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出版评价三题

2019-03-25范军刘晓嘉

出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术出版维度主体

范军 刘晓嘉

摘 要:学术出版是出版的一个重要类型,对于出版事业发展、学术事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有效的学术出版评价,弄清楚评价的价值所在,评价的主体是谁,以及从什么维度展开评价,都显得十分重要。论文从价值、主体和维度三个方面对学术出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术出版 出版评价 价值 主体 维度

学术出版是出版的重要类型,是出版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传统出版业一般可划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学术出版和这三大领域并无明确的界限,它可以承载的功能和这三大领域都有交叉的部分,但严格说来,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更贴近一些。学术从本源来讲,是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所以学术出版,“是以推进科研、探究学问、弘扬学术、传播新知为根本宗旨,以学术成果的发布、展示、传播以及交流为基本内容,遵守出版管理规定与学术规范,涵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范畴的一种出版形态”。学术出版服务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在传播科学思想、传承人类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度。实际上,出版的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术出版来实现的。或者说,学术出版主要是在社会效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则学术出版是典型的小众出版,大多可以归入公益出版性质。学术出版既包括学术著作出版,也包括学术期刊出版,本文重点关注前者。

虽然说学术出版是精英的、小众的,或者部分属于公益性质的。但是学术出版因其重要功能而备受瞩目,很多出版机构把它作为“形象工程”即是此理。而在现行学术资源分配体制下,大多数学者更为看重的,也是学术出版。一般来讲,只有通过出版机构正式出版的学术成果才能够纳入学术评价的范畴,因此,学术出版的放量与日俱增。但吊诡的是,一方面政府、学术界以及作者本人对学术出版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学术出版始终在大多数出版机构(特别是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企业)中被边缘化;一方面对学术的评价始终在寻找量和质的平衡,试图尽量做到客观理性,一方面學术出版物越来越泥沙俱下,渐呈泛滥之势。这固然和学术评价以及由此衍生的资源分配有很大关系,但学术评价主要是结果性评价,长期以来,缺少对学术出版的过程性评价,特别是持之有据、行之有效的评价,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要做好学术出版评价,让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一、学术出版评价的价值

从认识论上来说,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学术出版是学术出版机构有目的的活动,而“出版评价是出版活动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正确的出版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出版活动的发展,而且对于出版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属于“关系”的范畴。当下的学术出版之所以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正是因为学术出版评价的缺失。学术出版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有自己的价值,要能解决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出版评价呢?

1.学术出版评价应能扼制学术出版乱象,引导学术出版规范发展

近些年来,虽然学术出版的品种数总量巨大,但质量却让人堪忧。选题重复、印数销量下降,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这种学术出版的平庸化、世俗化趋势正是学术出版评价的缺位引起的。一般来说,出版机构只要在选题上不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相关的管理条例相背离,想出版什么样的出版物,是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的。面临市场的冲击,大多数出版机构特别是已经转换为市场主体的出版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国家鼓励学术创新,而对学术的评价,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之下,侧重于量化评价,形成一定程度的“数量迷信”。因此,学术研究的主体,无论有无科研经费的支撑,出于争夺学术资源分配的目的,都有学术出版的需求,都愿意花钱来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出版。而掌握出版这一公器的出版机构,因为逐利的需要,自然来者不拒。客观地说,学术期刊没有彻底转型为企业,加上有各种评价机构在为其分等定级,核心和非核心期刊在享受国家政策、吸引优质作者方面有天壤之别,因此,学术期刊在学术出版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审慎。而出版社则不然,长期以来,缺乏对出版社的评价机制,特别是专门针对出版社学术出版的评价机制几乎没有,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这当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也是形成学术出版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术著作出版难不是好事,但出版太易更是坏事。因此,建立对出版机构特别是出版社相应的学术评价机制和体系,并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扼制学术出版乱象,引导学术出版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学术出版评价能够促使学术出版机构增强学术出版竞争力,提高学术出版生产能力

学术出版评价作为一种评价,一定会对学术出版机构的各种变量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评价结果,形成一定的评价信息。这种结果、信息能够为学术出版机构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改善出版能力,提高出版竞争力。同时,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术出版机构形成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去争取优质作者资源,甄选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稿资源,培养术业有专攻的学术编辑,理顺内部体制机制,优化学术出版流程,增强学术出版发行能力。当下对出版社的考核机制,很少从学术出版专门的维度来进行考核,导致各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不够重视,学术出版部门成为出版社的所谓“二线”部门,这极大地挫伤了编辑从事学术出版的积极性。建立对学术出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出版社从内部改善学术出版的生存环境,形成两个效益并重,社会效益优先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评价结果较好的出版机构,能够吸引优质的作者和优质的稿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术出版生产能力。

