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螨虫病的诊治及体会
2019-03-25福建省武夷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
吴 健 福建省武夷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武夷山 354300
猪螨虫病俗称“猪癞”,是由猪螨虫寄生于猪体表或表皮内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慢性寄生虫性皮肤病。主要通过与患猪直接接触或与被猪螨虫及其虫卵污染的圈舍、垫草和饲养用具等间接接触而引起。猪舍阴暗、潮湿,环境不卫生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冬春季节特别是阴雨天会导致猪螨虫病蔓延更迅猛。仔猪比较易感,常导致仔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低,逐渐消瘦,甚至死亡。笔者于2019年4月接诊一例猪螨虫病病例,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9年4月,武夷山市兴田镇某生猪养殖场李某发现哺乳母猪及仔猪精神不振,采食量大幅下降,母猪及仔猪不时在栏杆上磨擦,猪皮肤上有红褐色斑块和龟裂结痂。李某曾怀疑是仔猪渗出性皮炎,使用硫酸庆大霉素和碘酊治疗,但效果不佳,发病猪越来越多,遂来求诊。笔者接诊后至现场观察,母猪采用定位栏饲养,其底部是水泥漏缝板,保育箱及活动空间很潮湿。许多母猪及仔猪的皮肤上有红褐色斑块,不时在栏杆和保育箱上磨擦,躁动不安,皮肤粗糙且有一股腥臭味。
2 临床症状
患病母猪及仔猪精神不振、烦躁不安,不时用背部及身体靠近栏杆搔痒,皮肤发红。患病仔猪常从头部开始,耳朵、眼眶、鼻腔周围出现黑色小痂点,逐步蔓延至腹部、四肢及全身体表;患病仔猪皮肤破损不规则,被毛逆立,呈灰白色;患部经磨擦后出血,逐步变成红褐色斑块,有浆液性或黏性液体渗出并结痂。皮肤粗糙肥厚,病程长的皮肤变成黑色,有腥臭味。患猪体温一般正常,采食量下降,机体消瘦。
3 实验室检查
先剪去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的被毛,用消毒过的外科手术刀垂直刮取皮肤,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将刮下的皮屑收集待用。其中一部分皮屑放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10 mL,加热煮沸,离心,倾去上层液,用吸管吸取少量沉渣涂于载玻 片上,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可看到有3对肢的螨虫幼虫或4对肢的螨虫成虫以及椭圆形黄色虫卵。
4 诊 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时发现的虫体和虫卵确诊该病为猪螨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治疗 及时对患猪采取隔离饲养,用除癞灵(12.5%双甲脒乳油)兑水配成1∶300溶液,对患猪全身喷洒,每天1次,连用3 d;用棉签沾取除癞灵擦拭患猪内耳道,消灭猪螨虫。全群驱虫,每吨饲料拌入0.6%伊维菌素预混剂1 kg,连用7 d,间隔7 d后再驱虫一次。对患病严重至消瘦的仔猪,用伊虫净(伊维菌素注射液)按0.03 mL/kg体重颈部皮下注射,间隔7 d后再注射1次。
5.2 综合防治 清扫猪舍内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用5%烧碱溶液对被患猪污染的定位栏、保育箱、饲槽及饮水器进行全面彻底喷晒消毒。饲喂营养均衡的全价配合饲料,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增强患猪的体质和抵抗力,有利于患猪的康复。
经采取上述综合措施,疫情快速得到控制,2周后全群基本痊愈。
6 体 会
1)勤于观察,在猪群中发现患猪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全群感染。患猪是传染源,比较容易传染给其他猪,造成全群感染。
2)哺乳仔猪需保温,势必造成通风不良;限位栏和保育箱的配置不合理时,势必减少仔猪活动空间,造成仔猪饲养密度过大,从而增加了该病的感染机率。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和适宜的饲养密度。
3)在治疗患猪时,及时收集粪便和皮屑,集中堆积发酵,杀灭螨虫及虫卵。应用消毒药对猪舍和饲养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切断病原体的滋生传播,防止寄生虫病发生。
4)在春夏和秋冬交替之际,每年2次定期对猪群驱虫。种猪是该病的带虫者和重要传染源,故母猪在配种前、产前15 d各用伊维菌素拌料驱虫1次,连用5~7 d。同时,用双甲脒乳油兑水,对猪群全身喷洒及猪舍内外进行全面消毒。每次驱虫时应间隔7~10 d后再重复用药1次,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