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抗洪救援中消防应急战勤保障能力研究
2019-03-24孟媛媛姜连瑞
孟媛媛,姜连瑞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近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较高,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切。应对洪涝灾害,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主力军,往往实施跨区域联合救援行动。而跨区域战勤保障是实施跨区域联合救援行动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救援装备、物资力量等类型和数目不尽相同,涉及的力量和调动的范围都是动态的,因此应该根据灾害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调集需求量、主要需求装备以及增援时间方面研究,确定最佳的战勤保障范围,从而提升跨区域保障能力。
1 跨区域抗洪救援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呈现多样性,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突然,再加上洪涝灾害具有覆盖范围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和持续时间不确定等特点,其造成的危害难以预测,使跨区域应急战勤保障很难把握供应量,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必须随着任务变化以及势态的发展,随时变换保障方案。针对跨区域抗洪救援现场的行动情况,跨区域消防应急战勤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 装备、物资调度可控性低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必须要及时到达应急地点,充足的保障是救援人员保持基本生活和救援工作展开的基础[1]。
在救援装备调度过程中发现,虽然近年来消防救援队伍在装备配备方面有很大改善,但是不同地区装备配置水平不同,多数地区大型装备配备不足,一旦遇到特定灾害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洪涝灾害现场救援装备类型相似,但型号上差异大,难以实现联合作战,还有部分地区存在装备储备量不足或装备破旧难以使用的状况。物资调度过程中发现,为不同规模作战力量提供物资保障时,保障物资的品种、数量预见性较差,导致部分物资出现短缺的现象,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战斗行动的开展[2]。
从以往大型跨区域救援行动案例中发现,应急调度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道路通行状况、物资需求量等,这些问题使保障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首先,装备、物资保障需求量难以确定,由于洪涝灾害的特殊性,一般难以及时地预测具体的需求量,大多是依靠以往相似案例的数据和救援力量的经验来评判,以至于调派缺乏标准依据,常常会出现救援现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其次,装备、物资运输过程中可控性低,由于暴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会造成洪涝现场地质松软等现象,导致集结、运输状况复杂、安全隐患较多,影响了运输速度。
1.2 装备维护管理不规范
由于洪涝灾害现场环境复杂,救援任务开展时间长,装备损坏率较高,严重制约了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目前,消防队伍在装备、器材维修保养能力方面水平不高,随着消防装备不断升级发展,各单位采购的装备也日趋多样化,主要集中在装备的使用学习而忽视了维护保养,缺乏对装备维修专业人员的培养。此外,跨区域抗洪救援装备一致性较差,很多装备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不足,很难参与跨区域现场维修,再加上消防员中专业技术维修人员水平不高,使参与救援的故障装备修复率较低。
2 跨区域抗洪救援保障优化方法
