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2019-03-25王敏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点博物馆问题

王敏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博物馆作为提升居民素质、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突出。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博物馆也积极举办具有较强教育价值的展览,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靓丽风景线。本文主要针对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特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2-0219-02

0 前言

博物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其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宣传性、教育性以及知识性,利用实物展品进行宣传和展览,将知识文化以直观、具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进而激发群众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对提升我国居民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和关键作用。博物馆展览属于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展览可以对受众的行为、观念以及思想进行正面影响,并且结合受众的需求和条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受众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其理念和知识,并且将其转变为受众的观念和素养,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1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特点

1.1 社会性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博物馆也成为了对人们开展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其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公众的重视和程度。社会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博博物馆本身就属于一项社会教育资源,教育性展览所具备的社会性集体体现在:第一,受众不受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出身以及性别的限制,有兴趣的社会个体都可以参加学习和参观;第二,博物馆展览可以提供给人们丰富知识结构、接触专业知识的空间,其对全社会成员开放,受众可以结合个人时间和兴趣自由参加。

1.2 直观性

直观教育主要是指利用视觉感受开展教育,受教育者可以近距离的分析、探究和观察实物,进而获取更加深入、准确以及直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为收藏品,在举办教育性展览中,通过实物制作、体验平台、视频以及标本等展品,突出其教育功能,以直观实物为教育资源,如同一部形象且直观的教科书。受众来到博物馆中,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利用触觉、视觉以及听觉感受实物的魅力。这种直观性教育不同于简单的文献资料和文字罗列,其以受众的亲身体验为依托,通过分析、探究和发现,了解展览主题、吸取相关知识。

1.3 实物性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与学校教育存在本质区别,其以实物为资源开展直观性教育,受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实物感受其蕴含的文化与传统,还可以获得书本中难以接触的真实体验。学校教育主要是以教材为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其文化知识和科学原理,整个教育过程较为抽象,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博物馆展览以实物为主体,受教育者能够一目了然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知识。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教育目的对展览主题进行精心的编排和选择,还可以帮助受众更加清晰直观的掌握展览中心,以实物揭示科学内容或者文化内容,进而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突出其教育价值。

1.4 宣传性

教育性展览通过传递实物藏品中蕴含的文化和价值,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整个展览过程中,所有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以及教育途径,其都为文化理念宣传而提供服务,通过宣传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功能。

2 博物馆教育实践与陈列展览关联

2.1 都属于一种社会教育手段

首先,博物馆属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以特定的施教对象为群体,通过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利用特色的实践活动、精密的安排布置、生动的实物展览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源,引领受众置身于特定的历史中,通过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解读,提升其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其次,陈列展览属于博物馆经营的主要内容,其是一种教育手段,与教育实践共同承担社会教育的重任。

2.2 都属于一种文化传播途径

博物馆是一项社会教育资源,其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优质文化进行传播。通过陈列展览,可以将更多的优质文化传递给受众,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陈列展览和教育实践都属于一种文化传播途径,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文化传递给受众,满足當代受众的文化需求。

2.3 陈列展览可以赋予教育实践以创意要素

博物馆想要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在以实物资源为基础的同时,要融入一定的创意要素,如果陈列展览都以讲座或者讲解的形式进行,难以发挥其教育价值和教育属性,无法吸引更多受众的参观。教育实践在组织和设计过程中,所有的创意元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通过提取藏品实物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属性,而陈列展览则是催生创意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在举办教育实践中,不能硬性的将展览和教育区分开来,否则会出现教育有效性降低、展览资源浪费等问题,只有结合实物的文化内涵,对陈列展览的形式和布局进行创意设计,才能突出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和有效性,进而发挥其教育功能。

3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工作特点

3.1 提升社会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对当代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制约。在此背景下,全社会都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重视,认识其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属性,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特点,积极举办喜闻乐见、文明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展览活动,进而充实和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

3.2 明确施教对象

博物馆在举办教育性展览之前,需要对施教对象进行明确,确定施教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辅教手段、进行展览设计,实现教育性展览的预期教学效果。首先,在明确施教对象过程中,需要保证绝大多数受教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是相同且一致的,并且以此为基础,将目标群体的衡量尺度进行适度扩大,例如社会地位、民族、年龄以及学习需求等条件,保证教育性展览具备较强的教育价值和包容性;其次,在明确施教对象中,还要综合考虑目标人群的参观数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目标人群的社交方式、信息获取途径、居住地址等条件,选择合理的途径明确受众人数,保证更多的受众可以接收到展览信息,并且自愿来到博物馆参观;最后,在举办教育性展览中,经常利用抽象概念或者语言形式,对展品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和内涵进行讲述,工作人员要结合施教群体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展览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方式,体现教育性展览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突出展览的主题和内容。

3.3 明确展览主题

博物馆在举办教育性展览中,还要明确展览主题,进而优化展览的过程和层次。通常情况下,教育性展览主题为通过展览实物,表现和传达特定的观念和情感,通过抽象概念和语言,突出展览的教育性和针对性,由于教育性展览主题的表现方式和展示形式不同,其表现手段也存在差异,例如知识性内容能够被当做已经证实的事实进行讲解,为受众呈现具有较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展览过程,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明确展览主题,进而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段和展示方式。首先,要结合受众群体的目的性明确主题,在表达侧重点方面进行一定的取舍和设计,通过层次性的实物展示,突出展览主题;其次,结合教育性展览主题突出某项内容或者某个层面的内容,在要求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进行适当的优化改进。

3.4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的发展,博物馆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逐渐被更多的受众所认可,博物馆也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应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在做好展览基础工作的同时,对所需要的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进行优化和完善,突出教育性展览的社会价值。首先,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博物馆资金投入,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设备引进和更新,构建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建立标准化的信息体系,加强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其次,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需要树立信息化意识,以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武装博物馆,在举办教育性展览中,要积极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带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参观体验,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最后,某个地区的博物馆要实现资源整合,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教育资源进行高度共享,进而起到资源互补的作用。

3.5 更新服务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受眾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要结合教育性展览的特点和受众需求,积极更新自身的服务意识,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尚潮流,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产品。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开展专业学习,对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改变以往的服务模式;其次,要突出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将教育性展览打造成科学实践和群众学习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实物展览,还要配以相关文献资料,突出服务的配套性和系统性;最后,要对当地的所有博物馆进行整合,例如当地大型企业的博物馆,要积极鼓励其与社会博物馆进行合作,扩大教育性展览的辐射范围,走出馆门,将展览延伸到学校、街道以及社区中,为群众提供临时性教育展览。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其教育功能和社会职责逐渐受到公众的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水平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因此,博物馆需要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积极举办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教育性展览,加强博物馆展览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丰富自身、扩展视野的空间和场所,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罗晓群.博物馆“展览+教育”管理运作模式的实践——以良渚博物院展教工作为例[J].杭州文博,2018(02):152-163.

[2] 张燕玲.从藏品征集推进的展览策划与公众教育——记可园博物馆“可心可意 是曰斯园”展览策划始末[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7):91-95.

[3] 窦立敏.展与教殊途同归,利用展览构建社会教育体系——以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2(S1):56-60.

猜你喜欢

特点博物馆问题
博物馆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露天博物馆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