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演化路径*
——基于中鹤集团的案例

2019-03-25肖开红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业链农户融合

刘 威,肖开红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建设内容,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抓手之一。因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点任务。传统农业经营由于农户分散决策,农产品供给脱离市场需求,而产业融合可重新连接供给端与消费端,促进供给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营收入。特别是借助二三产业优势生产要素和经营理念,改造和升级农业产业链,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和活力。

学界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的研究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农村产业融合及空间优化,认为通过特色小镇等新型城镇化方式(姜晶等,2018),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孙正东,2015),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将城市资本及生产要素引入农村和农业,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乃至优化农村产业空间布局(姜长云,2015);二是中观层面产业链融合,认为三产融合需要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催生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实现农业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链延伸(郑风田,2015),达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六产业”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六产业”的产业叠加效果;三是微观层面产业主体融合,认为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探索相互入股、组建新主体等联结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带动、科技带动、股份经济等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一体化农业经营形式(李寿山,2003),逐步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吴群,2005)、培育产业链经营主体(蔡海龙,2013)、强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张琴等,2017)。

综上所述,农村三产融合可实现农村乡村振兴、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分享产业红利的多重目标。学界对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演变历程等问题尚未得出统一结论,案例调查较少,案例经验提取不充分。因此,选取河南省浚县中鹤集团产业融合为典型案例,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及其演化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二、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中鹤集团全称为河南中鹤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主营小麦面粉加工的河南淇雪淀粉有限公司发展而来,创办于1995年。集团下辖淇雪淀粉、中鹤纯净粉、淇淇食品、中鹤粮油、中鹤营养面业、中鹤品鲜食品、中鹤地产、中鹤农业、中鹤制麦、中鹤谷朊粉、鹤飞农机、中鹤企业管理等二十余家子公司。截至2016年,在册员工5 000余人、资产45亿元、产值33亿元,已发展为以信息化为平台,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以新型城镇化为提升的产业融合发展的集团公司。同时,该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单位,中鹤新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承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示范工程。

本文选择中鹤集团为研究案例,原因包括,第一,典型性和代表性。中鹤集团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该县是传统粮食大县,也是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018年3月,中鹤集团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其新型农业化发展历程、推广经验具有典型意义。第二,集团产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仓储物流、食品加工、环保与新能源、县域城镇化、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板块,作为完整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示范工程,较其他同类企业可更全面展示河南省推进三产融合的探索。第三,鹤壁市政府出台若干三产融合保障政策,大力支持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农业科技园区,“中鹤探索”成为2017年5月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班的剖析案例,为从政府视角引导三产融合提供样本。

(二)资料收集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遵循“证据三角”原则(罗伯特·K.殷,2004),力求全视角、多渠道获取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第一,2017年5月和8月分别召开两次专家座谈会,与来自河南省粮食局、中华粮网、河南粮食交易批发市场、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和机构的专家展开讨论,收集与会者关于三产融合的观点和建议,为本文理论框架构建提供重要参考。第二,2017年9月,对河南省浚县王庄镇中鹤集团展开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调查对象包括集团高层、员工及农户,收集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订单农业、产城融合、现代农业、土地流转、粮食精深加工、融合发展历程等方面信息,为研究提供素材。第三,2017年10月,访谈鹤壁市粮食局、浚县粮食局相关领导,掌握粮食主管部门在推进三产融合政策、实践模式探索与推进策略方面的典型经验与建议,为本文从政府视角推进三产融合提供重要例证借鉴。第四,通过已有文献、数据库和案例汇编等资料,分析国内三产融合典型案例,分析其基本融合模式及模式间关系,为总结提炼三产融合模式及其演化路径提供现实基础。

三、农村三产融合主要模式

随着我国农村三产融合持续推进,各产业相互渗透和重新组合,出现多种融合实践模式。从现有文献分类看,一是按广义农村三次产业组合方式分类,如陈俊红(2017)提出七种融合模式及路径,即一二产业、一三产业、二三产业、一二三产、一产内部、三产内部、二产内部融合模式;二是归纳农业产业链边界拓展,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2016)将融合模式归纳为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和多元复合型,姜晶等(2018)认为可划分为全产业链、技术主导、产业集聚、循环型产业、产业链延伸和产城融合模式;三是依据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方向分类,如赵霞(2017)认为包括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和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四种模式。