跨区域抗洪救援各种力量的调度,要在不影响救援任务条件下,合理选择调集点、确定运输数量、安排运输路线,及时高效地参与灾害点的救援行动。根据消防救援队伍参与跨区域抗洪救援过程中遇到的保障问题,从物资需求量及装备调集点两方面,设计物资需求预测模型和装备调集最佳保障范围模型,提出优化保障能力的方法[3]。
2.1 估算跨区域抗洪救援应急战勤物资保障需求量
应急战勤物资保障主要针对参与救援的消防员进行发放,建立需求预测方案。排除能自给自足的现象,根据所需救援人数,进而利用模型估算所需物资数量[4]。
通常对消耗性和非消耗性物资先进行属性定义,然后分别建立估算模型。其中消耗类物资主要是指食品、药品等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物资;非消耗类物资是指御寒的棉被、帐篷、救生仪器等可循环使用的物资。
对于消耗类的应急物资,在建立估算模型时要考虑时间间隔、人数以及人均需求量;对于非消耗类应急物资而言,仅需考虑人数及人均需求量。物资需求预测估算模型如式(1):
(1)
其中,非消耗应急物资应该根据救援人员的数目进行确定,宜按每人次配备。对于消耗类物资一般按照三天的时间间隔配备。根据物资需求预测估算模型可以初步调集配备相应物品,保证救援人员在救援现场的需求。
2.2 确定跨区域抗洪救援应急战勤装备保障调集点
确定应急战勤装备保障调集点,首先,要对洪涝灾害现场的危险程度进行评测,运用消防装备信息管理平台,针对洪涝灾害救援特点选择灾害现场需要的装备类型及数量,并对灾害点周边救援队伍的相应救援装备配备及分布情况进行汇总,根据一定范围内消防救援队伍的资源配备情况设计相应的跨区域增援力量调集方案。通过比较预计抵达时间、装备配备情况决定优先调集方案。
其次,以灾害的发生地点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建立相应的资源调集圈,在划定的区域中单位资源符合现场需求的,则确定为一个资源圈。整合所有符合条件的资源圈,对比调集时间、距离以及经济等因素,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战勤保障范围[5]。
设某一抗洪救援现场需要的保障能力需求分别为x1,x2,……,xn,有n个消防救援队伍具备提供相应资源的保障能力,那么,运送资源i的j救援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为Tij:
(2)
式中:Sj为第j个消防救援队伍到达洪涝灾害现场的距离;Vij为运送第i种资源的速度。
最后,根据式(2),判断出符合调集条件和到达现场时间、距离最小的救援队伍,即min{Tij}。由此可以得出,提供各类资源的救援队伍中所处的最大范围边界为战勤保障圈的半径,即max{min{Tij}}。
主要的筛选步骤如下:(1)将附近消防救援支队按距离或预计抵达时间由近及远排列;(2)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按周围救援队伍可调集数量按顺序进行加和,直至满足现场需求量;(3)以洪涝灾害点为中心以满足条件的最远的救援支队距离为半径,确定保障圈[6];(4)按照配备情况及距离决定优先调集力量,按顺序到达灾害点缓解救援压力。由上述可以得出战勤保障圈的最佳范围,从而快速及时的调集救援所需的装备、物资等各类资源,保证灾害现场救援作业实施的可靠性。
3 实例分析
3.1 案例基本情况
以2018年山东寿光市“8·20”洪涝灾害为例,此次灾害降水量高达254.7 mm,共15个镇街受灾,受灾群众50.6万人,房屋受灾将近5 0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5万公顷,大棚10.6万个,养殖棚2 000多个,紧急疏散转移涉及89个行政村、6.2万名群众。这次参战消防员共10 837名,在16个昼夜的战斗中,完成了百余个作业点排涝任务。整场救援行动共利用60套远程供水系统,993消防车,260余台工程机械以及2万余件潜水泵、浮艇泵、机动泵、冲锋舟艇等应急救援器材。
在寿光市救援行动中,1万余名参战救援人员90%以上的住宿、饮食、洗浴等保障由属地政府协调解决,总队支队两级战勤保障力量遂行作战,调集器材保障、装备抢修、油料、饮食、医疗等战勤保障车辆283辆,各类器材装备12.3万件套,现场巡检消防员1 890余人,提供饮食保障21.7万人次,巡修巡检参战车辆装备720余次,补给油料220余吨,配送物资8.9万件。
3.2 物资需求量
利用前文中提出的物资需求预测估算模型估算山东省寿光市此次受灾所需相关物资的数量。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每人单位时间内需求物资数量如下表1所示。
表1 每人单位时间内需求物资数量
表中αk为消耗类救灾物资每人单位时间内需求物资数量,α1、α2、α3分别为2 L每瓶的矿泉水、100 mg每盒的抗生素、100 mg每包的葡萄糖;βk为非消耗类应急物资每人单位时间内需求物资数量,β4、β5分别为棉被和帐篷。
