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手枪射击训练模式之“心技结合”研究
2019-03-24杨志国
杨志国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当前,国内外研究射击心理训练的对象多数具有一定射击技能基础,对于新射手尤其是对执法警务人员的相关研究较少。公安院校学员将来要到公安基层单位从事执法工作,对他们的射击水平和稳定性要求很高,而射击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1 研究意义
研究和遵循运动射击心理技能与技术发挥影响之间的规律,在射击教学的实践中,把实用和运动射击以及技能和心理训练两两有机结合,可提高学员的射击水平。而相关研究理论以及训练方法,也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试验方法。
以运动射击心理问题的研究为基础,把有利于技术动作要求的心理技能贯穿到日常的技术训练之中,从而形成基于个体的符合其心理技能的动作操作程序[1]。同时,训练中把射击的基本技术动作和心理技能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可使学员的技术动作逐步内化,进而形成本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动机制而运用自如。因此,相关的系统训练方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并对射击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有助于在实际射击教学训练中,实现从技术到心理再反馈到技术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员的训练效率和竞技水平,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转化为战斗力。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4级参加强化训练的部分新学员为研究对象,其全部是通过高考入学的男生,年龄为19岁(±0.5岁)。研究对象的射击技能基础相同,共80人分为两个组别,每组40人。
2.2 研究方法
试验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和“心技结合”训练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两个组的实弹射击成绩,训练前后都对两个组的学员进行心理问卷考察,回收整理数据。数据处理主要是三个方面:射击成绩、心理状态总体水平的差异性和五个向度下的心理状态。图1为试验的技术路线图。
2.3 具体实施
根据多年从事警务射击教学训练的经验与体会,通过整理查阅文献,设计并编制《学员手枪射击心理状态调查表》,经专家评价,调查表具有较高的
图1 试验技术路线
信度和效度。为检验调查的科学性,用此表对非被试学员进行试测,然后用非参数卡方检验方法对所得分数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且相关系数为0.86,证明其基本符合标准化测验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弹射击成绩统计结果
在整个试验实施过程中,详细记录了两组学员的测试成绩,并计算得到各组平均值,如图2所示。然后,计算它们的标准差s,采用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并得到了显著性概率p,显著性概率反映了两个组的相似性。
图2 射击成绩平均值变化曲线图
由图2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都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就前五次平均成绩来看,上升幅度差异不大,平均值只相差1.3环。但是,第六次射击测试后,试验组平均成绩的上升速度和幅度都明显比对照组大,其平均值相差达到了9.5环。
从试验数据的显著性概率p值变化情况来看,前五次实弹射击的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是0.471,0.284,0.246,0.154,0.104,均大于0.005,说明试验组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并无显著差异;后四次实弹射击的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是5.41E-08,1.46E-15,8.95E-15,3.51E-15,均小于0.005,且无限接近于0,趋于稳定,说明试验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也即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由此,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且试验组射击技能水平和提升的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心理状态测试结果
在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测试两组的心理认知、内心表象、放松入境、语言暗示、注意集中和分配五个向度心理状态水平的平均值。就五项指标的平均值做配对样本的T检验,其配对个数为4种情况,即[试(前),对(前)]、[试(前),试(后)]、[对(前),对(后)]和[试(后),对(后)]。结果见表1。
表1 试验前后心理测试结果
注:表中“试”是试验组,“对”是对照组,“前”是试验前成绩,“后”是试验后成绩,n是样本量,x是算术平均数,s是标准差,t是独立样本检验统计量,p是显著性概率。
由表1可知,对于[试(前),对(前)],其显著性概率p=0.647>0.005,即这两组的心理状态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符合实际情况。其他三组的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05,即两组的心理状态水平差异极为显著。可见学员们多次实弹射击的训练积累了经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心理状态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试验组的效果更加显著。这说明实施“心技结合”的训练模式,经过系列专项心理训练之后,试验组心理技能水平要明显优于没有进行心理训练的对照组。
