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基于土地资源禀赋视角

2019-03-25陈江华罗明忠黄晓彤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雇工劳动密集型整地

陈江华,罗明忠,黄晓彤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45;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一、引 言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趋势加重,劳动力稀缺程度提高,负面影响农业生产(何凌霄等,2016),农业生产面临“如何种地”问题。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推高务农机会成本,导致农业用工成本快速上涨,机械替代人工进程加快。由于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更易采用人工替代策略,因而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伴随着“趋粮化”现象(仇童伟等,2018)。农户采用农机作业面临自有投资激励不足问题,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可缓解农业经营主体劳动力短缺束缚,还可破解流动性约束难题,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可获得性,促进先进农业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张忠军等,2015;孙顶强等,2016)。因此,对于占我国粮食产量34.57%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indexch.htm。以上的稻谷而言,水稻生产环节外包发展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现有研究主要从外包价格、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与劳动力角度探究农户家庭水稻生产环节外包及其外包环节数量的决定因素。申红芳等(2015)基于2013年全国7省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外包价影响水稻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结果证实水稻生产环节外包遵循需求价格一般规律,外包价显著负向影响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行为,价格越高,整地与收割环节外包概率越低。展进涛等(2016)利用2013年江苏与江西两省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土地细碎化显著抑制稻农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生产外包行为,印证了农地细碎化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识(罗明忠等,2017)。陆岐楠等(2017)基于2013年江苏与安徽省5县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老龄化与非农劳动力兼业化影响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显著促进以整地为代表的高劳动强度环节生产外包,且非农劳动力不住家显著增加生产环节外包可能性。在外包环节数量方面,研究表明,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外包费用显著负向影响外包环节数量,而经营规模与非农就业工资影响显著为正(王建英等,2018)。从劳动力要素角度看,相关研究结论较一致。务农劳动力人数越多,家庭农业生产能力越强,生产环节外包服务需求越低,家庭务农劳动力人数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王志刚等,2011;蔡荣等,2014)。但土地要素方面,现有研究存在分歧。部分研究认为稻田经营规模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蔡荣等,2014;钱静斐等,2017),也有研究指出,稻田经营规模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具有“倒U形”影响(胡新艳等,2015)。现有研究对水稻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差异缺乏关注,未深入探究差异产生原因。

课题组通过入户调查发现,在整地与收割等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农户水稻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存在差异。部分农户租赁农机完成生产,另一部分农户雇工完成,现有文献未解释此差异产生的原因。部分学者在江西省入户调查发现,2011年4.5%的调查样本在水稻整地环节仅租赁耕牛服务②雇用耕牛服务包括雇用耕牛驾驭人员,本文将其视为雇用人工。,1.7%的样本农户雇工收割(王建英等,2018),但未分析农户选择此外包方式原因。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角度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加剧务农劳动力稀缺程度,农业用工成本上升,农户应采用农业机械,尽量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郑旭媛等,2017;王雨濛等,2017)。部分稻农在生产环节外包中选择雇工看似是“错误的行为”,但从经济学基本假设出发,雇工是追求家庭收益最大化的农户面临环境约束时的理性选择。因此,应立足于劳动力转移背景,从土地资源禀赋视角出发,分析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对稻农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选择差异的影响,探究限制稻农选择农机的因素,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王志刚等(2011)将水稻生产环节分为劳动密集型、半劳动力半技术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其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包括整地与收割环节。由于整地与收割环节机械化水平远高于其他环节,农户可选择雇工作业或农机作业的外包方式,而其他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主要以人工为主。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稻农选择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生产外包方式的差异及成因。

(一)经营规模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

现有研究对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生产外包行为关系存在分歧,但总体上认同农业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结论,认为农业经营规模越大,农户生产环节外包可能性越高(蔡荣等,2014;申红芳等,2015)。农业生产活动既可通过雇工完成,也可引入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应用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与农业生产人工成本,相较于雇工,农户更愿意使用农机替代人工以推进农业生产。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背景下,务农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呈弱质化趋势,难以承受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更迫切。然而,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获取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家庭农业生产活动开始较早的农户反而难以获取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户主要依赖外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跨区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条件下,较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少数农户难以吸引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者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市场(陈江华等,2016)。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方只有在大多数农户做出生产决策后,才可能进入机械化服务市场,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生产初期,农户获取农机服务较困难,但为加快农业生产进度,规避潜在风险,经营规模较大农户倾向于雇工。如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传统水稻主产区,在夏季水稻收割季节,台风活动频繁,降水量偏高,易造成水稻倒伏,导致水稻收割与晾晒困难。甚至在部分排灌设施较差地区,台风活动导致稻田积水较多,土壤软化,收割机难以下田作业。据此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H1:水稻经营规模越大,稻农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可能性越大。

