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的种群结构、生态演替及治理路径
2019-03-25李晶晶汪薇
李晶晶 汪薇
摘 要:随着电商平台在众多销售渠道中脱颖而出,网络市场中的图书盗版问题日益严峻。然而,只有从整体了解和把握盗版图书群体的内部结构、外部关联及运营模式,才能实现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尝试引入中观的群落生态理论,对网络市场中的盗版图书种群进行分析,探讨其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正版图书种群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外部关系,进而考察盗版图书种群在网络市场中的生态演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化的网络盗版治理新路径。
关键词:盗版图书 网络市场 群落生态 生态演替
电商平台的崛起与繁荣为图书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但也成为了盗版滋生的温床。盗版不仅给知识创新者造成了严重的利润损失,更因其长期窃食出版业的知识成果,也极大阻碍了出版业的结构优化和长远发展。随着盗版图书转战网络市场,网络交易渠道的隐蔽性和数据量级的巨大性,又为盗版监控治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但遗憾的是,目前的盗版治理研究多集中于线下图书市场或电子书的版权保护,对网络市场中纸质图书的盗版问题关注较少,缺乏对该市场中盗版图书运营规律的整体认识,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更是难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群落内部各物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存与演化模式,是群落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它将某一生态区域视作不同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整体,该系统中各生态因子及不同种群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这一理论框架不仅具有良好的整体宏观视野,也具备敏锐的动态纵深视角,非常适于对图书盗版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由此,本文进行跨学科的理论借鉴与移植,以群落生态学理论为纲对网络市场中的盗版图书种群进行剖析,既考察其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又挖掘其与正版图书种群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外部关系,进而把握盗版图书种群在网络市场中的演替规律,以服务于盗版治理的对策性研究。
一、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的种群结构
“群落”是特定时空范围内各物种组成的种群之间、种群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有机组合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若将网络市场视为所有图书生存的一个特殊群落,那么正版图书与盗版图书则分别是存在于其中的两大种群。厘清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种群的生态结构,需要考察构成盗版图书种群的基本元素及相互关联,以及影响其生存发展的群际关系与外在环境等重要生态因素。
1.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种群的生物多样性
群落生态学认为,对种群结构和种群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为“优势种”,而优势种中的佼佼者为“关键种”。在一个种群当中,除优势种之外的其他物种均为“从属种”,其中那些无足轻重的物种则是“冗余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版图书种群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多样性,而盗版图书种群的生物多样性低、种群构成单一。正版图书中那些拥有更多受众和更大市场、具备更强竞争力与适应力的图书,则可视为“优势种”,畅销书当属此类。而畅销书中的名家名作则是其中的“關键种”,因为它们的竞争力更为强劲,对图书市场的影响更为显著。那些销量平平、市场占有率不突出的图书,则是正版图书种群中的“从属种”甚至是“冗余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盗版图书的种群构成非常单一,仅有“优势种”一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盗版图书种群并不具备内生的成种能力,该种群内的物种从新生到具有自身固定生态位的过程都深受正版图书的影响,而这一点又与盗版图书与正版图书种群的群际关系密切相关。
2.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种群的群际关系
生物多样性反映了盗版图书种群内部的基本元素及相互关联,而群际关系则揭示出盗版种群与正版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难发现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与正版图书之间存在明显的“寄生”与“掠夺”关系。
(1)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指的是盗版图书对正版图书的依附。自然界生物间的关系在不断演化,寄生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对抗关系。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若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则称为“寄生”。通常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受害的被寄生一方为宿主。具体到盗版图书与正版图书的关系当中,网络市场中正版图书具有合法化、产业化、集团化的特征以及成熟的市场营销链,无论从种群体量还是成种能力而言,盗版图书都不能与正版图书相抗衡,其完全依附于正版图书而生,表现出明显的寄生关系。
