规制的含义:“社会规制的本质在于它是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是一种包含各种复合性目的在内的,有关确保健康、安全、质量、环境及确保教育、文化等社会福利的规制。”[4]这种观点很好地诠释了社会规制的具体内容,它与经济性规制不同,社会规制主要是应对并解决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环境、安全、卫生、教育、文化等。另外,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因此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适度进行社会规制,有利于恰当解决这些问题,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公共权力行使需要制度化和合法化。“所谓制度化,就是通过形式化的安排,建立规则和程序,将公共权力及其关系模式确立下来的过程。”[5]没有制度的限制,公共权力就有可能滥用。为防止制度体系僵化,制度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转变时,一定要及时完善相应的制度,既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又保证公共产品使用权利的有序性与合法性。
第三,加强入馆前的教育,提高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每个新生在入学前都应该学习相关图书馆的知识,在进入图书馆的时候,自觉形成维护馆内良好秩序的意识。图书管理人员担负着重大的职责,应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管理能力,认真完成工作,热情服务同学。
第四,提升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能力。由于图书馆的存储空间和刊物数量有限,不能够同时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提升技术服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积极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技术力量,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文库资源共享、共建,推广使用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致力于为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权威的文献信息。
各类高校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相同。问题的普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研究。公共产品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在使用的同时,需要注意消费的有序性与合理性,更要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和集体意识,自觉遵守馆内秩序,维护馆内安静的学习氛围。从自身做起,共筑美好的大学图书馆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2] 王立贵.中外图书馆事业比较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9:416.
[3] 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
[4] 王雅丽,毕乐强.公共规制经济学: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23.
[5] 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