(二)地形条件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

农业机械化应用受地形限制,地势越平坦,越有利于农机使用。在地形较平坦地区,农户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概率高于非平原地区农户(纪月清等,2016)。事实上,非平原地区农地分散与细碎化程度较平原地区严重,而农地细碎化阻碍稻农采用农机社会化服务(陈江华等,2018)。农地细碎化意味着地块平均面积偏小,农机作业困难,抑制农机拥有者参与农机服务供给意愿,使其提高农机服务价格,进而提升单位面积农地的农机服务使用成本,导致农机服务支付能力弱的生产者放弃农机社会化服务(罗必良,2017)。此外,非平原地区田间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缺乏,田间农机通达性差,限制农机使用。地形条件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较难获取或采用成本过高时,稻农在生产环节外包中选择人工替代机械的可能性增加。据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说:

H2: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地与丘陵地区稻农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可能性更大。

(三)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交互影响

山地与丘陵地形限制农机应用,导致农机社会服务可获得性较低,而农机社会化服务成本升高,抑制稻农农机社会化服务意愿。家庭生产规模大,易受家庭务农劳动力不足的约束,稻农在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概率越高。据此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说:

H3:地形与经营规模交互项对稻农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课题组于2016年7~8月在江西与广东两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农户展开问卷调查。根据地理位置将江西与广东省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选取各区域县市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耕地总面积、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四个指标,计算四个指标因子综合得分。江西省样本选择,根据因子综合得分排序将每个区域的县(市/区)分为好、中、差三类,每类中随机选择1个县,再以此方法在各县选择3个乡镇,在各乡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好、中、差3个行政村,各行政村随机选择两个自然村,各自然村随机调查10个农户。江西省共调查12县2 160个农户,收回2 100份问卷,有效问卷1 925份,问卷有效率91.67%。广东粤东和西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低,课题组决定减少样本量。首先,将因子得分排序分为较好与较差两类;其次,在各区域选择2个样本县;最后,样本乡镇与村及农户抽样方法与江西省相同。广东省共调查8县1 440个农户,回收1 4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 157份,问卷有效率为82.64%。本次调研获得粤赣两省有效问卷3 082份,其中水稻种植户1 998户,占比64.83%。由于本文以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为研究对象,故选择至少其中一类生产环节外包的农户为研究样本,整地外包的稻农935户,占全部稻农比例为46.79%,收割外包的农户1 485户,占比为74.32%,两个环节同时外包的806户,占比40.34%。因此,本研究样本为1 614户稻农。

由表1可知,整地外包的935户稻农中,绝大多数农户选择租赁农机,占比高达86.31%,选择雇工的稻农占比13.69%。收割环节,1 485户稻农选择生产外包,其中租赁农机占比76.57%,雇工占比23.43%。收割环节雇工比例高于整地环节,与不同环节作业特性有关,整地活动较收割劳动强度更大,人工作业效率相对较低,稻农更愿意租赁农机。

结合表1与表2,稻农平均水田实际经营面积略多于11亩,但68.84%的农户经营规模在5亩及以下,表明小农经营占据主导地位。24.59%的农户选择种植一季水稻,种植两季水稻的农户占75.41%。23.23%的水稻种植户所在村庄处于平原地区,山地与丘陵地区农户占比76.77%,与粤赣两省总体地形特征基本吻合,表明抽样数据具有较好代表性。

由表2可知,整地外包的稻农中,59.50%的稻农所在村庄农地已确权,收割环节此比例为63.50%;户主平均年龄在52~53岁,文化程度偏低,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家庭平均务农劳动力为1.98人,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较低,平均兼业比例25.60%~26.80%,但有劳动力从事纯非农工作的平均比例较高,在66.00%~67.50%。整地环节雇工的平均费用为144.83元/人/天,收割环节略低,为140.80元/人/天;相比之下,收割环节农机服务价格平均为109.02元/亩,表明雇工作业成本远高于农机作业成本,农机替代人工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表1 样本特征描述

表2 变量定义、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变量设置

1.因变量

本文以稻农在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外包方式为研究对象,稻农在整地外包或收割外包雇工作业③整地与收割环节雇工是指在整地与收割环节中主要通过雇工完成主要农业生产活动,而非雇人辅助农机外包服务。以“1”表示,租赁农机作业以“0”表示。

