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安源1号”
2019-03-25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刺参产于我国辽宁、山东、河北、江苏等沿海,在俄罗斯远东、日本和朝鲜半岛沿海也有分布,是我国的海珍品之一,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目前刺参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增养殖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刺参捕捞和增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从2004年的近3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20.4万吨。但目前刺参池塘养殖单产仍然较低,从2004年春天开始养殖的刺参陆续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近年来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给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良种缺乏、病害严重、环境不良和养殖技术落后等,严重影响了刺参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良种的缺乏,目前刺参增养殖生产用种多为野生种,养殖生长速度缓慢、抗逆性较差,而且长期的人工自繁导致种质严重退化,市场对良种需求强烈。
生长速度是刺参重要的经济性状,直接影响到刺参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刺参的“刺”越多,其体壁(食用的主要部分)随之也厚,出肉率也高,同时,营养价值也越高。在传统消费市场上,消费者往往根据海参是否有“刺”以及“刺”的多少来选购海参,刺参历来是市场上的上品,特别是刺多、刺长、体壁(肉)厚的刺参更是上品中的极品,价格更高,因此刺参良种的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就是培育刺多、体壁厚、出肉率高的刺参。
刺参“安源1号”是以体重、疣足数量、出肉率作为刺参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选育出疣足数量多、生长速度快的刺参新品种。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以“水院1号”待审群体作为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的候选亲本。选择待审群体中疣足数量在50个以上、生长速度快的亲本作为群体选育的育种基础群体。
2.技术路线
以疣足数量和体重作为亲本选择的标准,每两年进行一次群体选育。至2014年进行了连续4代的群体选育,形成了疣足数量多、生长速度快的刺参新品种,将其暂命名为刺参“安源1号”,2014年至2017年对新品种进行了连续的生产性养殖对比实验。选育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选育过程
采用群体选择选育的方法,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得到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
2008年以大连“水院1号”待审群体作为群体选育的育种基础群,开展群体选择,选择个体大、疣足多(50个以上)的350个亲参(留种率不高于百分之一),采用群体选育的方式进行了群体选择育种,构建了多刺选育1代群体,并进行了养殖。
2008年~2010年:开展选育1代群体的标准化养殖和性能测定。
2010年5月,以生长性状和疣足数量为选育目标,选择了268头体重在200g以上,疣足数在50个以上的亲参作为选育2代亲本(留种率不高于百分之一),采用群体选育的方式构建了多刺选育2代群体。
2010年~2012年:开展选育2代标准化养殖,并进行了性能测定。2012年,以生长性状和疣足数量为选育目标,选择了785头体重在200g以上,疣足数在50个以上的亲参作为选育3代亲本,采用群体选育的方式构建了两批选育3代群体。
图1 选育技术路线
2012年~2017年:开展了选育3代标准化养殖和性能测定。2014年5月、2015年5月和2016年5月以生长性状和疣足数量为选育目标,选择了1280个体重在200g以上,疣足数在50个以上的亲参作为选育4代亲本,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构建了选育4代群体。
2014年~2017年分别在山东蓬莱、福建霞浦、山东青岛等地对2014年、2015年育成的选育4代群体进行连续生产性养殖对比实验。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刺身“安源1号”体表呈褐色、黑褐色、黄褐色,颜色比中国群体略深,体表疣足(肉刺)排列成比较规则的6行(6排刺),一般突出明显的疣足平均数量在45个以上,疣足长度较长,末端较尖细,骨片以桌形体为主。
2.优良性状
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刺参“水院1号”相比,24月龄体重平均提高10.16%,平均疣足数量稳定在45个以上,疣足数量平均提高12.8%。该品种适宜在辽宁、山东和福建沿海养殖。
3.中试情况
从2014年开始陆续在山东、福建等地对选育四代群体进行了示范养殖和中试。其中2015年和2016年在福建霞浦地区进行了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的养殖中试,两年共投放苗种4万千克,共养殖新品种34000笼;从2014年开始在青岛小口子海域开展了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的海上网箱养殖中试养殖面积为700亩,先后投放苗种15万千克;从2014年开始在莱州地区、青岛、烟台地区开展了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的池塘养殖中间试验,养殖面积近3000亩。
