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圈养湖羊发生羊肠毒血症的诊治及体会
2019-03-25钟耀培福建省武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福建武平364300
钟耀培 福建省武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福建武平 364300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全身性毒血症疾病,俗称“软肾病”[1-2]。近年来,因生猪养殖污染整治逼迫畜牧业内部产业调整,养羊业方兴未艾。由于受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养羊的经济效益不甚明显。动物疫病仍是困扰养羊业发展的瓶颈,羊群突然发病、死亡现象在我县时有发生。现将一起圈养湖羊发生羊肠毒血症的诊治及体会总结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武平县某羊场系猪舍改造而成,引进种羊已有半年,现存羊近500只,平时饲喂以颗粒料为主,间有补喂青绿农副产品下脚料。近期有大量的花生蔓,故改青料拌玉米粉饲喂。2019年7月17日开始个别羊精神不振、少吃,后数量逐日增多,7月20日发现死亡5只,均为怀孕2个月左右初配羊,遂求诊。
2 临床症状
多为突然发病,体温38.5~39.5℃,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死亡快。临床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抽搐为特征,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往往2~4 h死亡;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死去为特征,病程不太急,早期为呆立或步态不稳,以后卧倒,拌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格格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通常在3~4 h内静静死去。
3 病理变化
解剖5只病死母羊,膘情中上,全身浅表淋巴结变化不明显;小肠(尤为回肠段)黏膜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化,内容物稀状、色暗红,严重者整个肠段变为红色;肠淋巴结肿大、充(出)血,切面外翻、结构模糊;心包液增多(多达50~60 mL,为内含纤维素絮块的灰黄色液体),左心室的心内、外膜均有多个小出血斑点;肺出血和水肿;肾脏软化明显,似脑脊髓状,切面轻刮即有肾实质;膀胱积尿、色深;肝、脾、脑等实质器官变化不明显。
4 实验室检查[3]
4.1 涂片、镜检 取空肠黏膜刮取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可见单个或成双、呈直杆状、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菌,大小(0.8~1.5)μm×(1.5~8.0)μm。
4.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空肠黏膜刮取物、心包液、肾实质刮取物,分别接种于绵羊血琼脂平板,在生化培养箱37.5℃培养24 h,可见直径2~5 mm、圆形、边缘整齐、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圆屋顶状隆起的菌落,周边呈β-溶血。挑取典型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可见与空肠黏膜刮取物一样的革兰氏阳性菌。
4.3 尿糖含量测定 采用江苏泰州奥克生产的“高尔宝尿糖试纸”(葡萄糖氧化酶法)。将试纸条有试剂一端浸入到盛有病死羊尿液的容器中,1 min后取出,将试纸一端改变后的颜色与试纸瓶上的标准比色板比较,根据颜色相同或相近就可判断出尿糖的大概含量。结果为“++++”,表明饲料配方不良导致糖代谢障碍。
5 诊 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该病为羊肠毒血症。
6 防治措施
1)立即停止饲喂花生蔓和玉米粉,改用羊颗粒料。在饮水中按0.01%浓度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连用7 d。
2)用5%聚维酮碘对栏舍带羊消毒,每天1次,连用7 d。
3)将表现症状的患羊隔离到光线较暗、安静的区域,按每千克体重肌注头孢噻呋钠15 mg以及维生素C 5 mL/只,每天2次,连用3 d;严重者间隔2 d后再用3 d。
4)待羊群状况稳定后,按1.5头份/只接种羊梭菌三联四防苗。
采取以上措施8 d后疫情得到控制,没有出现新的患羊。共治疗26只,治愈15只,治愈率57.7%。
7 体 会
1)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肠道、饲草中含有芽孢梭菌,这些细菌会缓慢增殖,产生少量的ε原毒素,再经胰蛋白酶激活后变为ε毒素,一般不发病。但若毒素浓度增高会增加肠道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而死亡。
2)该羊群在引种时已接种过羊三联四防苗,但仍发病,可能是疫苗接种时间久后抗体含量下降或羊只过度采食被致病芽孢菌污染的花生蔓所致。
3)羊肠毒血症潜伏期短,多为突然发病,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很快死亡。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可减小损失,此次的治愈率达57.7%,疗效较满意[4-5]。
4)羊肠毒血症的临床初诊要注意与羊快疫、羊瘁疽、羊黑疫、羊巴氏杆菌病、羊急性败血性链球菌病等鉴别。必要时,可进一步做细菌鉴定和毒素测定。
5)羊梭菌三联四防苗的免疫有效期较短,每半年要重复接种1次,建议第2次免疫接种剂量按使用说明的1.5倍进行,可提高羊群的有效免疫力。
6)南方地区养羊要注意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可明显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