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2019-03-24刘晓如林默君
刘晓如,林默君
(福建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创新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以下简称为“双创”)渗透到各个行业。国外的双创教育起步早、发展快。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最早开设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如今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5%;而我国高校双创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率先为MBA学生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拉开中国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帷幕,经过20年发展,取得了部分成效[1]。然而,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双创教育起步更晚,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可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双创能力培养模式。基于独立建制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不能全盘借鉴其它综合类院校的双创教育模式和经验,笔者立足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双创教育现况,探索基础医学专业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型科研型医学人才。
一、医学院校双创教育现状
(一)双创教育理念滞后
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发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但由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固有认知、医学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等因素导致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1)学校管理层对双创教育内涵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然把双创教育归于精英式教育,没有深刻把握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双创内涵的全民性、大众性;(2)由于医学教育的专业性、严谨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强,课程多、时间紧、任务重,医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单一,课外接触双创内容不足,且学校的评价体系偏重于各学科期末成绩,导致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比重相对较低;(3)为了填补双创教育的空白,学校把双创教育与创业就业等同起来,把参加各种双创类竞赛获奖作为目标,形式主义地开展双创课程,教师以“填鸭式教学”灌输双创基本理论,学生则被动地“蜻蜓点水式”地学,内容枯燥,信息量少,重形式轻实践,照搬其它综合类院校的双创教育模式,无法融入医学教育自身特点[2]。
(二)双创教育体系松散
医学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松散,主要是管理体系、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医学院校并未在学校层面组建双创教育领导小组,没有一套完整的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双创教育职责不清,无法为双创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截至2019年5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我国双创教育论文57 000多篇,其中来自医学院校的论文800余篇,占比1.5%,远低于国际上20%的水平[3],可见我国的医学双创教育的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双创课程体系的现状是多数双创课程属于边缘化的选修课,课时少(9~18学时),学分低(0.5~1学分),学生往往为了凑学分而上课,未能达到双创教育通识课的目的;双创教育主要通过第二课堂以讲座、宣讲等课外教育或者选派医学生参加他们并不熟悉的“挑战杯”“创新杯”等大赛开展,并未做到双创教育和医学各个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未能构建正确的双创知识结构,医学生难以获得双创的专业优势。
(三)双创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校的双创师资队伍共有23人,其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15人(65.2%)、医学专业授课教师1人(4.3%)、行政人员7人(30.4%)。这些人员并未接受系统的双创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教师自身也没有成功的创业经历,创新成果少,无法现身说法。学校没有引进双创教师,邀请来进行双创讲座的教师往往不懂医学专业知识,而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却不懂双创,二者难以融合。由于医学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足20年,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有创业实践的专业师资,以致双创师资薄弱。
(四)双创实践平台欠缺
医学院校的双创教育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平台欠缺、激励手段不足使双创教育流于形式。大多综合类院校有创业孵化园等基地或实践平台供学生施展才能,但医疗行业门槛高、专业性技术性强,培养周期长,医疗机构只接纳实习生、见习生进行医学操作方面的培训,没有专门的医学双创平台供医学生使用,再加上医学行业对口的创业项目少,创业资源和空间有限,政府或社会资金用于医学生创业相对不足,医疗机构与医学院校之间没有建立“校医联合”“校企联合”,无法产生联动效应,没有实现优势整合。
二、基础医学专业开展双创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医学专业开展双创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是新时代的呼声[4]。2019年5月,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提出5G+医疗,人工智能(AI)和5G医疗正逐渐改变着现有的医疗模式。2019年3月,我国首例5G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实施;2019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东高州市人民医院在华为5G技术支持下共同完成了AI+5G心脏手术;AI医疗在影像学病理学方面的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普及,这些都提示创新成为医疗行业的新标签,也对未来医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医生的不可替代性成为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和前进的基石。基础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型基础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素质创新型医生培养的摇篮,是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医疗服务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基础医学专业的双创培养迫在眉睫。
(二)基础医学专业开展双创教育是基础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胑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等,在培养合格医生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医学院校中的基础医学院承担着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以及其它专业前3年的培养重任,从教育理念上就是要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医学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临床科研并举的医学专门人才。因此,开展双创教育并将其融入基础医学教育当中,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5]。
(三)基础医学专业开展双创教育是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医学生未来将承担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四大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寻求维护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没有批判性思维就很难有创新,没有了创新,医学教学和医学科学就没有突破。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必须将医学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活跃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观念和创业意识,以创新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推进创业,更好地发挥一名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科研。
三、基础医学专业双创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一)建立保障体系,科学定位基础医学专业双创教育
