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访视小组延续护理对高龄高血压患者病情控制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2019-03-25曹世君

医药前沿 2019年3期
关键词:达标率高龄服药

曹世君

(四川省内江市中心血站 四川 内江 641000)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接近50%,8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接近70%[1]。研究已证实,高血压是引发老年人群冠心病、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存在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者。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尤其重要,可有效避免或延缓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进展的阶段,老年人群日益庞大,其中高龄高血压患者数量也是逐年增加[2]。基于高龄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高血压的危险性及其控制的必要性认知较差,独居现象普遍,多数无较好的家庭支持度等因素,高龄高血压患者尤其容易出现忘记服药、不按时服药等用药依从性差的现象,对于血压的控制极为不利,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如何使高龄高血压患者理想的控制血压,提高其用药依从性,是医院及社区服务站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延续护理可理解为护理工作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主要是通过家庭访视、电话随访、护理门诊随访等方式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护理,更好的控制疾病及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家庭访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可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一对一的护理指导,更加适合高龄高血压患者。本研究考察了家庭访视小组延续护理对高血压高龄患者血压控制和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8例患者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退出,最终共纳入102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53例,年龄80~94岁,其中对照组50例,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并发症情况等一般资料如表所示,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80岁以上。(3)精神及认知正常,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4)具有生活自理能力。(5)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

排除标准:(1)年龄低于80岁。(2)合并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合并躯体功能障碍者。(5)合并精神及认知障碍者。

1.3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每月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庭访视小组模式进行延续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建立家庭访视小组:组织建立8个家庭访视小组,每组由1名资深全科医生、1名护师以上职称护理人员及1名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组成。在干预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首先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访视的时间、访视的目标、健康宣讲内容、个体化护理方案的设计及评价的方法。

访视时间:访视时间自2017年5月—2018年5月,每月访视2次,每次0.5~1小时,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次访视前,由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电话预约,患者同意后在约定时间上门访视。

具体干预方法:访视目标:使高龄高血压患者对疾病有更好的认知,协助其更好的控制血压,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1)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使其意识到疾病的危险性和控制的必要性,指导其每天测量并记录血压,向患者发放定量盐勺、带刻度油壶。(2)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限烟限酒,保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锻炼的习惯。(3)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适当补充高质量蛋白质,多食蔬菜,按时就餐。个体化护理方案:(1)询问患者的食欲、大小便、睡眠、是否按时按量服药、是否有不适症状等基本情况,为患者测量血压、空腹血糖。(2)根据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向患者讲解具体药物的使用信息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在忘记服药时的处理措施。(3)针对患者患者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个性化的护理解决措施。心理干预:多与高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鼓励其多与家人及朋友沟通,遇事切勿过分激动,保持平稳的心态,避免引起血压的过大波动。

1.4 评价指标

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并比较两组血压达标率。血压达标率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达标的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血压达标率=自测血压数值达标例数/总例数×100%。

在干预前、干预12个月后,分别采用服药依从性量表[5]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10个项,其中1~7项为正向评分,8~10项为反向评分 ,每项均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服药依从性越好。

在干预前、干预12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评价,包括食盐摄入量、烹饪油摄入量、吸烟行为、饮酒行为、锻炼行为、情绪控制。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同一指标不同时间点比较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收缩压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舒张压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平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时间点收缩压水平比较(mmHg,±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时间点收缩压水平比较(mmHg,±s)

注:*P<0.01;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个月 6个月 12个月观察组 52 136.28±10.10 125.33±11.10# 122.5±8.61# 119.02±7.38#对照组 50 137.52±10.59 131.20±10.83 135.7±8.15 137.27±9.49 t-0.605 2.702 7.945 10.866 P-0.546 0.008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时间点舒张压水平比较(mmHg,±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时间点舒张压水平比较(mmHg,±s)

注:*P<0.01;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3个月 6个月 12个月观察组 52 88.78±9.10 81.43±8.19# 79.54±8.65# 79.02±7.98#对照组 50 89.26±8.49 88.20±8.83 89.71±8.05 87.29±8.57 t-0.275 4.017 6.141 5.046 P-0.784 0.000 0.000 0.000

2.3 血压达标率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比较[n(%)]

2.4 服药依从性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各评分及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多个分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比较(分,±s)

干预前 t P 干预12个月后 t P观察组(n=52)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2) 对照组(n=50)忘记服用药物 3.42±0.92 3.39±0.95 0.162 0.872 3.65±0.93 3.41±0.92 1.310 0.193更改服药时间 3.47±0.88 3.43±0.75 0.247 0.806 3.54±1.13 3.42±0.98 0.572 0.569自行停止服药 3.55±0.83 3.54±0.82 0.061 0.951 4.35±0.83 3.52±0.93 4.760 0.000自行减少服药次数 2.30±0.81 2.28±0.75 0.129 0.897 3.26±0.87 2.31±0.90 5.421 0.000自行减少服药剂量 2.49±0.81 2.45±0.83 0.246 0.806 3.15±0.83 2.48±0.82 4.100 0.000自行服用非医嘱药物 3.43±0.92 3.42±0.95 0.054 0.957 3.45±0.73 3.41±0.82 0.260 0.795采用中药或偏方降压 3.26±0.93 3.18±0.82 0.460 0.646 4.95±0.98 3.24±1.02 8.635 0.000按医嘱服用指定药物 2.42±0.89 2.33±0.95 0.494 0.622 3.55±0.97 2.41±0.95 5.994 0.000按医嘱定时服用药物 3.29±0.79 3.24±0.88 0.302 0.763 4.35±0.81 3.31±0.96 5.922 0.000按医嘱定量服用药物 3.12±0.81 3.05±0.74 0.455 0.650 3.95±0.79 3.11±0.85 5.172 0.000总分 28.15±3.90 27.88±3.93 0.348 0.728 34.65±3.97 27.48±3.90 9.197 0.000

表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比较(n)

2.5 健康行为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行为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6。

3.讨论

高龄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病程长、疾病认知度低、血压控制较差的现象[6]。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巨大,高血压发病率高、医疗资源有限的现状,如何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提高血压有效控制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调查研究显示,用药依从性差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两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高龄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其生活方式,是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研究证实,家庭访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有效的、资源节约的护理方式。家庭访视模式的延续护理可以从医院、社区、家庭三方面进行全方位联动,采用综合护理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有效控制血压,避免或延缓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7]。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家庭访视小组延续护理模式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就得到很好的控制,平均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在干预6个月、12个月是一直保持此趋势;血压整体达标率也是一直显著高于对照组,显示了该延续护理模式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干预1年后的用药依从性行为发现,采用家庭访视小组延续护理的患者其按时按量按医嘱用药的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发生显著改变。通过对比干预1年后的健康行为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盐、油摄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能自觉地减少或不吸烟不饮酒,并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有意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分析认为,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血压控制达标率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持续规律的家庭访视,使患者逐渐树立起了坚定的康复信念,加深了对疾病危险性的认识,并自觉的采纳了护理小组建议的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确保了血压的平稳性,降低了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刘甜等考察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发现该护理模式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服药遵从行为,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显示,提高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关键在于准确了解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从根本上消除不利因素,真正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单独采用集中讲座、持续随访、单纯行为干预等传统护理方式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程度有限,仅为4%~11%。家庭访视小组集中了传统护理方式的优点,同时又补足了其延续性、个体化、灵活性不足的缺点。首先持续性的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有效的培养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其次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家庭环境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互动通道,更加有利于患者自觉的采纳医生的指导建议。本研究结果证实,对高龄高血压患者采取家庭访视小组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控制血压的平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达标率高龄服药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服药先分阴阳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