中试结果表明,刺参“安源1号”新品种疣足数量和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普通商品苗种。由于新品种刺参疣足数量多、加工出成率高,受到加工企业的欢迎,市场反应良好,商品价格较普通商品苗种高,经济效益显著。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
从刺参“安源1号”的留种群体中,选择体长大于20cm,体重大于250g,活力强,无损伤的个体作为亲参用于人工繁殖。
2.亲参的暂养
采捕自然成熟的个体作为亲参的,亲参需暂养5天~7天,暂养期间亲参的密度应控制在20头/m3以下,暂养期间不投饵,每日早、晚各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容积的1/2~1/3,换水时应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及粪便和已排脏的个体,或每晚清池1次。
3.人工促熟
为提前进行人工育苗,当年培育大规格的苗种,可提前采捕未成熟的亲体,进行人工促熟。
(1)温度控制:亲参入池后头3天不要升温,待其生活稳定后,每日升温1℃。当温度升至13℃~16℃时应恒温培育,直至采卵前10天~20天,将水温升至17℃~19℃进行培养。当积温达到800℃·d~1200℃·d时,亲参的性腺能够成熟并自然排放。
(2)投饵:饵料可以用天然饵料,也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应符合NY5072的规定。日投饵量为亲参体重的3%~10%。
(3)水质控制:水温在10℃前每日换水1次,10天倒池1次;水温10℃~15℃日全量换水2次,每隔7天倒池1次;16℃后,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时留30cm深的水,避免亲参的干露,7天倒池1次。
(二)人工繁殖
1.人工催产
采用阴干流水刺激的方法催产,阴干45min~60min,流水刺激30min~60min。
2.孵化
(1)孵化密度: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不大于10粒/mL。
(2)孵化条件:水温在18℃~25℃,盐度26~32,孵化海水或新加入的海水与授精时海水或原孵化水的水温温差不应超过3℃。
(3)搅池:在孵化过程中用搅耙每隔30min~60min搅动1次池水。搅动时要上、下搅动,不要使池水形成漩涡导致受精卵旋转集中。
(三)苗种培育
1.幼虫选优
当幼虫发育到初耳幼体时,应及时选优。具体为将浮于中上层的幼体选入培育池中进行培育,采用拖网法、虹吸法和浓缩法进行选优。
2.浮游幼体培育
(1)培育密度:幼体的培育密度控制在0.2个/mL~0.5个/mL。
(2)水质控制:可在选优后将培育池加1/2的水,前3天~5天逐渐把水加满,培育后期每日1次~2次,每次换1/2;也可选优后直接将培育池加满水,培育早期(1天~3天)水质状况好可不换水,培育后期每日1次~2次,每次换1/2。
(3)投饵:投喂角毛藻、盐藻和海洋酵母,每日2次~4次,日投饵量2万细胞/mL~4万细胞/mL。在具体的育苗实践中,应根据幼虫的密度、摄食情况等因素确定实际投饵量。
(4)充气或搅池:采取微充气的方式,每3m2~5m2一个气石;或采用搅池的方法,0.5h~1.0h搅池1次。
(5)吸底和倒池:应视幼体发育情况,采用吸底或倒池的方法改善水质。
(6)培育条件:水温20℃~24℃,溶氧量3.5mg/L,盐度在26~32,光照500Lx~1500Lx。水质应符合NY/T5052要求。
3.稚幼参培育
(1)附着基的选择与处理:附着基一般采用透明聚乙烯波纹板及聚乙烯网片。附着基在投放前应先清洗干净,有条件应在附着基接种底栖硅藻。
(2)附着基的投放:一般在大耳状幼体后期或幼体中已有20%左右变态为樽形幼体时投放。
(3)附着密度:控制在1头/cm2以内。
(4)饵料种类:饵料可以选择底栖硅藻、大叶藻或鼠尾藻等大型藻类的磨碎液、海泥、人工配合饲料等。
(5)充气:稚参附着后必须不间断地充气,充气量控制在30L/m3·h~40L/m3·h。
(6)换水: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日换水1次,换水量为50%~100%。
(7)倒池:一般投放附着基后15天左右进行一次倒池,此后需根据水质状况、稚参密度、饵料投喂量、残饵等情况,每隔7天~10天,倒池一次。
(8)更换附着基:稚参培育过程中附着基需要定时更换。拿起附有稚、幼参的附着基,用海水冲击幼体,使其脱落,将稚、幼参收集后泼洒到新的附着基上,一般结合倒池进行。
(9)分苗:稚参培育后期,个体生长差异较大,用不同网眼规格的筛子进行筛选,将不同规格的稚参分池进行培育。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场地选择及池塘要求
应选择附近海区无污染、远离河口等淡水源、风浪小的封闭的内湾或中潮区以下的地方建池。池溏优选建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池塘面积50亩~150亩为宜,要求进排水方便、常年水位不低于1.5m,以沙泥或岩礁池底为宜,保水性能好。修建池塘以壤土类为优。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规定,盐度23~36,温度2.0℃~32℃,pH7.6~8.4,溶解氧大于3.5mg/L。
2.参礁的设置
池塘要投放一定数量的附着基作为参礁。常用造礁材料有石块、瓦片、空心砖、扇贝笼、各种人造参礁,也可用筐篓、砖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碎片、装满沙的编织袋以及扇贝壳装造礁等,其中以石块为造礁材料最为常用。参礁的数量一般要根据养殖的刺参数量、水深、换水条件而定,参礁要相互搭叠、多缝隙,以给刺参较多的附着和隐蔽的场所。
3.苗种投放
(1)投放时间:分春秋两季,一般水温在10℃以上时投放较为适宜。
