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之途径探析
2019-03-25冯宏义
冯宏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所谓“大数据”(Big Data)主要包含数据和技术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它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的特点;而后者是指一系列收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共享和可视化技术的集合,其中适用于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学习、数据融合与集成、情感分析等19项关键技术”。[1]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跨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不仅造就了人们“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生活各领域中,人们的决策和判断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因此,如何适应这一时代变化特点来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就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课题。
一、背景概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指导思想,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个精神,就要把握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和发展动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而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加速推进,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已经与以手机、电脑等终端为载体的信息网络深度融合,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各项工作产生的网络数据呈现几何级增长,这些数据不仅为高校改进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依据。因此,广大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必须立足大数据环境,树立大数据思维,找准大数据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更好地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思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制约了思政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热情,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少的瓶颈。然而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而导致的,而是因为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需求相互脱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态结构,也造就了大学生“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依托的网络聊天、网络购物以及个性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交流渠道和生活娱乐方式。高校如果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广泛的数据采集和挖掘,然后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就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个性需求,进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2.思政工作者能做出更及时、科学、有效的教育决策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方法对搜集来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事物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由于数据分析能帮助人们做出科学判断和采取适当行动,因此在组织衡量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改进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限于采集信息的局限性和传递信息的滞后性,做出的教育决策往往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从而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大量信息的及时搜集和实时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上述问题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思政工作者可通过在学校层面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采集、精心筛选、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进而做出更及时、科学、有效的教育决策,为高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许多思政教师都曾经在授课中遇到过“学生只顾低头玩手机,而不抬头看老师”的窘境。要让“低头族”放下手机、抬头听课,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对思政教师来说“压力山大”。由于现在大学生接受信息传播的渠道多且速度快,再加上一些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陈旧和授课形式单调,就更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为此,教育部于2017年4月发布的《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要求高校“进一步深化教材、教师、教学等领域的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2]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当前,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早已超越了围墙和时空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自我的价值取向。新媒体开放、虚拟、个性化的特点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原有的优势,并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影响。高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在这些新媒体的冲击下正在经历持续地调整和重塑,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正在形成。而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只会愈发深入和强烈。思政教师及管理者如何直面挑战并在新校园文化格局塑造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是广大思政工作者需要重点探究的课题。
3.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亟待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培养,进而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方位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网络上各种言论真假难辨,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如果缺少正确的价值取向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途径探讨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面对多元网络文化对校园的冲击,教师要树立“从自身做起”“与学生平等交流”“用数据说话”等方面的意识,利用大数据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广泛集聚正能量,以德树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校要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化快,质量要求高,非常需要及时且持续地对思政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一直以来,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很大,培训投入也较充分,但还需要继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当前而言,由于广大教师普遍欠缺对大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急需对广大教师开展该领域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活动。第三,继续壮大思政教师队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绝对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认识和理念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高校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来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根据需要招聘或引进具有新思维的新教师,尤其是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精通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
(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入脑、入心、入行”,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手段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着力运用新媒体来打造权威网络宣传平台。新媒体作为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包括了数字刊物、移动电视、手机网络等多种形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高校可建立诸如学校网站、权威微信、新闻移动端等官方宣传平台,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大学生传递思想和答疑解惑,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控校园意识形态动向和网络舆情。对于校园或网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言论、负面思潮等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校园官方舆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再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高校要积极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学术影响力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团”与“舆论领袖”,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把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师生喜爱的文化产品,提升主流平台的传播能力和教育效果。最后,要定期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相关部门要从大学生丰富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灵感,并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网上直播、互动交流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方主流媒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3]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高校要转变“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方式,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中心,丰富主流内容的传播形式,用心用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思政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教育部2018年4 月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4]“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5]其次,思政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牢牢抓住学生兴趣点,创新“互联网+思政理论课”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用所学理论去深入分析现实热点问题并形成多种形式的电子化作品,然后上传到相应的网络教学或展示平台进行共享、交流和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思政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体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机制、方法以及手段等,将思政工作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体制。首先,要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要加强校内资源的规划整合,创建以“课堂面授教学为主体,网络互动平台为辅助,校园文化活动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6]其次,要努力形成校内外协同配合的新机制。受制于高校软硬件和教师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局限,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此,高校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实践基地、科研机构、兄弟院校等建立协作关系,精心搭建促进人才成长的优质实践平台,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最后,要精心设计家长参与思政工作的新形式。只有真心打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学生的目的。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家访的形式,在传统串门家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了网上家访、书信家访等,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生活状况,提高家访活动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和家长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