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w”分析模式下驻青高校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范式研究

2019-03-24刘梅月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刘梅月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分别是: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本文借鉴“5W模式”,并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媒介、监管机制五要素一一对应,从这一角度思考,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驻青高校大学生,研究范围涉及多个专业的大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按照心理学、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15 个题项,依托问卷星线上开展驻青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676 份。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迎来机遇

“新媒体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网络化的新平台。”[1]新媒体具有的便捷、开放、共享、多样等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喜好,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大概有6 个小时左右,86.39%的大学生开通了新媒体账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乐趣与生机,并藉此弥补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 来的新机遇。

(一)催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

在对“你喜欢通过什么方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48.08%的选择“新媒体平台”,30.03%的选择“课堂教学”。在对“你是否愿意接受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84.91%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较高。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媒介,线上教育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对“你最喜欢与老师、辅导员通过哪种方式沟通交流”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36%选择“通过QQ 或其他新媒体平台沟通”,31.07%选择“找老师面对面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之间不同的身份、角色拉远了彼此的距离,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影响教育成效。[2]当今,新媒体这一自由、互动信息交流平台的出现,有效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现状,师生可以通过虚拟传播手段进行网上沟通和交流。新媒体带来的沟通交流新体验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消除了师生间的屏障,减轻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存在的疑虑与畏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更愿意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媒体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收发信息的便捷性、语境虚拟性等与生俱来的优势。[3]在“你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93.4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在新媒体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因此传统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发生了角色上的转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查阅到各种有用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从传统的单一途径变成了多渠道获取。这使得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教育向有选择、有针对地主动接受教育转变,培养了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这种模式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你在思想政治课上或学习时间是否使用过新媒体”的调查中,96.45%的大学生表示“使用过”,其中,47.78%的大学生表示“总是或经常使用”。表明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普遍应用。通过调查发现,将新媒体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已成为当下大学生们的乐趣所在,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的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更加便捷。当前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师生可以实现远程教育,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安排教学任务,监督学生学习进度,检测教学效果,适时采取措施,调节教学计划。新媒体以其平等、开放、共享的特点提高了教育效果。[4]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前面探讨的是新媒体自身的优势,以及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但事物总是具有正反两面性,要客观真实地对待。新媒体也同样如此,其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使之不用担负道德和法律责任,为自由传播虚假信息、造谣生非等提供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新媒体的监管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影响不容忽视,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对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构成极大的威胁。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正逐渐丧失竞争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虽严谨但偏于教条,多数大学生普遍不愿意主动接受。当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来源渠道,如各种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 及APP 的出现,充实了人们的思想,丰富了多彩的世界。新媒体所带来的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易被高校大学生所接受。学生能够多渠道地获取所需知识,网络上各种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及APP,都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检索、查找所需信息已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其获取知识、信息的数量来源远远高于书本和课堂。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落伍,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正逐渐丧失竞争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影响

关于“你是否能够准确地鉴别网络上发布信息的真伪”的调查,12.13%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准确鉴别,50.59%的大学生表示多数情况下可以鉴别,35.8%的大学生表示不能完全鉴别,1.48%的大学生则表示完全不能鉴别。面对网络提供的丰富、复杂的信息,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不能够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被误导,潜移默化地萌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意识,阻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于“通过新媒体你是否收到过色情、暴力、犯罪等负面信息”的调查中,只有12.28%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在网络上收到过这些负面信息,87%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曾经收到过这些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并侵蚀着他们的灵魂,腐化着他们的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干扰。[5]

(三)老师的权威地位面临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老师们要被动接受一些新事务,并不断适应教育主体正在改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地位关系,使师生间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信息和知识,老师与学生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但由于人们年龄的差异会造成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的不同,往往老师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低于大学生,甚至有时学生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内成为“小专家”,成为他们老师的“小老师”,导致老师有时会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的权威地位面临挑战。[2]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要求老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新媒体的教育教学技术,并能将其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是部分老师没能达到这一要求,并没有真正掌握新媒体技术,使新媒体带来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起到的作用。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老师们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新媒体监管机制不完善

为确保新媒体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来规范它。自国务院信息办颁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已针对虚拟空间的管理制定和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办法。同时,各高校也针对互联网的使用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整体而言,这些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主要集中在网络管理、域名管理和网络安全等方面,针对通过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机制仍不健全。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带来便捷、高效等积极作用的同时,其传递的个人、拜金、享乐等主义的负能量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新媒体自身所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加大了分辨信息真伪的难度。同时,高校教育者缺乏对传播过程的监控、管理意识,部分高校舆情监控能力不强,在泛滥的信息面前不知所措,出现教育者出手“软无力”的状态,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滋生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质量的创新措施

新媒体具有的便捷性、多样性、开放性、渗透性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新媒体已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老师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更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有趣、多样的形式传播给他们,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印象。但是,高校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在拉斯韦尔“5W”经典传播模式的基础上,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媒介、监管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为提升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创新措施。

(一)提高教育者新媒体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老师自身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老师自身的工作能力有限,就很难搞好教育教学。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理论基础、敬业的工作态度、优秀的职业道德之外,也必须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熟悉网络操作,更新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新媒体的发展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二)增强受教育者对新媒体信息的认知能力

新媒体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同时由于网络的复杂性,也给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带来了挑战,面对复杂的新媒体信息,高校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增强信息真伪辨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识别新媒体信息。要帮助大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识别信息的真假性,不受虚假信息的影响,认真客观地求证,不漫无目的地去转发评论别人的信息,以免造成对他人不必要的伤害。要有选择性地参与新媒体活动,正确运用新媒体信息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6]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结合时代要求,挖掘鲜活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下学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搜索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对老师们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新媒体网络提供的丰富有趣的信息资讯,高校老师也要学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包装得精彩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可以通过传播身边故事,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结合身边的人物典型事迹等案例,讲授精彩的故事,将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故事的形式传播,使学生感到真实性,学生愿意看,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

慕课、网络精品课、微文化以及网络游戏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媒介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还可以成为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符合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也更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更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健康、便捷的学习平台。[7]

(五)完善新媒体监管机制

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对校园内传播的信息进行技术过滤,还要对负面信息发布者进行严肃处理。对于负面言论要及时开展纠正、引导工作,澄清事实,保证信息公开和畅通。高校应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与监管。建立健全高校新媒体建设领导体制,任何工作都需要专人负责,制定方针、开展相应的工作。建立紧急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对于在运营中可能会遇到的突发情况做方案预警,制定备选方案,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对于突发情况可以成立临时应急小组,通过相关的应急手段,将传达出的错误信息和不当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清除。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