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工作胜任力研究

2019-03-24赖颖茜

关键词:胜任舆情媒介

赖颖茜

(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话语空间,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舆情表达。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的特殊形式,是舆情通过青年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直接或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体现[2]。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反映高校学生对网络中一些事件的认识、立场和行为方式等倾向,主要有突发性、情绪性、反复性的特点[3]。突发性表现为大学生在年龄、学习环境、思想意识、利益诉求等方面有很强的同质性,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网络舆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传播;情绪性体现为在缺乏道德规范和法律底线制约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淡化,互联网极易成为高校学生宣泄的平台,从而诱发网络舆情;反复性体现为在全民皆发声的微时代,大学生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使高校成为了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开放多变的网络舆情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意识,网络舆情经常发生。对此,高校要及时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备受挑战。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网络成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的延伸。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赋予了辅导员工作胜任力新的内涵。如何培养具有网络舆情引导胜任力的辅导员,是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和队伍建设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或培养获得的个体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4-5]。随着对胜任力研究的不断深入,Spencer提出了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根据胜任力的呈现程度不同,将胜任力分为外显的胜任力和内隐的胜任力。外显的胜任力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上部分,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等,这些胜任力容易被观察和后天培养;内隐胜任力是胜任力冰山结构的水下部分,主要包括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6]。外显的胜任力即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实现发展,相对容易改变;内隐的胜任力即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处于人格的特质,相对难以改变。

目前,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观点比较一致,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者价值观;而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内隐胜任力等三个方面有了新的内涵延伸。

(一)网络舆情引导专业知识胜任力内涵

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专业知识胜任力应包括辅导员基本理论知识胜任力和网络知识胜任力。辅导员基本理论知识胜任力是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理论等知识,而网络知识胜任力是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网络知识、计算机办公能力、网络社交媒体的运用、网络语言的使用等媒介素养。

(二)网络舆情引导专业技能胜任力内涵

网络舆情引导专业技能胜任力表现为网络资源整合能力和网络舆情研判能力。网络资源整合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网络信息,整合网络资源,察觉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而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是指辅导员主动察觉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后,能进一步判断网络舆情传播动态,辨识事件的发展趋势,并能主动采取措施,掌握话语权,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热点事件。

(三)网络舆情引导内隐胜任力内涵

网络舆情引导的内隐胜任力主要体现为辅导员专业态度和个性特质,包括职业忠诚感、责任感、主动性、服务意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程度、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等素质,属于深层次的人格特质,相对难以培养,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引导胜任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工作胜任力现状

舆情信息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由于微博具有时效性、互动性、高传播率等特点,是舆情曝光和发酵的主要平台[7]。面对当前形势,高校辅导员应做到: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整体态势,画出网络舆情“素描画”;需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形到势”,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深度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8]。然而,目前多数辅导员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主要以限制和堵塞之类的管控方案解决学生的网络诉求[9];对待网络舆情主要采取“管”字优先的策略,这意味着引导学生方面的不足。从整体上来看,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理论及实践仍然较为薄弱,多数辅导员在处置网络舆情问题的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10]。高校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可归纳为网络舆情引导知识胜任力、网络舆情引导技能胜任力和网络舆情引导内隐胜任力等三个方面;目前,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固化、为固有工作模式的束缚,互联网知识、媒介素养的缺乏,网络舆情研判能力的不足以及专业态度和个性特质的价值导向“失调”。

(一)固有工作模式的束缚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兴起,面对网络舆情传递以几何级方式迅速传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已经从传统“我说你听”的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多元、开放、自由的话语环境。网络舆情事件多偏离理性,部分辅导员仍“执着”于固有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在试图控制网络舆情蔓延的过程中,采取强制措施,希望堵住舆情发布者的“嘴”以抑制学生的表达意愿,这就使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众矢之的[11]。

(二)网络媒介素养的缺乏

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受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而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媒介素养具有特定的内涵,是对辅导员“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12]。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养经常被忽视和遗漏,辅导员媒介素养较为缺乏,体现在辅导员媒介意识整体水平较低。多数辅导员从事繁杂的日常工作,鲜有机会或者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使其难以把握校园内外舆论热点事件的舆论发展方向,并作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是媒介使用方法欠佳,多数辅导员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时,常常打开网络按照常规路径进行搜索,关注点集中在“敏感词”,鲜有主动了解学生发布“动态”的具体内容和背景,难以真实了解学生诉求,并对突发舆情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媒介素养的缺乏对于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学生思想稳定工作无疑是不利的。