3.学术出版评价能够引导学术消费,规范学术出版物市场

学术出版机构是联结学术生产和学术消费的平台。在学术出版评价缺位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学术出版物,缺乏理性的认识,虽然也有基本的选择,但大多是基于感性上的一种评判。要么是选择名头比较响的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等,要么是选择装帧、版式比较贴合自己趣味的出版物,但这都不尽科学与客观。大型品牌出版机构,固然有许多优质的学术出版物;但一些中小型出版机构,也不乏很好的学术论著。如果仅凭感性的认识,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评价结果,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学术出版由于市场的相对狭窄,很难按照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的模式去进行强有力的市场推广。在无法得到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时,会使中小型出版机构愈发失去出版优秀学术出版物的积极性,最终反映在结果上,使得学术出版愈发平庸,学术消费愈发混乱,学术出版物市场愈发无序。一般来说,商品的定价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但现在许多学术出版物定价虚高,正是因为学术出版市场比较狭窄,又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导致一方面学术出版物品种数日益增多,一方面优质学术出版物又日趋减少,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单品销量的下降使得出版机构不得不提高定价来维持经济上的损益平衡,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形成规范的学术出版物市场。

二、学术出版评价的主体

哲学上的主体,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集体。这里所谓学术出版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就是解决学术出版评价由谁来进行的问题。对学术出版的评价,应该按照学术出版活动中的不同身份来进行主体认定。也就是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竞争者。

1.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

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作为管理者,对学术出版的评价往往具有权威性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有权利也有义务来对学术出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敦促学术出版机构履行学术出版职能,传承、传播优秀的学术成果,实现社会效益。

2.作者

作者是学术的最主要生产者,和学术出版机构联系至为紧密。作者选择什么样的学术出版机构來出版自己的学术成果,基于出版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和自身的经验。是否能够为作者的学术成果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提升出版物内容质量和外在形式质量,作者最有发言权,因此,对学术出版的评价,作者的意见应该是重要的因素。

3.读者

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如何,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读者的需求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总的来说,内容、装帧、定价是读者首要考量的因素。学术出版的目的在于传承、传播优秀的学术成果,尽可能满足学术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读者可以成为学术出版的评价主体。

4.同行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出版业也不例外。要对学术出版进行评价,同行是不可忽视的评价主体。作为竞争者的同行,对出版流程各项业务比别人更为熟悉,能够从专业和具体业务的角度,抓住关键,揭示本质,进行深入的评价。

学术出版的评价,虽然有众多主体,但要建立理性、权威的评价体系,仍然应该以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为核心,充分吸纳作者、读者和出版机构同行的意见,形成综合的评价结果,以此来指导、管理学术出版活动。

三、学术出版评价的维度

学术出版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流程。学术出版评价是对学术出版机构占有学术出版资源和把这些资源变现为学术出版物的能力的评价。因此,学术出版评价可以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来进行。

(一)学术出版资源评价

学术出版资源可以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包括政府和管理部门资源、作者资源;内部资源主要是人才资源、财务资源和技术资源。

1.政府和管理部门资源评价

在我国,出版存在的主要意义并不是作为产业来实现经济效益。在出版业里面,也不是纯粹意义的自由市场竞争。因此,在受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保护的同时,出版机构自然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制约。特别是出版社,与期刊社和报社有比较固定的卷、期相比,出书数量受到书号发放的严格限制。书号少的出版社,因为还要拿出大部分书号来出版维系经济效益的其他图书,学术出版物自然就少,学术出版能力自然就不足。另外,政府和管理部门主导的各种出版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学术出版输血;在出版基金评选中占得先机的出版机构,因为经济上已经有了补贴,可以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术出版物的品质上,也比较容易能够出版优秀的学术出版物。因此,学术出版机构占有政府和管理部门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学术出版能力。

2.作者资源评价

作者资源是学术出版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和其他出版物不同,学术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主要是依赖作者。没有高水平的作者,学术出版不可能成功。对作者资源的评价,可以从签约作者数量、作者覆盖学科数量、作者科研项目承担情况、作者高级职称占比情况、作者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的数量、作者学术成果被引用和被下载的次数等方面来进行。

