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岗村改革的软约束知识产权溢出效应

2019-03-25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包干小岗村约束

张 婧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以来,中国已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活跃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这一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奋发图强和改革创新。特别是由小岗村农民开启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动了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小岗村符号性的改革因此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一个耀眼的标签。

1978年安徽淮北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他们的“红手印”,签下了大包干的“生死状”,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在计划经济时代,18位农民自发的制度改革实践,突破了制度对于生产力的紧约束,极大地释放了潜在的自然生产力,打开了农村乃至城市改革与创新的大门。从此,小岗村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星星之火”,自下而上而后又自上而下地成为“燎原之火”,燃遍中国大地。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至关重要,而实践中制度改革与创新的一系列思想和具体行动所包含的独特知识产权,即非正式规则与创新知识产权,是驱动经济社会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非正式规则与开放知识产权独特的迂回属性,在得到党和国家的积极支持与引导下,使得改革与创新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一、小岗村制度改革的博弈对策

40年前小岗村农民突破计划经济的紧约束,以违规、违法及私下的“大包干”方式替代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当时的制度零点的边际,实际上走上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创新之路。这一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是对内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非正式的“两权分离”,即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农民在生产活动中成为决策者和劳动者的统一体,摆脱了指令经济的盲目性,使得农民有了相对自由的经营选择权。同时,这一制度创新对外表现为对当时“统购统销”的迂回服从,即“交足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制度安排,反而因此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总之,“大包干”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原创性的制度改革与创新,这一改革与创新性制度安排本身就是制度创新的一种知识产权,是相对于其他领域硬约束知识产权而存在的一种软约束知识产权,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创新知识产权”。

所谓硬约束的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通常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要么是以创造发明的专利形式呈现出来,要么以各个领域的著作权形式呈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特别是当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洪流滚滚而来,知识产权的外部收益面临前所未有的损失风险,其溢出效应愈来愈大。因此,就所谓硬约束的知识产权的溢出效应,对于产权人而言是一种负收益,溢出效应越大,产权人的损失就越大,两者呈现负的相关性。为此法律的保护才显得越发重要和不可或缺,知识产权在法律受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的保护,使得人们可以从其自己的发明创造中获益,也间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正因如此,通过让创新者获益和社会因此受益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知识产权制度内生的收益性和外部溢出效应形成了有效的对冲,从而营造了有利于发明创造及其造福于人类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扩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对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制度改革与创新所形成的新的思想、新的做法和新的规则,则成为与硬约束的知识产权相对的软约束的知识产权,它更多的带有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性质。

二、软约束非正式制度的溢出效应

所谓软约束的知识产权是指对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其核心是改变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变革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在创造性和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组织的产出效率。同时,这一制度改革与创新,也同步实现了对外部环境即制度环境的改变,使得改革与创新后的制度环境成为制度改革与创新本体的一个相对组成部分。从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看,制度改革与创新具有软知识产权的内涵。一方面,小岗村的“大包干”制度安排,改变了计划经济前提下的农村经济“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法定模式,变革了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规则,实践中带有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小岗村的“大包干”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一种18位农民组成的生产组织与计划经济外部环境的变革关系,是不自觉地将外部性内部化了。这种制度改革与创新集中体现在18位农民签订的“生死状”里面,“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内涵涉及了三个方面:一是“分田到户”,改变了农村经济经营与管理的模式,变大集体生产为个体生产,强化了农民对自己名下土地产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大包干”的本质是个体负责制,因为土地的公有制性质没有任何改变也无法改变;二是“保证公粮上交,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在既定外部环境下的组织对策,这一对策本身改变了18位农民形成的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其对策内容使得外部性冲突内部化;三是对制度改革与创新风险的清晰管控,即“生死状”的兜底条款“干部承担失败后果”,使得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风险机制得以有效确立起来。综上所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本质是一种软知识产权,它具有原创性、自发性和特质性,因此具备了创新性。这一制度创新本身具有公共品性质,可以不设前提条件的被复制、被模仿,因而具有了正的或负的溢出效应。

三、小岗村制度改革的确认与推广

小岗村的“大包干”制度安排,使得小岗村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倍增效应,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红利凸显。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了中国农村乃至全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成了中国经济奇迹爆发的中心原点。小岗村的“大包干”制度改革与创新所形成的改革开放的局面,是连小岗村“大包干”改革与创新的发起者本人都没有想到的结果,这是软约束的知识产权必然产生的溢出效应,而且是正的溢出效应,否则“大包干”就不会引发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壮丽诗篇。小岗村“大包干”虽然发生在40年前,但是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依然,它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所形成的溢出效应至今依然在扩散。这一制度改革与创新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除却小岗村“大包干”的悲壮性和原创性,本质是当时的计划经济与中国经济实际不相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首先,小岗村的“大包干”本身是一种土地联产责任制,这一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特点是维护了公有制这个最根本的紧约束。因此,这一制度变迁的本质特征是土地经营权的变更,而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因此,这一确权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未必能够得到广泛支持,但是因为它没有否定公有制而同时也没有突破公有制的边界,因而得到了非正式的“默认”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确认。其次,小岗村的“大包干”创新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正的溢出效应,除了给农村经济“松绑”以外,更进一步地触发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为契机,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路凯歌,但是也被计划经济体制所羁拌,人们的思想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者之间渐渐迷失。因此,中国政府关于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就开始发挥了作用,而这一顶层设计的初衷恰恰来自小岗村“大包干”制度创新所形成的正的溢出效应。如果没有小岗村“大包干”所扩散出去的正的溢出效应,如果没有制度创新产生的改革红利,这一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创举,就不会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与推广,更不会形成正式的制度安排。再次,小岗村的“大包干”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没有长期惠及创新者,是制度创新这一软的知识产权扩散的特征之一,这与软的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性相关。一般而言,制度创新是软约束的知识产权的核心内涵,它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开放性、非商业性和可模仿性。制度创新的成本尽管非常高昂,但是由于制度创新本身的成果不具备硬的知识产权要素,因而难以受到保护。一旦某项制度创新成功,溢出效应就会快速呈现,便会被纷纷效仿而迅速推广出去。在这一制度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原创者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制度创新的成本补偿,反而因此而陷入“创新陷阱”。这一“创新陷阱”的形成,揭示了制度创新的动力不可持续,制度创新的成本几乎没有渠道实施分摊,最终影响到制度的创新者本身的收益和效率。因此,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维护创新驱动的软的知识产权的适度补偿机制的建立就显得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大包干小岗村约束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自我约束是一种境界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