上述模式分类对本文具有参考意义,但上述分类多从静态角度分析农村三产融合模式。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践看,三产融合是由浅层次融合向深度融合、由单一要素融合向多元要素融合、由部分融合向整体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但静态研究未涉及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基于此,本文借鉴现有理论成果,依托中鹤集团三产融合典型案例,从动态视角将农村三产融合划分为产业要素、产业链内和产业链间融合模式,三种模式融合动机、方式和效果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农村三产融合模式

四、农村三产融合演化案例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是产业融合催化剂,可促进农村产业分工,使无关联产业建立合作关系,消除或延伸市场产业边界,进而融合为同一产业重新展开。中鹤集团探索农村三产融合过程,大致经历产业要素、产业链内和产业链间融合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①融合阶段划分,参考该企业内部资料《探索:做中国农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二)》。。

图1 中鹤集团三产融合发展阶段

(一)初级阶段:产业要素融合阶段

产业要素融合阶段,中鹤集团为获得稳定、优质粮源,利用企业实力和利益机制发展规模化农业,按企业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工业加工技术、加工能力与农业耕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初步融合,融合途径如下。

1.依托订单农业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建立种养基地,基地负责统一管理合作社,合作社吸引农户参与。此模式重建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通过建立基地改善农区落后种植、畜禽基础设施条件,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技术帮扶和培训,实现农户与企业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为解决农户土地流转后就业问题,企业为每户土地流转家庭提供2~3个就业岗位。以肉羊养殖岗位为例,每月约可获得固定工资3 000元,且根据每月出生幼羊数量可获80元/只奖金,工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传统农业经营或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若农户从业时间较长、经验丰富、认真负责,还可以户为单位承包棚舍,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股东”。

2.创新土地流转利益补偿机制

农村三产融合首要问题是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此,当地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统一流转承包农民耕地,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中鹤创建“浚县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除提供农机具购置、种子农药、技术指导、农田机械作业等基本服务,主要与“土地流转办公室”对接,负责土地合同签订、租金支付。土地流转租赁费用并未固定,而是以每亩600公斤小麦约定(约折1 400~1 500元/年),较农户直接从事种植可获得更高、更稳定收入,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较高。

3.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要素集聚

企业创办之初以粮食加工(小麦粉加工)为主,辅以粮食收购、仓储等业务。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缺乏优质粮源成为企业短板。为掌握绿色优质粮源并保障质量可控,企业以农村土地整理和资金信贷为切入点,推广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绿色粮源生产示范基地,建立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结机制,将优势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及农业产业规模集群式发展。

(二)中级阶段:产业链内融合阶段

中鹤集团通过产业要素融合完成工业与农业衔接,初步构筑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但产业链各环节未实现协同发展。因此,中鹤集团采用新模式、新技术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主要途径如下。

1.依托开发性金融扶贫项目,解决贫困户融资难题

传统金融扶贫是银行直接面对分散农户或合作社,无法统一监管扶贫资金,部分农户或合作社经营不善,加大银行贷款偿还风险。在此情形下,需引入龙头企业作为担保方,集中管理入驻种养基地农业项目,全程帮助农户化解农业经营风险。国开行河南分行与中鹤集团旗下中鹤牧业合作,将扶贫资金发放至中鹤牧业,企业将资金用于养殖基地建设,贫困农户在养殖基地就业或承包经营。未来该企业将与政府、银行共同探索“政府+银行+协会+担保+保险”模式,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帮扶主体的产业扶贫贷款工程。

2.技术驱动是加速三产融合的催化剂

在农业生产领域,该企业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样的发展思路,推广农业系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农业耕种节能关键技术、农业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技术。同时,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国际领先智能化平移式大型喷灌设备、联合整地机、精良播种机、自走式青贮收获机等大型农业装备,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投入资源浪费问题。

3.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经营方式拓展

在农业上游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和“种养结合”农业经营方式拓展,更注重与产后链条环节的衔接。在农业下游流通领域,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将互联网应用至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立营养挂面和冷冻食品加工厂,未来将涉及畜牧屠宰、肉质品加工等业务。

