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术展览的非展览性

2019-03-25陈方杏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当代策展

陈方杏子

摘 要: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曹星原老师提出策展所需的三要素为TIC(Text即文本、Idea即观念、Construct即构建)。依此方法我们提出了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策展新方向。

关键词: 当代;策展;非展览性

一、当代

新媒体的定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存在。尽管作为新媒体呈现载体的网络、互动装置、影像等等在20世纪末就已出现,但由于科技的更迭,它仍然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状态,这使新媒体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而充满不确定性。作者、观者、协调者都處于科技与生活的交融之间。网络的去中心化、联动性、虚拟性及覆盖率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作者身份的指向、媒介和空间的物质性以及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受众观感。

二、展览

展览在艺术体制中起到向社会传递普遍美学价值和将艺术品推向市场的作用。尽管这两种诉求倾向发生在不同的场域——公共的博物馆和私人的画廊,但是为了让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两者都需要结合时下有效的宣传方式及传播媒介。VR/AR的头戴式显示器现已达到人类肉眼所见与现实无差别的8K分辨率画质,在其尚未普及前,受众仍适应于手机屏幕的阅读以获取信息。屏幕信息的形式有文字、图片及视频,亦可交互,但是所有感观仅存在于四方屏幕间,并不能完整地呈现出一些艺术品的质感、体量以及身处其中的氛围,更不用说许多艺术家如Anish Kapoor , Richard Serra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以人的尺度探讨和空间的关系。同样的情况可以类比到音乐厅、歌剧厅、电影院,受众前来的原因在于此处有在屏幕上看不到的内容,或者此处给了自己屏幕给不了的体验。约翰·伯格曾在《观看之道》中曾写道,原作的含义不在它独特的内容而在于它独特的存在。这则将原作上升为一种象征性符号。

三、非展览性

展览的上下文不仅指向展览的学术性更涵盖了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随之支撑并引导展览的走向,接下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展览的落地实施。在此之前,更要明确展览的诉求。并且还要考虑随着新媒体的涌入,我们如何做到展览空间的蔓延。

本次展览为具有社会性话题关注少数群体——LGBT人群间的爱。我们的诉求并不仅是如同口号的消除歧视、实现权力平等,而是通过正视这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如玻璃罩般的屏障,让观者产生思考。

到今天,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共有22个。在中国,教材《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提到中国政府加入了部分国际上消除歧视的公约,并写道,“这些公约禁止了针对不同对象、角度的歧视,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受歧视的权利,每个人也有保护他人不受歧视的义务”。但是正如印度的Manvendra所说,“同性爱人的权利不是在法院赢得的,而在人们的思想和心目当中”。得到法院允许能保证LGBT群体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但他们更希望能得到社会的接纳认同,并给予他们无差别对待。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非LGBT群体,我们将站在什么立场进行策展?已经有专门为LGBT艺术所设立的展馆National LGBT Museum、Leslie Lohman Museum of Gay and Lesbian Art,以及基金会例如Tim and Mitchell Gold等等为LGBT艺术作支持。根据资料收集,关于LGBT艺术的展览立意可大致分为四种:1.讲述LGBT群体的历史;2.表明身份与态度;3.拒绝标签化以消除偏见;4.LGBT艺术家个展。若作为LGBT群体的一员,我们的立意可以是鲜明的、激烈的甚至尖锐的,声音清晰有力,而作为非LGBT群体,我们找到的切入点是将社会中对待LGBT群体的态度通过我们的展陈设计真实地反映出来。

本次的方案设计了展览的观看方式——在LGBT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上加上一层遮罩,用展签阻隔了观看的入口,遮罩的颜色为具有象征性的黄绿橙红蓝紫,让受众对于展览的主题有大致的认知,从而决定是否参与。这意在分离出不同知识层级、社会关注方向的人群,找到特定的受众。而观众进入方框内观看照片时的神情也将通过影像纪录下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受众与参与者是相互等同的,在展览中他们既是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无意识下表露的神情是最为真实的反应。而在实体空间之外,我们也意欲将展览内容线上化。网络的匿名性化解了LGBT群体的真实身份,让他们更有意愿发表观点或分享经历,而非LGBT人群则得到一个机会去了解该群体。

作者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策展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不是所有的展览都需要策展人:从 “‘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展览谈起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国内独立策展人与博物馆策展人比较研究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