(三)舆情研判能力的不足

网络舆情引导需要辅导员持续关注舆论,判断舆情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引导。当前,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方式大为便捷甚至超过辅导员[13]。由于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干扰了对舆论的持续关注,加上对舆情的捕捉缺乏敏感度,往往容易错失引导的最佳时机。此外,校园网络舆情以“互动式”传播方式为主,在互联网中辅导员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弱化了辅导员的权威,辅导员舆情引导的影响力受到挑战。

(四)职业价值导向的“失调”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其职业价值导向与价值选择及其工作的态度与品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培育的质量,甚至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当前个别辅导员职业忠诚感、责任感、主动性、服务意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开展校园舆情引导工作时,更看重形式上的成绩和业绩,有选择地开展工作,忽视了大学生在思想精神上的追求,忽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舆情引导处于浅层次、低效率的监督引导状态[14]。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培养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工作胜任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外显胜任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媒介素养等舆情引导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内隐胜任力的建设,逐步提升软实力,实现工作价值。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一)完善入职培训,培养“有价值”的辅导员

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间彼此存在差异,表现在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性上[15]。目前,高校在辅导员入职培训时过多关注辅导员的外显特征——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自我认识、人格特质以及求职动机等内隐胜任力,入职培训多流于形式。针对舆情引导胜任力,在入职培训辅导员时,要完善培训模式,着重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胜任舆情引导的辅导员工作需要什么能力和素质;二是如何识别辅导员舆情引导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和价值取向。针对舆情引导胜任力的测评,要注重测评方法的创新,在传统笔试、面试的基础上,与心理测评法、情景模拟法等测评方法相结合,注重情景模拟的实践操作,通过入职培训中表现出来的相关信息与预先设定的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胜任力所需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能够胜任网络舆情引导的合适人选,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辅导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辅导员队伍奠定基础。

(二)以需求为导向,培养“有能力”的辅导员

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是舆情应对的重要策略[16]。高校应当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建立“需求导向型”培训体系,明确培训责任与目标,从辅导员目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品质和个性特征与胜任力目标的差距,确定相应的需求导向,建立培训体系,确保培训效果。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需要密切结合辅导员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胜任力特征,培训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均以需求为导向,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注重辅导员的个性化特征,不断修正培训内容,贴合培训需求,从而确保培训达成目标。基于胜任力的培养有难易之分,对于比较容易习得的外显胜任力特征,如知识、技能、媒介素养等可以设计相对短期的培训课程,可以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如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等;对较难获得的内隐胜任力特征,如工作态度、品质,则需要设计更为长期和综合的培训课程,可以采取情景模拟训练、案例分析讨论、团队素拓等体验式的培训方式,通过更多的经验习得,确保培训效果。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胜任力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培训,结合舆情引导案例进行实战训练,不断提升辅导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此外,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还可采取辅导员个性化和共享化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陈述式和体验式相结合、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提升辅导员舆情引导的专业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推动网络育人,培养“有影响”的辅导员

辅导员从媒介获取信息面广,虽然具有一定的批判质疑能力,但具有主动探究信息深度的意识与观念较弱[17],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研究中。目前,高校亟需健全舆情引导机制,建议成立舆情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机构,提升辅导员信息分析、辨别和研判能力;建立校园舆情管理工作中心和完善网络管理应急预案,针对学生关注的校园热点新闻、热门话题,及时捕捉“倾向性”或“群体性”的信息,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发展方向,在实践中分析舆情热点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加强舆情引导意识,锻炼辅导员舆情引导胜任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辅导员信息发布、舆情共享、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在互联网上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促使辅导员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分析判断舆情发展趋势,统一思想达成一致意见,形成舆情引导合力,掌握舆情引导的话语权,提升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胜任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高校给予高度重视,还需要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舆情引导意识,提升媒介素养;需要将辅导员所具备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实践中转化为工作能力,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下的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培养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胜任舆情媒介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