4.种养加一体化促进粮食产业整合

按全产业链经营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进粮食种植、收储、加工纵向一体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上下游产业集聚与规模发展。通过一二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企业主动掌握优质绿色粮源,同时达到粮食、饲料、畜牧、肥料等资源循环利用效果,提升加工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及时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增加市场优质农产品供给,带动农民增收和务工就业。在企业推行种养加一体化时,侧重为农户提供多种就业岗位。企业利用当地富余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4050”人员及在家赋闲女性,依据农户就业意愿和工作能力,主要提供三种就业分流方向,对于具备种养经验、年纪偏大的农户,转化为新拓展的种养一体劳动力;对于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转化为科技园区的产业工人;其他农户可在社区配套的学校、商业、医院及其他服务部门就业。

(三)高级阶段:产业链间融合阶段

产业链间融合阶段,中鹤集团作为农村产业融合核心主体,既是不同产业参与主体协调者、产业融合推动者,也是社会资源助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承载对象,肩负经济和社会双重责任。

1.建立农民就地城镇化激励机制

为引导农村居民向社区集中,企业通过发展宅基地置换、免费或低价住宅方式,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以低价住宅供应为例,按30平方米/人的标准,以650元/平方米低价供应,仅为实际建设成本二分之一(建设成本约合1 300元/平方米)。根据当地政府拆迁补偿条例,按原有房屋结构,可获拆迁补偿标准在380~480元/平方米。上述优惠措施极大提高了农户向社区搬迁积极性,农户入住后满意度较高。2010年8月开工建设的“中鹤新城”,规划面积1.65万亩,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8万人,其中一期工程占地3 750亩,已有3 500户家庭入住,显著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当地村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2.注重“人、地、产业”互动的产城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出发点是促进产业要素集聚,以先进工业和服务业思维指导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塑人、地、产业间联系。该企业产城融合涉及三方面,一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人口向新城聚集,实现农民变市民;二是为农村居民提供住房、商业、教育、医疗等完备服务,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三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新就业机会,将产业发展需求与农民能力提升结合。

3.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

在前两个融合阶段,企业尝试种植业与养殖业融合、种植业与加工业融合等途径,融合广度和深度有限。三产融合高级阶段表现为多个产业跨越市场边界,企业间跨界合作频繁,多个龙头企业实施纵向或横向一体化行为,外部生产要素加速进入农业和农村,打破原有产业分工格局,形成新产业分工,新业态、新生产和新管理技术诞生(苏毅清等,2016)。

4.商业创新催生产业间跨界合作

在产业融合高级阶段,注重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层次融合。具体而言,一是农业多功能拓展,规划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融合农业与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等产业;二是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三是掌握消费终端渠道,缩短需求端和供给端产业距离,成立北京二商中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融合农业与现代商业;四是发展粮油仓储贸易,融合农业与仓储物流业、商贸流通业;五是建立合作社担保融资平台,融合农业与金融服务业。

五、农村三产融合演化路径

(一)农村三产融合演化过程

从动态角度看,在不同动机驱动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具有内在演进规律,三种模式间依次更替升级,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深化,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见图2)。

1.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由单一业务合作向产业要素融合演变

三产融合起步阶段,单一企业无法掌握紧缺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由于生产成本降低、食品安全、获取优质原料的现实需要驱动,出现企业间自组织业务合作,农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利益导向短期合作日益频繁。但单一业务合作持续性较差,双方长期合作意愿较弱,信任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此时,少数企业尝试以创新商业模式和培育新兴业态为契机,通过技术、资金、品牌、市场等多要素共享方式,重新捆绑不同参与主体利益,打破企业原有边界,构建统一利益共同体。通过要素共享和产业集聚,企业不仅从事原有传统业务,更多关注新经营联合体形态下自身定位与分工,企业经营范围趋向多元化,无法清晰界定某企业属于第一产业还是其他产业,行业边界模糊。

2.第二阶段(中级阶段):由产业要素融合向产业链内融合演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强化机械作业、信息采集、精准管理、灾害预警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打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促进拓展农业产业链,将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物流等环节延伸。此时,通过农业产业链内部融合,条块分割的产业链环节有机联结,进入产业融合中级阶段。相较于前一阶段,此阶段强调融合效果,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主要体现于企业替代市场,通过企业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效率则通过整合及重新配置产业链优势要素,使得生产要素渗透至全产业链。

3.第三阶段(高级阶段):由产业链内融合向产业链间融合演变

以功能完善和链条拓展为主的第二阶段,更强调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下,农村三产融合高级阶段,不仅要解决农业转型升级,更要突出农民分享产业成果和农村发展可持续性。在此阶段,由于放松管制、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加速,企业边界开始扩张,通过使农业参与更大范围社会分工而使农业和农民获益(苏毅清等,2016)。

