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初探

2019-03-25江容眉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师

江容眉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000)

应用技术型大学基础相对较弱,要开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应用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实现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广泛应用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网络已发展成为新时代知识供给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我国的慕课建设与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水平大学陆续在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开课,目前有关高校和机构已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多门课程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参加了课程学习,中国的慕课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过去的五年,仅北京大学就开发了100多门慕课,吸引了来自世界范围的学习者,颁发了几万份课程学习完成证书。[1]

2018年1月,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北大、清华等高水平大学推出的课程占70%,由院士、著名教授等名师领衔建设的课程占70%。课程涉及的学科广泛,即有西方文明史、中国哲学等人文社科类科目,也有汽车发动机原理、航天器控制原理等理工类科目,还有中式面点制作工艺等职业教育课程。教育部继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到2020年,以国家名义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而带动1万门慕课和50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线运行。[2]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在线教育不时迎来新的浪潮。我国的在线教育规模已经从2012年的700.6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1560.2亿元。很多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先后介入在线教育市场。网易公开课是其中最早的,随后又开设了网易云课堂、网易100分等。2013年,阿里巴巴就开始了淘宝教育,专注职业教育培训,后来又开设了湖畔大学、 云谷学校等,开展电商学习、企业家培训、k12教育等[3]。 2016年被称为中国知识付费元年,知识付费经济获得井喷式发展。《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亿元,同比增长3倍。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为人们学习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毎份199元,订阅人数已超过26万; 其音频专栏《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 用一年的时间阅读300本经济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经典书籍,订阅量超过4.5万。到2018年3月为止,知乎举办了7000场Live,总参与人次近500万,电子书下载量破5000万;2017年底,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3天销售额达1.96亿元;其音频课程《中国通史大师课》,邀请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7位主讲人,讲授从夏商周到晚清民国史,计17个单元156节课,受到众多听众的追捧。 喜马拉雅FM统计,截止2018年2月,平台用户总规模突破4.5亿,活跃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超过128分钟。在线内容既包括纸质书改编的有声读物,也有各种原创课程。清华大学教授陈志武开设的《陈志武的金融课》, 截至2018年4月20日订阅数已达15.98万,课程播放量已达1305.1万次,总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数字化阅读中,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形态下的流行文化孕育发展,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现在只要有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零门槛甚至零费用阅读网络文学。据统计,网络文学的读者在中国已超过3亿人,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部分受欢迎的的作品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多年前就开始产业布局,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5]

(二)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与情感需求

信息化社会的新一代是数字原生代,他们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设备的包围中成长起来,在数字化科技的熏陶下生活,他们习惯甚至依赖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开展人际交流。

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中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在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人数达到1.7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未成年人首次触网行为低龄化趋势明显。我国10岁以下网民约为2300万人,其中超过56%的儿童5岁前已经接触到互联网。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增加,小学生每周上网时长14.9小时,中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22小时,网络空间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日本、韩国和美国的相关机构实施 “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学习意志与状况调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9年和2016年9月至10月,两次先后分别调查了1868名和2499名中国高中生。调查表明,我国高中生学习中网络应用大幅增加,学习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增长。“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软件学习”的比例增长了27.1%,“经常上网看新闻”增长到 24.9% ,“经常上网搜集有关学习信息或资料”增长24.5% ,“经常上网观看教学视频”增长18.9%。[7]

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显示,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前三名的分别是微信占68.8%,微博占56.7%,知乎占48%。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孤独感比较明显,人际关系局限在父母、亲友和同学之间,人际交往圈相对封闭,5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的日均社交媒体阅读在1小时以上,通过共享和互动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三) 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突飞猛进让跨时空学习变得非常便捷