3.人才资源评价

出版中最核心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许多学界和业界的研究者都认为人才是出版业最重要的资源,对学术出版来说尤其如此。学术出版因其专业深度,不是所有的编辑都能从事审读和编辑加工。因此,对学术出版人才资源的评价,应当主要从编辑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分布来进行评价。当然,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也是学术出版评价中不可忽略的要素。

4.财务资源评价

财务资源主要指学术出版机构在财务方面可以为学术出版提供的资金等资源。学术出版的盈利能力较弱,只有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获利能力都比较好的出版机构,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为学术出版提供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之所以能够推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出版物,是因为在夏瑞芳、张元济等的经营下,商务印书馆在教材出版等各方面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这种积累,没有财力的支撑,商务印书馆不可能在学术出版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温饱都成问题,出版机构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术出版上。

5.技术资源评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学术出版来说,技术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版业从铅与火发展到光与电,出版能力得到飞速发展。没有技术的基础性支撑,学术出版能力便难以得到很好的提升。特别是在新兴的学术出版形态中,包括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融合出版等,技术资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学术出版能力评价

学术出版能力是把学术出版资源变现为学术出版物的能力。按照学术出版的作业链,可以分为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对学术出版能力的评价,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1.选题策划能力评价

选题策划的重要性在出版界已经是人所共知,毋庸赘言。可以说,“选题策划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智力活动,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起着带动和整合其他优势资源与能力的作用”。选题策划是学术出版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良好的选题策划能力,学术出版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选题策划能力的评价,可以从学术出版选题在年度选题中的占比、学术出版选题获各级重点出版规划立项占比、学术出版选题获各级出版基金资助情况、选题评审流程的规范性(如有无学术评审委员会。有无严格的学术出版选题三级论证制度)等方面来进行。这里特别要重视学术评价在选题论证过程中的作用。期刊社和报刊社在学术出版过程中对学术的评价是前置的,是先判断其学术价值,再根据这种价值判断来决定是否进行出版(发表),而且一般都会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的外审制度。但出版社长期以来,对出版物学术价值的评议是缺失或者说滞后的,只要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在有经费补贴的条件下,大多数学术出版物都能顺利出版。对这类出版物的学术评价,往往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无论这种结果如何,学术价值是高是低,是有是无,都是出版后的事情。这样便造成了大量学术垃圾和学术出版资源的浪费。因此,把学术评价前置于选题论证环节,建立“小同行”基础上的“大众化”评价,对出版社进行学术出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2.编辑加工能力评价

编辑对学术出版物的了解往往是除了作者之外最深入的。编辑要对书稿进行全面的审读;要进行编辑加工,消灭差错;要设计版式,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因此,编辑加工能力影响着学术出版的质量。对编辑加工能力的评价,可以从注册责任编辑的数量,每年的学术出版物总字数、人均编辑工作量、編校质量的合格率、编辑加工的周期长短等角度来进行。

3.市场营销能力评价

学术出版物要扩大影响,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因此,市场营销能力也是学术出版能力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对学术出版物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除了要依据码洋、实洋、回款、平均单品种销量等传统指标外,还要充分考虑营销网点和合作书店的数量、书店的上架率、同类书的销售排行、版权输出、重版率等多个指标。并且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反馈,考虑学术出版物的受众满意度。

4.综合管理能力评价

学术出版由一系列的流程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提高学术出版能力,必须加强对各流程的综合管理,整合各方面资源,使出版作业链井然有序,高效运转。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对综合管理能力的评价,可以依据是否有独立的学术出版部门、是否有完备的学术出版内部考核制度,是否有专门的高层领导分管学术出版事宜并协调和其他部门的关系等指标。

学术出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把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指标归纳整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这些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全面、可区分、可取得、可计量等原则。这个模型的构建,一定是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的,要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的标准和要求。本文只是提出一个思路,即从资源和把资源变现为学术出版物的能力两个维度来进行学术出版的评价,如果要建模,也可以根据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至于具体的参照指标和权重、评价标准,则本文尚未进行深入探析。

参考文献:

1.刘永红.关于学术出版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16(2):55-61.

2.张永东.略论出版评价[J].编辑学刊,1989(4):38-41.

3.闻洁.选题策划: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出版,2000(3):22-23.

4.王华生.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及其对学术出版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6-160.

[作者:范军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中师大学报》主编;刘晓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著作出版评价机制建设研究”(编号:16BXW03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术出版维度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光的维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人生三维度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