2.主要自变量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本文自变量为农户家庭水稻经营规模与所在村庄地形条件,水稻经营规模以稻农水田实际耕种面积表示,而地形分为山地、丘陵与平原三类④地形界定: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地平坦荡;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形起伏大,坡度较陡。,为三个虚拟变量,以平原地形为参照,考查山地地形与丘陵地形对稻农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

3.控制变量

借鉴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相关研究(申红芳等,2015;展进涛等,2016;陆岐楠等,2017),从户主个体特征、家庭劳动力配置状况、村庄所处外部环境等方面控制其余变量对稻农在水稻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控制变量为农地是否确权、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务农劳动力人数、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是否有纯非农劳动力、家庭总收入、水稻种植季数、雇工费用、租赁农机费用、水田细碎化程度、交通条件、村与镇距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地确权通过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形式使农户承包地产权界定明晰,明确农户家庭承包地空间位置、具体面积与四至,降低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供给方关于地块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助于减少或避免供需双方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合约履行时可能产生的纠纷。由于农机作业服务费用收取以作业面积为依据,而雇工费用以时间为计算单位,不仅存在劳动监督问题,还要为受雇人员提供饮食等后勤保障,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农地确权可能增加稻农选择租赁农机的概率。户主文化程度越高,更愿意选择租赁农机。家中务农人数越多,农业生产不受劳动力束缚,但在闲暇偏好影响下,其选择租赁农机作业方式可能性更大。家中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越高、有劳动力从事纯非农工作,农业生产易受劳动力不足束缚,更易租赁农机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家庭年收入越高,稻农支付雇工服务费用能力越强,雇工可能性越大。稻农水稻种植模式存在差异,相对于种植一季,种植两季的稻农面临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紧迫的作业时间,其在劳动密集型环节雇工可能性更大。稻农只有支付农业社会化服务费用才能享受农业生产外包服务,但相应环节服务价格过高,会抑制农户在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的需求,雇工费用与租赁农机费用越高,将阻碍稻农相应环节外包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两种外包方式存在替代性,稻农选择租赁农机可能性将随雇工费用提高而增加;同理,较高的农机服务价格促使稻农选择雇工可能性更大。水田细碎化程度高,加大农机作业难度,增加农机作业成本,使稻农选择雇工可能性提高。稻农将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的前提是存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与个体越多。村庄交通条件越好、村与乡镇距离越近,农机服务可获得性越高,农机服务使用成本相对较低,进而提高稻农租赁农机可能性。

(三)计量模型

为估计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对稻农在水稻生产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建立模型表达式:

式(1)中,yi表示水稻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外包方式,scalei、terraini分别表示农户i家庭水田实际经营规模、所在村庄地形条件,Xki表示测量农户家庭i户主个体特征、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与外部环境特征的控制变量;α0为常数项,α1、α2、βk皆为相应变量的待估计系数,δi为误差项。

在此基础上,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引入交互项识别水田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的交互项对稻农在水稻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

式(2)中,scalei*terraini表示中心化后水田实际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的交互项,其余变量与式(1)一致。鉴于本文因变量“生产环节外包方式”为二值选择型变量,故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并估计其边际效应。

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4.0估计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为避免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造成估计结果偏差,首先对自变量做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变量间方差膨胀因子均在3以下,小于10,表明变量设置不必担心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经营规模、地形条件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影响的估计结果

(一)经营规模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

水田实际种植面积对整地环节与收割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水稻经营规模越大,稻农在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可能性更大。从回归系数与边际效应看,水田经营规模对稻农在收割环节选择雇工的影响相对较大,假说一得到验证。在农业机械服务供给方未提供农机服务之前,首先,部分经营规模较大且已开始农业生产的稻农将雇工推进家庭农业生产进程;其次,在收割环节,水稻成熟后收割时机越早,越可能规避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规模较大的稻农对收割环节雇工服务需求比整地环节更迫切。

(二)地形条件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

山地地形对稻农整地与收割环节选择雇工的外包方式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地形不平坦程度每上升1%,稻农在整地环节雇工可能性提高30.34%,而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提高24.50%。丘陵地形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103 2,表明丘陵地区稻农所处地形不平坦程度每上升1%,稻农整地环节雇工可能性增加10.32%;而丘陵地形对收割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地形不平坦程度每上升1%,稻农在收割环节选择雇工可能性提高4.47%,假说二得到验证。同时表明,一方面,山地与丘陵地形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大于收割环节;另一方面,山地地形对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高于丘陵地形。相较于平原地形,非平原地区海拔落差越大,农机使用越受限,使用成本越高,稻农选择雇工概率越高。