目前,由于中国家庭宽带与硬件设备的高度普及,未成年人普遍选择在家上网。《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与保护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74%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并且60.4%的青少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台式电脑则居第二位,其采用率低于智能手机约10个百分点。智能电视开始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国的大学校园早已实现网络接入,多媒体教学和Wi-Fi接入也已普及。 互联网搭建起的信息通道,有力地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的一门在线课程, 选课学生有600所大学的16万人,这在传统课堂是难以想象的,“互联网+ ”对教育来讲是革命性的变化。在北京鲁迅故居的小四合院内, 著名文学家曹文轩通过远程直播平台,为全国平安希望小学的学生解读鲁迅的散文《故乡》,形式新颖、内容丰厚,让上百所农村学校的孩子感受到了故乡的文化魅力[8]。国家精品在线课程选学人数突破100万人次的有很多,超过10万人次的占总数的百分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累计选课逾28万人次,《军事理论》由著名军事专家徐光裕将军、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亲自授课,受到120多万人次学生追捧,《大学生心理健康》对“自我认知错误”“ 冲突危机应对”等常见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让800多所高校的80万人次的学生受到教育。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5G和城乡Wi-Fi进一步覆盖,在技术趋势下,跨越时空的移动学习已经触手可得。

二、广泛应用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求知

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大学必须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当前许多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课堂问题突出,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师满堂灌,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普遍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90后、00后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背景,成为学生被动学习的重要原因。许多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不关心学习内容,不重视学习过程,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唯一关注的是如何方便获得学分取得文凭,大学教育成为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延续。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实行的是“严进宽出”制度,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学生进入大学后仿佛获得自由,学习的动机和压力丧失,特别是非重点大学学生上学睡觉、逃课司空见惯,考试作弊也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办学形象和校园稳定,很多大学一再降低毕业标准,让学生能够按时毕业,许多大学的毕业率都在95%以上。尽管这样,并不意味着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自由,在专业与课程选择上存在刚性约束,大学生往往被看作未成年人,如要求每课堂点名,选派专门的教师负责学习和生活管理,但是迟到和缺课率再高,成绩不理想,仍然尽量给予机会或者想办法让学生通过。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被动放纵学生不同,一些大学老师主动应用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重新调整了互联网时代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多人认为枯燥的微积分课被浙江大学教授苏德矿讲得妙趣横生,最多时有3000名学生同时选课。他最受欢迎的课,已有2万多人上网收看。他还开通了微博,专门用业余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苏德矿教授的体会是,现在的学生喜欢玩手机,大学老师也要占领网络阵地,不然孩子们都去打游戏聊微信了。课堂内容直播录成视频,学生们可以想一想再看一看,消化理解更深刻,而且那些没能来上课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手机上课。近年来,一些高校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思政课,2018年第一季度止,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19门思政课慕课,开课34期,选课近40 万人次;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4门思政课慕课,供150余所高校选用,累计覆盖45万学生。慕课让学习更为灵活,能随时随地观看,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带挑战性、争议性的问题,运用智慧教学工具调动学生手机答题,解决入耳问题;小班讨论,学生针对重要问题展开交流辩论,解决入脑问题;课外作业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机会,解决了真信问题。[9]

(二)促进教学从知识教育转向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的重要使命,毕业生必须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胜任有竞争性的工作,正如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所说,“大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

教学工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是能力的培养过程。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教学设计注重每门课程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忽视了对学生质疑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挑战权威的教育,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习惯于接受教授传授的答案结论,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缺乏想象力、好奇心和创新力,虽然学生知识数量上有增加而创新能力并未随之增长。教学过程过度依赖教材,哪怕教材已经严重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们可以从许多应用技术大学看到沉寂的课堂景象,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大学生,他们不愿意或不敢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即使学生知晓;他们习惯于依靠记忆来完成有明确答案的闭卷考试,而往往对如何运用知识对事实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开放考试束手无策。

2013年,是安徽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省水利系统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大力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各项水利事业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破解限于知识传授困境的大学本科教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把慕课等网络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慕课绝大多数为名校名师制作,汲取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内容既新颖又权威,能有效解决现行文字教材更新慢知识陈旧的弊端。其次,慕课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落实,课外学生通过视频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课内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辩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再次,转变传统课堂的师生角色,常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起主导作用;慕课引入则为学生问或师生间探讨,教师起引导作用,节省知识讲授时间,真正把宝贵的课堂让给学生,让讨论质疑成为常态;此外,线下小组讨论还可以借助微信等工具促进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更主动学习。长期坚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自然成长起来。