3.3 心理状态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
从心理认知、放松入境、内心表象、注意集中和分配、语言暗示五个向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下面就这五项数据对射击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
3.3.1 心理认知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
心理认知向度测试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试验前心理认知水平和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大于0.005,说明两组别无差异。而试验后心理认知水平的显著性概率p=2.32E-12<0.005,则表示试验组的心理认知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最后一次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3.51E-15<0.005,也说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成绩。
表2 心理认知向度测试结果对比
注:t是独立样本均值检验的统计量,其他参数同表1。
从心理认知向度来看,射击成绩与心理认知水平成正比,也就是说良好的心理认知状态是射手取得好的射击成绩的必要条件。在射手良好的心理认知状态下进行射击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规范动作和行为程序,保证他们进入最佳的状态,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在考核和比赛以及执行任务时,都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3.3.2 内心表象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
内心表象向度测试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试验前内心表象能力和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大于0.005,说明两组别无差异。试验后内心表象能力的显著性概率p=8.61E-08<0.005,即试验组的内心表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最后一次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与内心表象向度的比较结果相同,即试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成绩。
表3 内心表象向度测试结果对比
注:表中各参数同表1。
从内心表象向度来看,射击成绩与内心表象水平成正比。所以在今后的射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增加或加强表象训练,通过外在技能练习的持续时间、频率和肌肉的记忆功能,在学员的意识中形成生动、形象的视觉和动觉表象,从而清楚地控制和察觉自己的射击流程和动作的表象。
此向度的结论与心理认知向度相同。
3.3.3 放松入境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
放松入境能力的测试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试验前放松入境能力和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大于0.005,说明两组别之间无差异。试验后放松入境能力的显著性概率p=9.28E-10<0.005,即试验组的放松入境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最后一次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0.005,即试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 放松入境向度测试结果对比
注:表中各参数同表1。
从放松入境向度和射击成绩的对比来看,射击成绩与放松入境能力成正比。这是因为放松入境时,学员的意识和注意力都较集中,从而可以消除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焦虑,抗干扰能力随之增强,大脑所处入境状态利于射击水平的正常发挥。
此向度的结论与心理认知向度和内心表象向度相同。
3.3.4 语言暗示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
语言暗示向度的测试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试验前的语言暗示水平和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大于0.005,说明两组别之间无差异。试验后语言暗示水平的显著性概率p=8.85E-08<0.005,即试验组的语言暗示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最后一次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成绩。
表5 语言暗示向度测试结果对比
注:表中各参数同表1。
从语言暗示向度和射击成绩的对比来看,学员的射击成绩与语言暗示水平成正比关系。因此,必要的语言信息可以调节学员的情绪和心境,从而达到消除焦虑不安、心悸和烦躁等不良心理影响的目的。另外,简单具体又具情境的语言刺激,可通过大脑的作用来增强学员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其对射击动作的心理认知水平,以便能正常发挥出技术水平。
此向度的结论与心理认知向度、内心表象向度和放松入境向度相同。
3.3.5 注意集中和分配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
注意集中和分配向度测试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试验前注意集中和分配能力与实弹射击成绩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大于0.005,说明两组别无差异。试验后注意集中和分配能力的显著性概率p=7.43E-10<0.005,即试验组的注意集中和分配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最后一次实弹射击成绩也是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6 注意集中和分配向度测试结果对比