(2)投放规格及密度:建议投放的苗种规格应在1000头/500g以上。苗种的密度由苗种大小、参礁的数量、换水的频度、是否投喂饵料等因素决定。投放密度见表1。
表1 苗种投放密度
4.日常管理
(1)水质控制:放苗后2天~3天进水10cm~15cm。当水位达到最高处时,根据水色情况进行换水,以浅黄色或浅褐色为好。进入夏眠后,应保持最高水位,每日换水量应遵循水质好、水温低、盐度稳定的原则。秋季以后加大换水量,每日换水量在10%~60%。冬季结冰后保持最高水位即可。
(2)日常监测:坚持早、晚巡池,观察、检查刺参的摄食、生长、活动情况,重点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pH等技术指标,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抽样检查:每隔7天~15天潜水检查刺参情况,包括底质颜色,淤泥的厚度,测量刺参的健康情况、体长、体重,检查其生长情况。
(4)清除杂物和大型海草:及时捞出池内杂物,保持池水清洁。池底大型海草生长茂盛时,应及时捞出清理,防止对水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防止其在大量生长后死亡在池底腐败,影响刺参的生长和成活。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腐皮综合征
(1)流行情况:该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多发生在每年1月~4月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16℃),2月~3月是发病高峰期,感染率高,传播速度快,很快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
(2)症状: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刺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末期感染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刺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3)防治措施:投放苗种的密度适宜,控制水质,向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用来提高刺参的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经常巡池,观察刺参的活动状态,摄食和粪便情况,定期测量水质指标,发现病参,要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将发病个体拣出;经常清除底质污物,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水质改良剂,以降解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减少养殖水体中污染源。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投放生物制剂及益生菌,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2.大型藻类
近年来在养殖过程中浒苔、石莼、刚毛藻等大型藻类经常暴发,对刺参养殖造成巨大危害,严重时会引起刺参的大量死亡,阻碍了海参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主要危害是使养殖池塘水质清瘦、影响了单胞藻的繁殖;减少了刺参的食物来源;占据了刺参的生长空间,阻碍了刺参的正常活动和摄食;腐败后造成池塘底质和水质的恶化,养殖的时候会造成养殖池塘中的刺参大量死亡,甚至造成绝收,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1)消毒:大型藻类的预防要从池塘清淤消毒开始,发生过大型藻类泛滥的池塘尤其要彻底清除干净往年遗留的大型藻类。一般池塘清淤后,每亩用100kg~150kg生石灰,施用时池塘留少许水,生石灰兑水泼洒。可有效防止大型藻类大量的滋生和繁殖。
(2)控制透明度:大型藻类生长需要光照,可以通过加深水位等措施使池水透明度低于池塘水深30cm~40cm,让阳光不能照射到池底,可有效防止和控制大型藻类的发生和繁殖生长。
(3)人工捞除:当池塘内出现了较多的大型藻类就必须使通过人力或者捞草船直接捞出。尽管费力费时,无法根除。但简单易行,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其他方法的必要补充措施,也是目前去除大型藻类的主要方法。
(4)生物调控:可通过在池塘内混养篮子鱼、海胆等以大型藻类为主要食物的经济种类,在不使用药物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控制刺参养殖池塘的大型藻类,同时能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海水养殖池塘的经济效益。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安源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水镇衙前村,265617
联系人:王增东
电话:18653516561
2.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和邮编: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52号,116023
联系人:宋坚
电话:0411-84762131
(二)种苗供应单位
单位名称:安源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水镇衙前村,265617
联系人:王增东
电话:18653516561
(三)编写人员名单
宋坚、王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