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2019-03-25赵资德

医药前沿 2019年3期
关键词:异烟肼脑膜炎结核性

赵资德

(汕头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广东 汕头 515000)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肺外结核中常见的类型。根据临床实践,结核性脑膜炎病情发展通常较快,患者在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时将会导致其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明确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对其治疗效果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本研究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到2018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为青年、成年人,且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45例患者中包含26例男性与19例女性,年龄15~77岁,平均(42.16±5.94)岁,其中14例合并肺结核,16例患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11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脑积水。

1.2 临床特点

结核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见,发病后有发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病程后期可有复视、肢体瘫痪、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和脑疝等脑神经、脑实质受累的表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出现轻度增高、血沉增快、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T-SPOT TB阳性,胸部X片/CT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所有患者的CSF压力均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部分可有薄膜形成,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下降,少部分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见抗酸杆菌,患者头颅CT或MRI表现为脑膜强化,也可有梗阻性脑积水、脑梗死和结核球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抗结核配合标准化疗方案,主要是使用利福平、大剂量异烟肼和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完成。患者治疗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链霉素、阿米卡星等治疗,促使其治疗效果提升。在患者经过治疗后脑脊液水平达到正常范围后,继续使用利福平与异烟肼对患者进行巩固治疗,如病情加重或有临床考虑存在耐药结核可能、药物敏感试验提示耐药结核菌感染,可调整抗结核药物和延长其治疗时间。早期治疗中激素的应用主要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如按照10~15mg/d的标准使用地塞米,患者病情改善后逐步减量或改用强的松口服。患者颅内压升高时需要给予其脱水降颅压治疗,主要是采用甘露醇完成,也可使用甘油果糖、白蛋白与速尿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增加其对蛋白质的摄入,日常饮食以高热量食物为主,患者意识障碍时给予其鼻饲或肠外营养。对于脑积水和脑疝,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此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短程化疗方案,选择SM+INH+RFP+PZA强化治疗3个月,再以INH+RPF九个月巩固用药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22例患者中13例治疗痊愈,5例治疗好转,4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其中4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中1例死亡,剩余3例自动办理出院;

观察组23例患者中16例治疗痊愈,6例治疗好转,1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1例治疗无效的患者自动办理出院;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χ2=5.6098,P=0.0178,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CSF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治疗后CSF检查结果比较(±s)

表 两组治疗后CSF检查结果比较(±s)

时间 n 细胞数(106个/L) 蛋白质(g/L) 糖(mmol/L) 氯化物(mmol/L) ADA(U/L)观察组 23 21.85±8.74 0.54±0.17 3.22±0.54 127.94±3.25 3.62±1.25对照组 22 55.37±22.96 2.01±0.82 2.93±0.86 112.58±8.71 8.17±3.56 t-16.4616 10.2857 5.9134 4.6299 6.2308 P-0.0000 0.0013 0.0150 0.0314 0.0125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肺外结核病中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继发于其它部位的结核感染,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其他包括淋巴结结核、骨结核、肠结核、支气管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等。根据临床实践,生化检验和CSF检验是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其中患者发病后的CSF检验通常以细胞数增加、蛋白质水平上升、糖含量下降、氯化物减少和ADA水平上升为主[2]。患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其自然病程发展过程中一般会有中低热(部分患者有高热)、盗汗、食欲下降、全身倦怠乏力和精神萎靡等情况,并且会有呕吐和头痛等症状,在脑实质和脑神经受损后可表现出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预防并发症是其治疗中的重要内容,结合药物治疗与全身支持等方式,一般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3]。由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病4~7周后可能出现脑实质损害,因此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根据临床实践,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应当遵循早期给药、联合用药、合理选药和系统治疗四个基本原则,以此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4]。本研究中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其中4例治疗无效的患者1例死亡,剩余3例患者自动出院。患者治疗后的CSF检查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数据对比P<0.05。

综上所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多样,及早给予患者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对其疗效提升有很大帮助,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异烟肼脑膜炎结核性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异烟肼糖浆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gp1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联合异烟肼的体外抗结核菌活性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在耐多药结核病中抑菌效能的观察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
高剂量异烟肼与延长强化期对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