(三)控制变量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

(1)农地确权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收割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边际效应为0.049 4。表明农地确权后,稻农在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提高4.94%,与预期不一致。其原因一方面是农地确权降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关于地块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人工作业成果测量的准确性,有利于抑制人工服务供给主体偷懒倾向,缓解雇工监督难题,促使稻农收割环节雇工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是农地确权使农地产权强度提高,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程令国等,2016;许庆等,2017),在农村劳动力外出背景下,农地确权后,农户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相对更高。(2)户主年龄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对收割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边际效应为-0.002 3。表明户主年龄每增长1岁,在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下降0.23%,与预期一致。户主文化程度对稻农在水稻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家庭务农劳动力人数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务农劳动力人数对收割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务农劳动力每增加1人,稻农整地环节雇工可能性提高2.49%,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提高2.66%,与预期不一致。一般而言,农户家中务农劳动力多,水田实际经营规模相对较大。水田实际经营规模越大,稻农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概率越高。(4)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对收割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每上升1%,稻农整地与收割环节选择雇工可能性分别提高5.97%、5.35%;家中有纯非农劳动力对整地外包方式选择的正向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收割外包方式选择的正向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与预期不一致。可能由于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越高,家中劳动力从事纯非农工作人数越多,使农业生产在农忙季节面临劳动力不足的束缚,在农机服务供给主体未进入农业服务市场提供农机服务前,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选择雇工加快农业生产进度的可能性较高。(5)家庭收入对稻农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预期不一致。可能因雇工与租赁农机两种外包方式均需要通过购买方可获得相应农业生产服务,而家庭收入越高,稻农对两类农业生产服务支付能力越强,家庭收入对稻农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选择不同外包方式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6)种植季数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回归系数为正,表明相对于种植一季的稻农,种植两季的稻农选择雇工作业可能性更大,与预期基本一致。(7)雇工费用对整地与收割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租赁农机费用对稻农在收割环节的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雇工费用越高,稻农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雇工可能性越低,而租赁农机服务费用越高,稻农在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越高,与预期一致。(8)水田细碎化程度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细碎化程度每提高1%,稻农在整地与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提高1.94%、1.51%,与预期一致。表明土地细碎化抑制农机应用,稻农雇工可能性提高。(9)村庄交通条件、村与镇距离对水稻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整地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边际效应为0.056 2,对收割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046 8,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稻农在整地与收割环节选择雇工可能性分别提高5.62%、4.68%,与预期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比例与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较高,家庭农业生产在农忙季节面临劳动力短缺,促使稻农在农机服务供给方未开始提供服务前倾向于雇工。

(四)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交互影响

由表4可知,水田面积与山地地形交互项、水田面积与丘陵地形交互项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影响均显著为正,表明水稻生产规模越大,所处地区地势不平坦,农机使用越受限且使用成本较高,使得其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选择雇工概率更高,假说三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粤赣两省2016年1 614户水稻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从土地资源禀赋视角出发,实证分析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田经营规模显著正向影响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水稻种植规模越大,稻农雇工可能性越高。(2)地形条件显著正向影响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相对于平原地区,稻农所处地区为山地与丘陵地形,雇工可能性更高,其中,山地稻农在整地与收割环节雇工概率大于丘陵地区。(3)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交互影响显著为正,即地处山地与丘陵地形的稻农,水稻种植规模越大,雇工概率越高。(4)在控制变量方面,农地确权、是否有纯非农劳动力、租赁农机费用显著正向影响收割环节生产外包方式选择,务农劳动力人数、务农劳动力兼业比例、水田细碎化程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稻农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而雇工费用显著负向影响稻农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即雇工费用越高,稻农在整地与收割环节雇工作业可能性越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南方水稻种植户为考查对象,不包括北方水稻种植户样本。南北水稻种植传统与习惯差异及气候条件不同,影响农户水稻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因素可能不同。

基于上述研究,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出,农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与农业劳动力弱质化趋势加重背景下,为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应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快速对接,提高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效率;支持与引导研发适用于山地与丘陵地区水稻生产的农业机械,提高非平原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农机服务的可获得性,降低农机使用成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探索“土地置换整合”“土地托管”等降低土地细碎化的有效形式,扩大农机应用范围;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机服务供给,提高农机服务可获得性,规范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垄断与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雇工劳动密集型整地
适度规模经营农场雇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小议农业机械化整地技术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简析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秋整地的技术
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社保费情况调查
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