对于水、食物等消耗类物资按照公式(1)计算,一般按照3天的时间间隔配备,所以,设t的初始值为1,且t∈[1,3]。此次救灾行动中4个消防救援总队共1 0837名消防员参与。本文按照11 000人进行物资需求预测,即λi(3)=11 000。按照估算公式(1)计算,2L的矿泉水α1=0.08,则矿泉水所需量=11 000*3*24*0.08=6.336万瓶。
将表1中的α2、α3、β4、β5参数值带入估算公式(1),计算得出受灾点在3天内对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如表2所示。
表2 救灾物资的需求量
因此,在发生大型洪涝灾害需要跨区域救援时,可根据灾害等级、前往救援人员数量估算出所需的基本物资,由救援队伍遂行保障、当地政府或社会力量等方式联合调度,从而保证救援现场充足的物资供应。
3.3 装备调集最佳范围
3.3.1 救援力量调集情况
灾情发生后山东省迅速调集9个消防救援支队、233名消防员以及12套远程供水系统增援;后再调集16个消防救援支队、7 336名消防员、15套远程供水系统。另外,又从天津、河北省、江苏省调集2 200余人驰援灾区,还有16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和部分社会力量,共352人配合当地政府抢险救灾,共同开展排涝工作。
3.3.2 优先调集方案确定
依据各个增援点的具体位置确定救援力量的分布情况,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各个救援支队预计抵达寿光市的时间。此次救援行动的省内、省外增援力量分布及预计抵达时间如图1、图2所示。
由于洪涝灾害主要救援任务是排涝,需要的装备以远程供水系统及各类型消防救援车为主。因此将远程供水系统作为调集的主要装备。首先,根据现场洪涝灾害等级、积水量及指挥部设置的救援工作点的个数等因素,确定需要调集的装备数量;其次,了解灾区周围各救援队伍远程供水系统的配备
图1 山东省内增援支队分布情况
图2 山东省外增援支队分布情况
情况和可用来增援的具体装备数量;最后,按照由省内、省外各支队距离灾害地点的远近顺序,划分最佳调集圈,分批次的进行调度。
针对抗洪救援工作所需的排涝装备越多,救援效率就越高的特点。根据现场积水情况,判定需要60台远程供水系统。山东省内需调集27台远程供水系统,需跨省调集30台。以寿光市为中心,远程供水系统调集数量标准为10台、20台、30台,装备资源符合调集标准的支队划分为一个保障圈。整合所有符合条件的保障圈,对比调集时间、距离以及经济等因素,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战勤保障范围。
根据装备配备情况可知,以寿光市为中心,在最短时间、距离相对较近的前提下,达到10台远程供水的救援支队中,宿迁、淮安救援支队位置最远,以宿迁、淮安支队所处的位置为该战勤保障圈的半径,此时预计抵达灾害点的时间为5 h。以此类推,以预计抵达时间为6.5 h的盐城、保定、石家庄、廊坊救援支队的位置为第二个划分点(20台);以预计抵达时间为7.5 h常州救援支队位置为第三个划分点(30台),即以寿光市为中心共划分三个调集范围,如图3所示。
图3 以寿光市为中心确定增援保障范围
因此,在开展调集行动时,跨省增援队伍的调集顺序依次按照一、二、三划分区域。用上述方法分配调集资源,不仅使调集范围明确,而且各救援队伍都留有战斗力,使得救援力量调动更加科学、合理,在保证本辖区救援任务的同时更有效的保障增援受灾点,提升装备调集的保障能力。
3.4 装备维护优化
消防救援队伍要切实提高对装备器材维护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消防员在日常培训中不仅注重器材使用的学习,还要掌握基本的维修技能,从而提高消防员在装备操作上的整体水平,在装备出现基本故障时不需完全依赖厂方专业人员。在大型救援演练中,积极吸纳装备器材保障人员参与,加强岗位练兵活动,确保战勤保障任务在平时训练和战时同样高标准。消防救援队伍中专业器材装备管理人员要立足本职岗位,严格训练,加强总结各类事故中装备器材故障的原因和现象,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对策,为圆满完成各类灾害现场的战勤保障任务做好准备。
4 结束语
跨区域战勤保障是消防救援人员在抗洪救援现场开展行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救援行动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结合山东寿光市洪涝灾害跨区域救援案例,研究了跨区域抗洪救援现场物资需求量和最佳调集保障范围的确定方法,提出了装备维护优化措施,为救援现场装备、物资高效率准确调集及补充提供了参考,为提高跨区域抗洪救援消防应急战勤保障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