图2 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演化路径

(二)农村三产融合演化特征

在农村三产融合不同阶段,融合对象与途径侧重不同,融合特征与效果存在差异,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1.融合效果比较

初级阶段是产业融合萌芽期,是为确保产品原料供给或业务合作而自发式的要素融合,各要素尚未有效优化,融合效果可以“1+1+1”表示;中级阶段表现为沿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碰撞和重组要素,融合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显现,农业产业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融合效果以“1+2+3”表示;高级阶段通过跨地区、跨产业再分工,原有产业不断融合衍生出新业态、新产品和新市场,最终以土地为纽带实现各生产要素升华,达到“1×2×3”融合效果。

2.融合对象比较

初级阶段通过组合土地、资金及参与主体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并构建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融合的同时实现“农民富”;中级阶段侧重于从种植至销售的农业产业链内部产业链结点间融合,以达降本增效目标,主要特征是“农业强”;高级阶段融合对象包括涉农的所有参与主体或产业,此时不仅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升级,更要将产业融合纳入农村发展总体目标,以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实现“人、地、产业”三元互动和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村美”。

3.融合方式比较

初级阶段通常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和主导,由二产向一产延伸,最初采用公司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的订单农业,逐步过渡为标准化生产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达到以产定销、产销结合、供需匹配的产业化规模扩张效果;中级阶段是从产业链上游种植及加工,开始向下游仓储物流、粮油贸易、消费等结点一体化延伸,通过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打破原有链条脱节困境,实现产业链条完整性和封闭性,且伴随产业链内重新分工;高级阶段不仅局限于农业产业链价值创造和产业分工,而是将二三产优势资源注入农业和农村,从而服务于人的发展、土地集约和产业成长,且产业边界经过收缩和扩张后逐渐消退,多个产业间协作关系更密切,企业间搭建一种动态、相互依存、竞争向上的融合生态圈。

表2 农村三产融合阶段特征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明方向和奋斗目标。农村三产融合也成为当前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路径。本文通过粮食主产区典型案例实地调查可得如下结论。第一,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及创新与农户利益衔接机制,可实现农业与工业产业要素融合。第二,通过实施智慧农业,实现新型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延长原有农业产业链并优化产业链内分工,可加快农业与工业产业链内融合。第三,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和农村,依托“工农互补、产城联动”,实现产城融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衍生出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产业链间融合。此外,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第一,利益联结紧密程度需要提高,股份制、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全面构建;第二,三产融合比较效益偏低,融合成本高、阻力大、回报期长,农业龙头企业对政府扶持依赖性较强;第三,单一核心主导企业,对产业融合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经营风险可能会传导至全产业链;第四,三产融合需要多方协同和一定产业基础,无法将融合模式复制推广至其他地区。

(二)对策建议

第一,突出融合发展特色。从目前产业融合阶段看,多数产业融合模式趋同,经营范围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上游。因此,农村三产融合必须跳出无差异化重复项目建设和无序竞争市场,立足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条件,打造产业特色、瞄准细分市场并挖掘本地主题。

第二,强化融合市场导向。实施农村三产融合首要主体应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按市场需求,选择示范效果好、带动效应强的投资项目,以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持续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小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积极性,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共生协作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参与产业链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政策倾斜时,应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奖励补贴的考核重点,鼓励企业与农户构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

第三,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政府定位是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平台搭建,而非逆市场需求的“大包大揽”(郝华勇,2018),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土地集约利用、资金融通、农业保险等公共服务方面,对于产业融合项目先行先试,化解产业融合瓶颈问题。在产业融合资金支持方面,统筹整合和加大现有预算内投资,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贴息、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吸引社会化资本进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张勇,2017)。

第四,创新融合发展路径。融合路径强调“新方式、新主体、新技术和新业态”,其中新方式以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节水工程、农业环境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等为切入点,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姜晶等,2018);新主体是培育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主体与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品牌、技术和市场的方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享三产资源、共创产业空间、共建产业秩序;新技术是产业融合应与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对接,促进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发展,使科技力量成为产业融合新动能;新业态是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陈诗波等,2018)。

猜你喜欢

产业链农户融合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筑牢产业链安全
融合菜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