据报道,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耗费13.8小时为上课做准备,以一周五天计算,每天为2.8小时,因此课堂是高效的。真正的学习必须是主动的,是学生动脑筋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承担主要角色。

三、应用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的对策

(一)加入学习资源联盟,缩小办学差距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不平衡,相应的各地大学的办学水平差距也很大。应用技术型大学,特别是由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而来的,其差别不只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更集中体现在师资水平、专业课程资源等软件方面。要在短期内缩小这种不平衡,必须加入各类大学资源建设联盟,共享教育资源,借力补短板,缩小与高水平大学的区别,扩大办学的社会影响。

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该联盟成立于2013年,北京大学任理事长单位,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 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重庆大学为为副理事长单位。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中西部高校为其成员单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通过加入联盟,让学生学习慕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直播互动等技术与一流大学的学生同上一堂课,教师也能及时观摩名师教学,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5年来,已经有2000所学校,逾1000万人次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学分,其中包括来自西部12个省市区的大学生300万人次。[9]

建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专门从事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育信息化软件研究、开发、推广与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和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市遴选、建设136个区域和院校分中心,并与近40家教育机构、教育软件企业,教育出版社组建了“中国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整合的各类数字化课程超过2.5万门,容量达到55.5TB,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级的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分中心可免费共享中心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师资团队,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水平。

争取加入地方高校大规模在线课程联盟—U O O C (优课)联盟。该联盟由深圳大学牵头组建,在合作共建共享机制,授权学分互认等方面积极探索,目前加盟院校达118所,上线课程213门,覆盖300多万名高校师生。[10]

(二)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

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应用,为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提出新的挑战。目前,一些应用技术型大学也在制作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但对资源建设与应用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促进制度,制约了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余参与的热情。

制度建设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为此应首先在慕课的开发建设与应用上建立配套措施:一是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除教科书外,能充分运用可视化技术带来的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能熟练运用慕课、微课等新的知识载体,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二是加大信息化培训投入,帮助教师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三是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练和导演,把舞台让给学生主动学习,做到师生互相切磋,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对话、交流、答疑,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四是设立慕课制作中心,打破院系分割,抽调优势学科教师实行跨部门协作,制作慕课、微课等向国际与社会传播,将录制慕课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认定和职称考核;五是建设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评估等相关部门要将高质量在线学习,在线学习课程比例,在线学习课程受欢迎程度等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三)改进学习评价标准,推动学生运用慕刻等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学习

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效既困难又复杂,是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学习评价,过去我们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评价粗线条,缺乏精细化与个性化,导致学生缺少一定数量的专业阅读、作业、设计等压力,因而在时间上精力上投入不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应用技术型大学应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业现状,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的学业管理机制:一是严格学生学业管理,建立试卷事后评审和抽查制度,实行试卷密封匿名改卷。建立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对无法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学生,需按规定给予留级、转学,退学等处理;二是放开学生的转专业限制,出台具体的学生转专业指导意见,特别是注意满足专业学习困难学生转专业的要求,扩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三是推进学分制度改革,大幅度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尽可能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选专业、选教材、选教师、选上课时间、选毕业时间等权利,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四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行等级制评价,淡化学生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改变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延伸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将学生课外阅读、作业、设计、小论文纳入评价范围,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利用本校资源和来自外校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五是推动慕课等证书学分认证,将慕课实施的全过程纳入学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考核、评价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通过慕课等获得一定水平的技艺和能力;六是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以此来对学生学业进行组织、管理、评价和干预,支持分层走班的选择要求,实行课堂学习的快速反馈,促进教学调整,让学校封闭的物理空间转换成开放的知识空间。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