在双创背景下,医学院校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培养掌握坚实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毕业生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双创型医学人才。基础医学专业开展双创教育要做到有据可依,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各层次双创领导体系,逐步建立统一的制度,为全面开展双创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6]。在领导体系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有效联动,完成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平台的建立和学生的培养,推动双创教育工作有效进行[7]。
(二)组建教学团队,夯实基础医学专业双创培养基础
基础医学专业双创教育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它的教学团队不仅需要具备创新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而且需要对医疗行业有足够的了解,因此要培养懂医学与双创的骨干教师,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外聘双创导师,建立优秀的双创教学团队,以夯实基础医学专业双创培养基础。我校基础医学院主要采取以下举措:(1)从原有教师团队中遴选出一批对双创感兴趣、有创业经验或想法的、参加组织过大创类比赛的教师,由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参加系统的双创培训,提升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2)对参加双创项目的教师给予奖励性绩效,指导双创项目教师的职称评定优先;(3)举办提升双创能力的讲座和带有实战特色的双创教育培训活动;(4)组建本科生导师团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每10名本科生一组设立一名导师;(5)引进各层次高端人才,外聘专业双创导师。
(三)构建课程体系,提升基础医学专业双创理论水平
基础医学双创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强调医学专业与双创能力的融合。传统的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分模块设置无法体现融合的趋势,必须将二者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学模块中设置双创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完善双创课程设计目标、内容与评价标准,形成具有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多层次的医学双创课程体系。我校基础医学院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医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双创课程体系:(1)除原有的“创业基础”这门课程外,通过超星尔雅平台新增双创相关慕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创新执行力”“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创业精神与实践”“创业管理实战”等9门课;(2)双创课程融入医疗卫生类课程,开设医学人文导论、医患关系研究等课程;(3)改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融入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专业在第二学年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第三学年开设科研型PBL案例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全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科研创新能力。
(四)完善实践体系,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双创能力
基础医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及科研能力,要落实国家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构建校内双创实践平台,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搭建实验实习平台—双创训练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为模式的校内实践立体式双创实践体系,使学生运用创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的相关经验。我校基础医学院的具体做法如下:(1)组织申报国家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建立规范化的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流程,实行导师负责制,设置双创奖学金,鼓励学生通过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发表论文。近3年来,基础医学院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达24项,省级项目24项,校级项目52项,由本科生发表的论文13篇。(2)学院开展“早科研,早临床”实践活动,鼓励低年级本科生参加,并作为评优参考。(3)定期在校内举办各类双创大赛,如学院每年一届的医学实验技能大赛和解剖学技能大赛,学院每年组队参加福建医科大学双创大赛,输送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及国家级双创大赛。近3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大赛获三等奖4项、优秀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及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获三等奖和二等奖。(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双创精英班以及各类双创讲座,学院每周举办一次“思彧学术沙龙”,为青年学者和师生搭建科研沟通平台。(5)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大学生双创实验室,制定实验室开放细则,规范实验室使用,并实行使用登记制度;向大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培训实验室操作规范,动物实验须持证上岗,规范实验室准入制度。(6)建设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获批福建省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内有科研转化教学实验、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PCR仿真实验、病原生物学仿真实验等[8],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虚拟仿真的网络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提升科研思维,为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搭建校企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校外企业有丰富的经营能力、突出的创业能力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学校与校外企业共建实践平台能够让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双创过程,提升双创意识。企业通过与大学共建研发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大学人才库和良好的实验设备,有利于企业提升医学源头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企业提升学术内涵建设,达到双赢效果[9]。高校与企业应利用地区优势,结合政府政策,共建校企研发平台—创新实践平台—资讯共享平台等立体式的校企双创平台,以更好服务于地区双创人才培养。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而省内医学院校不多,应利用学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优势,吸引更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创新园区、医药企业和兄弟院校共同参与校企合作建设。学校的具体做法如下:(1)利用学科优势组建免疫研究所,与医药公司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2)与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建立福建省生物学教育创新基地,与泉州市第一医院合作建立福建省基础医学教育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更好平台;(3)吸引创业成功校友积极参与母校双创人才培养,“反哺助创”形成聚合效应;(4)与企业合作,共同申报双创项目,企业提供平台和资金,校方提供医学创新型人才,实现优势互补。(5)与政府共同建立“政策咨询宣传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医学生提供双创服务与技能培训。
总之,基础医学专业双创教育体系必须以培养医学生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多层面定制双创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从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践教育体系、双创平台等多层面形成立体化的适应双创教育的改革方案,培养和创就一批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更具双创能力的基础医学人才队伍,进而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的整体质量,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