在市场开拓初期,为了能够快速迎合市场并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盗版图书往往寄生于正版图书中的“优势种”——畅销书,借势发力、以假乱真,赢得部分线下市场进而转战网络市场。由于在市场初期畅销书的读者需求巨大,盗版商的这种“滥竽充数”的方式屡试不爽。他们全无后顾之忧,可完全随行就市、择肥美之地而优居——畅销者则常印常销,非畅销者则弃之不印不销,时刻紧盯那些畅销书疯狂盗印、大肆获利。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与正版图书之间的质量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高仿盗版书更是令消费者难辨真假。加之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中浏览图书商品时,无法与实体图书直接接触,只能通过店铺提供的商品图片以及店铺评论来进行质量甄别,导致真伪辨识度不高,这又为盗版图书的“寄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掠夺关系
“掠夺关系”指的是盗版图书对正版图书市场资源的侵占。一旦盗版图书通过寄生于正版图书赢得部分网络市场后,其会进一步采用低价促销、满送包邮等手段迎合消费者心理、强化网络市场份额,从而形成与正版图书相抗衡的竞争优势。
首先,高利润、低成本是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种群易于存活的有力保证。与正版图书相比,对版权费用的逃避导致盗版图书的印前成本只有扫描或人工输入的费用;因无视或不在意对图书质量的高要求,盗版图书的印制成本也相对较低;而网络平台的店铺费用与现实店铺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盗版图书只需极少的成本投入便能获得巨大的生存回报。不仅如此,网络市场中的盗版图书销售还能有效规避正版图书销售需求难料、库存积压的风险,盗版商时刻瞄准畅销书“常印常销”,大肆窃取正版图书的知识成果。
其次,高隐蔽、低风险也是盗版图书种群在网络市场中求得生存的重要技能。从店铺层面来看,我国网购平台仍处于成长阶段,目前还难以做到对图书店铺资质进行彻底核查,而网络销售的大体量和匿名性无形中又为盗版图书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手段和渠道,实时监控更是难以实现。从消费者层面来看,图书主要以内容来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购买盗版图书可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价值,这迎合了网络市场中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这个背景下,即使大力呼吁并践行对盗版图书店铺的治理,但不少用户会出于私心为他们提供庇护,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图书种群的隐蔽性。
3.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种群的环境因子
种群的构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种群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及与其他种群间的协调和平衡,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种群与环境因子始终保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存关系,目前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两类:法律与行业规范因子和版权意识因子。
任何行业若要蓬勃发展都必须在有序的制度框架之内运行。专门的成文法和行业自律是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种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其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我国法律重视对版权的保护,但面对当前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生的新型图书盗版行为,仍呼吁更具适应性的法律规制和约束。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出版业自身已具备引导产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和话语权,行业自律也成为净化出版生态的又一重要渠道。此外,版权意识因子对盗版图书种群也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消费者版权意识强烈,无疑为图书盗版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而遗憾的是,我国仍有一定数量的公众缺乏对于知识产权的必要尊重,盗版侵权的法律意识淡薄,这就为盗版图书种群提供了极大的生存养分。
二、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的生态演替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任何一个种群都要经历演替初期(先锋期)、演替中期(发展期)、演替后期(顶级期)和演替末期(衰老期)等阶段。对于网络市场中的盗版图书种群来说,其生态演替正是该种群与各类生态因子相互影响而呈现的动态综合效用。具体而言,盗版图书种群与正版图书种群之间,以及与所处的法律框架、市场条件等环境因子之间也呈现出合力作用、动态演化的过程。
1.演替初始阶段
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种群的演替初期,作为其间不同物种的盗版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种群密度较低,整个种群的组成和结构都相对简单,在与正版图书种群的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然而,在生存压力之下盗版图书种群逐步进化出易存活、高隐蔽的生物特征。盗版图书店铺在网络市场中也呈现出小众、分散、结构单一的基本特点,相比正版图书店铺而言,盗版店铺具有更小的运营压力和更低的营销成本,从而更容易抵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更为复杂隐蔽的网络市场中具备更强适应性和自组织技能。高额的利润回报、持久的市场需求、较低的销售风险,让盗版图书种群在网络空間恣意生长,并且这种低成本——高利润的运营模式在种群内部迅速形成正向反馈,刺激盗版图书种群不断扩大。由此,该种群进入“发展期”,此阶段中盗版图书种群的组成和结构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