注:表中各参数同表1。
从注意集中和分配向度与射击成绩的对比来看,学员射击成绩与其注意集中和分配能力成正比。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射手能够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排除外部和内部的干扰,同时又能及时调整注意力在准星、缺口、目标三者上的分配,还能兼顾呼吸与击发动作的配合。这些是提高射击成绩和掌握射击技能不可或缺的条件。
此向度的结论与前面四个向度的结论相同,即这五个心理认知方面的向度与射击技术发挥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3.4 射击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学员掌握射击技术的前提,但是脱离了相应的心理训练,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员在训练和实战中射击水平的稳定发挥。另外,技术训练和心理训练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技术训练也能从多方位合理促使心理训练不断完善[2]。所以,只有心理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大幅度提高学员射击的效率以及警务技能水平。
3.4.1 空枪预习和规范动作的清晰表象有机结合
空枪预习是动作规范的前提,只有经过长期和大量的空枪预习训练,才能将规范的动作“内化”于心,变成一种具有自动机制的本能。这个机制包括正确的握抢、据枪姿势等习惯动作,而且会在每一次击发前都形成清晰的表象,再经反复习练就可以规范和固化为射击动作[1]。
3.4.2 在实弹射击训练的全程中有机融入放松入境、注意的集中和分配、内心表象元素
在实弹射击之前深呼吸,保证肌肉和大脑供氧充分,利用放松入境引导身体放松,借助清晰表象在脑海中呈现动作要领,调整站姿,慢举枪同时再次“回放”动作要领,然后据枪、瞄准,此时利用注意力分配的作用进行干预回收视力,在无意间击发。接着借助对动作的瞬间记忆,总结瞄准的场景并以清晰的表象预报弹着,之后放松入境,进而进入下一个射击过程[3]。
3.4.3 自我对话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训练
人类的思维过程,无论是理论思维还是动作思维,都是通过自身内部的语言完成的。对于动作思维和记忆而言,由于临场的压力,包括有过的失败经历都会影响射击成绩,所以通过心理暗示和内部语言对自己进行肯定和鼓励,比如“我能行”“平常心,就能打好”“从零开始,按要领操作,不管结果”,则可以克服此类不利影响[4]。另一方面,要引导学员不断通过心理层面的语言暗示,培养自我对话的技能,从而形成积极的思维策略和定式,以积极和放松的心理状态进行射击实践活动。
3.4.4 营造紧张氛围,人为加大心理负荷的训练
学员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的射击环境形形色色,在复杂场景下稳定地发挥射击水平非常重要。为此在平时训练时,可适当制造一些紧张气氛,让学员经常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心理压力,以便能习惯和适应各种临时环境。如在实弹射击和空枪预习时,人为给出有可能面对的不同场景,通过训练使学员学会对自己意识活动进行控制,以便随时根据需要来调节注意力的广度以及转移和分配[5]。还可配以复杂的声音背景,如闹市纷杂的声音、刺耳的爆炸、枪声、警笛的鸣叫声等,模拟将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除此之外,学员射击时还要有较强的对抗直接作用到自己身上的干扰的能力,可以在训练期间,突然对某个学员做出惊吓动作或对他大声喊话。另外,在实际射击环境下,射手的心率一般达到每分钟90~100次左右,这个心率可以通过训练前绕场慢跑100米达到。
3.4.5 动作与原理认知训练相结合
警用手枪发射后的明显效果会使射手产生恐惧心理,身体会不自觉地做出诸如耸肩、闭眼、扣腕以及猛扣扳机等动作,个别人还会出现动作程序混乱的情况,这些都是因为针对性训练不够,而产生的抵制意识。这就需要在实弹射击前,让射手掌握射击后效的产生原理从而克服其影响。首先,说明后坐力的产生原理。实际上只要给射手讲清楚后坐力产生的原理,他们就能深刻领会到“有意击发,无意响枪”的要领内涵,从而避免射击后效的心理影响[6]。其次,通过肯定正确要领和否定错误动作,对射手强化训练,加速完成射击的定型,使射手充满自信地使用已“自动化”的动作流程完成实弹射击。最后,可以采用“骗弹”方式进行训练,即射手射击前不知道自己击发的是实弹还是教练弹。如果射手击发教练弹时产生了错误动作,会使射手顿悟自己动作错在哪里,从而培养射手击发动作的一致性,同时还能排除恐惧心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首先,通过对射击训练方法的分析,很好地解决了警用手枪射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训练效率,使学员能更快、更科学地提高射击水平,从而提升他们将来到公安基层工作的执法能力。其次,技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将心理训练从不同维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可以大幅提高警用手枪射击水平。再次,经过长期的技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训练,除了提高学员射击技能水平外,还能使他们将来在复杂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在理论层面上来说,“心技结合”的研究结果以及与之配套的训练模式,为警用手枪射击的系统训练方法提供了支撑。
4.2 几点建议
首先,使用“心技结合”训练模式时,要注意它的针对性,即要针对训练对象,分析讨论影响他们警用手枪射击技能的所有心理因素,针对具体问题分门别类地制定训练对策,并进行对应的心理训练,从而使他们在具备稳定心理状态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射击技能。其次,使用“心技结合”训练模式时应注意其全面性,即要考虑到影响射击技能因素的复杂性,除心理因素外,还有体能、战术和技术等其他外在的客观因素,所以训练时不能顾此失彼。最后,使用“心技结合”训练模式时,要注意它的实战性,训练时要以实战为目的,遵循和贴近实战要求,这样才能使学员将来在执法过程中发挥警用手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