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
——文献综述
2019-03-25刘伟宏
王 芳 刘伟宏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探索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本质是看金融要素的配置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然而,对于两者关系的讨论延续了两百多年之后依然争论不休,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还不能取得定论。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金融发展理论
大卫·休谟虽然不曾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做到他在哲学、政治学和历史学中的成就,但是他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不应该被忽视。休谟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及其周转速度,并详细论述了一国的贸易平衡、货币数量和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重商主义者,他提出货币供给的增加能增加实际产量。休谟强调,虽然一国货币的绝对数量不影响实际产量,可是,货币供给的逐渐增长将会导致实际产量的增加。[1]
亚当·斯密之所以被称为古典经济学之父,主要是因为他开创性的阐释了决定国民财富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合适的政策以及透过市场的力量来产生经济决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并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总结了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其中,资本带来了市场进而劳动分工的扩展,可以说,资本投入过程在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认为,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基础,首先,市场的扩张离不开投资。其次,高素质的劳动力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专业化功能离不开投资。再次,把工资增加到超过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水平以上促使人口生产提升离不开投资,而且人口增加会使有效需求和市场规模扩张,并产生必要的劳动力满足市场扩大后的需求。[2]
让·巴蒂斯特·萨伊是亚当·斯密的忠实信徒,对后者的思想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萨伊最大的声誉来自于他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后来被命名为萨伊定律。按照萨伊定律,货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不过是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本质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则是使商品交换更方便的一种手段,只起到媒介作用。因此,伴随实体经济的变化,货币也发生改变,它并不是实体经济变化的原因,分析经济活动一定要揭开覆盖在上面的货币面纱。萨伊定律长期占据经济学理论的主流,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家货币中性的思想,直到1936年凯恩斯道破了它的弱点。[3]
Walter Bagehot首先具体阐述了英国的经济增长如何受到其有效的金融体系的影响。他发现,发达的银行业和相关的金融市场能够迅速地积聚全社会的资金,并立即把这些资金借给那些能提供更好回报的人,工商企业也因此降低了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风险,英国由此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4]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曾经详细阐述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贡献。在他早期的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抑或是说,把一种崭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导入生产体系。金融体系能够为企业家提供支付手段,用于为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指引新方向,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必要前提。简而言之,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为企业家创新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5]
维克赛尔在近代经济学史上是一个颇多建树的瑞典经济学家。身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垄断形成之后产生的市场机制失调、失业增加、生产停滞、经济危机此起彼伏的社会背景之下,维克赛尔认识到萨伊定律的缺陷,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面临现实困境,必须修正货币面纱观。他指出,货币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主动作用,实际上,正因为货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才引起经济的波动,偏离均衡。因此,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货币与经济已经产生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但他同时也强调,假如能够让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使前者不对后者有所干扰,那么货币本身的均衡也会带来经济的均衡。这一结论对哈耶克的中立货币学说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维克赛尔反对萨伊定律的言论振聋发聩,融合货币与经济分析,构建了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论证了市场机制的非完美性和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这些洞见都对现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产生了深刻的启迪作用。只是维克赛尔没有能够更进一步建立系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提供有效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更伟大的成就,只能等待现代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的第一位大师来完成。[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凯恩斯革命恐怕是经济学中重复频率最高的人名,凯恩斯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力无人可以匹敌,特别是他的名字和多个领域的发展直接抑或间接相连。当然,凯恩斯对于经济学最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1936年出版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 《通论》 ”)。
在这本经济学经典中,他详细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大危机,颠覆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建了经济学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和政策主张。凯恩斯推翻了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自然均衡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阐释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分析了详细的政策药方。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成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政府干预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两个基本政策工具,货币金融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在凯恩斯看来,财政政策是首要的,但他强调了财政政策要想实现理想的效果不能缺少货币政策的配合。因此,凯恩斯革命直接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研究的巨大热忱。
实际上,凯恩斯在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候,他的货币金融理论是其重要基石。在《通论》发表之前,凯恩斯1930年发表的《货币论》就深入考察了货币问题,发现中短期的宏观经济分析显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会影响经济总量。《通论》出版之后,货币金融问题迅速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货币金融理论在新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探讨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和效果检测、通货膨胀与货币供求、利率的决定于信贷的作用原理,都在这一阶段的大量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7]
三、凯恩斯革命之后的金融发展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占据经济学发展主流地位的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各国政府普遍施行的经济政策的主旨,这段岁月被称为“凯恩斯时代”。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有一些经济自由主义者固守着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并推动其发展。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身为一位久负盛名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始终秉承经济自由主义,提出了中性货币论、投资过度危机论等独树一帜的深刻见解。受到维克赛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启迪,他深入探析了货币与物价,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发表了享有盛誉的中立货币说。哈耶克认为,货币与经济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货币的变动会导致经济的变动。当货币保持中立时,货币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最小,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最好。如果要保持货币中立,货币供给的总流量不变是根本前提;而判断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准是货币供给量是否稳定。哈耶克的中立货币说使得后来的学者找到了一个理论分析的工具,用于考察货币因素对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产生作用的机理,并且成为经济政策分析的尺度,保持货币中立性应该是货币政策的目标,离货币中立性的目标越接近,表明货币政策越有效。[8]
詹姆士·托宾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哈罗德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都假定货币中性,从而疏忽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托宾1955年发表的《动态总体模型》一文,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添加了货币因素,在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导入了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对经济的短期影响。1965年,他又在《货币与经济增长》一文中分析了不同储蓄形式和货币因素在经济增中的效应,提出了货币经济增长理论,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有益补充。根据托宾的理论模型,利率的高低会影响现金储蓄的比重,从而影响实际投资,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因此,在货币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透过货币的作用来完成的,而且这样的政策调节能够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和可靠。[9]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是金融学发展领域的里程碑。他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认为,一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之和就形成该国的金融结构,特别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金融结构的特点,他借助一套反映金融结构特征的指标,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金融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他进一步指出,不仅这三种类型的金融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就是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结构也有差别,而且金融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尽相同的。基于对金融结构理论的讨论,戈德史密斯更深入分析了金融发展。他指出,金融发展就是指金融结构的改变,考察金融发展应该根据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演变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探索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共同趋势。尽管缺乏定量研究的佐证,戈德史密斯强调,因为金融结构能够加速资本转移,实现有效配置,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以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储蓄与投资水平的关键作用,而要提高储蓄与投资水平,金融结构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结构提升过程中,有两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一是金融工具的产生,二是金融机构的出现并拓宽了金融资产的范围,这两者导致了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并有效提高了储蓄与投资的水平,进而强力促进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工具的大规模和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机会,牢牢吸引了投资者参与金融活动的热情,提高了金融活动的活跃程度,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得资金的有效配置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10]
帕特里克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把金融发展分为两种类型,即“需求相随”(demandfollowing)和“供给引导”(supply-leading)。金融发展的供给引导现象就是指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供给在其需求产生之前就存在。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一方面把资源从增长较慢的传统经济产业引导到增长较快的现代经济产业,另一方面刺激现代经济产业的企业家对此作出应对。他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金融引领经济增长,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能够带来创新型投资;当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之后,经济活动逐渐复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旺盛,刺激金融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成为 主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