2.演替稳定阶段
随着盗版图书种群的进一步演替,种群内部的各物种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种群外部也与各环境因子间达成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展现出明显的“顶级期”的主要特征。在这一阶段,盗版图书种群在网络市场中的运营游刃有余,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他们会频繁迁入迁出以疏解有限资源内的生存压力,即网络市场中的一些盗版图书店铺常常在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间相互切换,他们往往首先利用电商平台得到客户流量,进而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其单独付款、线下交易,以此躲避电商平台的监控并最终获得盗版收益。不仅如此,盗版图书店铺还经常采取间歇性经营的方式,频繁关停重开并更新店铺地址链接,甚至采用“昼伏夜出”的工作模式来躲避平台监测与市场管理。此外,盗版图书种群还常常向正版种群进行渗透,使网络市场中的图书销售呈现出相互杂糅的乱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部分正版图书店铺隐匿着盗版图书销售行为。由于盗版图书销售的高额利润,使得部分正版图书店铺禁不住诱惑,转而利用其已有客户资源夹杂销售盗版图书。网络销售时无法触及图书实物,消费者无法进行有效甄别,盗版图书种群借机获得了更多的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加之网络书城虚拟的仓储空间和快速的物流系统,致使监管部门对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的事先判断与事后取证均陷入巨大困境。
群落生态学认为,“顶级期”是生态演替的最终平衡状态阶段,是最复杂也是最稳定的阶段,没有外力干扰的前提下它将永远保持原状。但是,演替末期如果种群环境发生变化,将导致原来的生物成分不能适应而逐渐衰弱直至死亡,这一阶段便为“衰老期”。对生态演替理论的理解不仅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按照该生态演替规律,盗版图书种群也一定存在衰老期,但此阶段的到来需要外部环境以特定方式施以影响、发挥作用。据此,可改变盗版图书种群的环境因子以对该种群的演替加以干预,使盗版图书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后期,或者使其从发展期、顶级期快速进入衰老期。
三、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的生态治理路径
面对网络市场中的图书盗版问题,传统机械静态治理手段的不足逐渐凸显,而群落生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此,可尝试在掌握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的种群结构和生态演替的基础上,开辟一条盗版图书的生态化治理新道路。
第一,增强免疫。处于寄生关系的物种之间,各寄生物对宿主的影响力均不同,其危害程度取决于宿主的抵抗力和寄生物的致病力。盗版图书依附于正版图书而生,因此可采取增强“寄主”免疫力的方式实现盗版治理。各出版社要积极扩大技术投入,研发、更新和优化图书防盗加密技术,不只要在以前广泛运用的封面烫金或镂空、使用特制纸张等方式之余,不断进行纸质图书防盗技术的革新,也要利用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遏制正版电子书流向盗版书商,以免被制成盗版纸质图书并投放到网络市场。
第二,重点监控。盗版书商往往会优先选择畅销书作为盗版对象,因此可将正版图书中的优势种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提高盗版打击精度,有效实现针对性的集中“绞杀”。目前,我国线上图书盗版主要集中于淘宝、京东等几大电商平台,新书发售时各电商平台可与出版社通力合作,对重点图书的市场流通方向进行标记定位,一旦出现非原始标记的渠道流通,则可迅速定位并标记寄生盗版图书,并进一步根据数据链顺藤摸瓜打击盗版,切实提高盗版治理效率。
第三,环境干预。对网络市场盗版图书的治理除了从盗版图书与正版图书的群际关系出发,还可从外部环境着手,通过人为干预改变生态因子,起到调整种群生长、重构种群组成的作用。具体说来,要加快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出台,并配合监管部门在监管层面形成维权保障,遏制盗版图书种群的生存区域;通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联动,对相关线上图书商进行備案以及征信管理,实现线上线下行业联盟;大力培养并提高公众的版权意识及盗版耻感,使良性的版权意识渗透到新型图书消费模式的建构当中,促进实现网络图书市场群落的正向演替。
四、总结与展望
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市场中的图书盗版治理任重而道远。将盗版问题置于群落生态视域下进行分析,既可更为全面地考察网络图书市场复杂多变的整体环境,并借此归纳总结网络市场中盗版图书的生存机制和发展规律;也可借鉴群落生态学提供的整体性演化思路,通过对盗版图书种群中各生态因子的人为干预,实现种群结构的定向演化。据此,从生态治理的角度为网络市场中的图书盗版治理打造一种新思维、新路径,也为重塑健康有序、风清气正的网络图书市场新业态做出新的努力与尝试。
参考文献:
1.Neil A. Campbell, Jane B. Reece, Eric J. Simon. 生物学导论[M]. 吴相钰,尚玉昌,安立国,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59-366.
2.王翠平.生态学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04):109-112.
3.李晶晶,王志刚.我国盗版童书的网络市场生存模式探析——基于群落建构过程的生态视角[J].出版科学,2017,25(05):73-77.
4.苑春,郑小强.图书盗版的博弈分析——基于多人及多种群演化博弈理论[J].出版科学,2013,21(03):57-60.
5.徐志武.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文学盗版动机及治理策略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3):148-151.
(作者单位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