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惠支的版画艺术研究
2019-03-23郭红雨郭人歌
郭红雨 郭人歌
摘 要:凯绥·柯勒惠支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她的艺术作品对当时社会底层人物进行了细致刻画,作品主题也大多是反映战争、饥饿、痛苦和反抗等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因此她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十分重大的反响,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就对柯勒惠支的版画极为推崇,收藏了她的很多画册,并出版了柯勒惠支版画选集。文章通过分析柯勒惠支艺术生涯的创作阶段,其版画作品的题材选择,以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等,对凯绥·柯勒惠支的版画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柯勒惠支;版画;人文精神;人物刻画
凯绥·柯勒惠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意义,在人物刻画和绘画笔法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其艺术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刻的探究。
一、柯勒惠支艺术生涯的创作阶段
(一)第一阶段
根据柯勒惠支整体绘画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可以将其艺术生涯划分为4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1910年以前。这一时期德国最下层的群众受到来自各方的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而柯勒惠支因为其丈夫的原因,有机会了解到当时下层群众生活的艰辛,这一社会现象深深触动了柯勒惠支的心,她决心通过其艺术作品去揭露社会的黑暗。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定的社会反叛性质,作品中也体现了具有反抗意义的战斗精神[1]。例如版画《织工的反抗》就通过深刻的线条刻画展现了纺织工人们遭受的严重迫害,同时也刻画了工人们在倍受压迫之后奋起反抗的坚定目光。此外还有《农民战争》《起义》等作品,都是柯勒惠支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
(二)第二阶段
1910年之后,柯勒惠支的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开始了。这一时期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柯勒惠支常常感到心情有些抑郁苦闷。在这种心情下,艺术家依然没有因现实而退却,而是将这些情绪转化到了作品之中。在这一时期,柯勒惠支的艺术作品数量众多,主题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涉及反叛战争的《战争》(组画),也有反映当时严重的饥饿问题的《面包》,还有一些以妇女和儿童为主要人物形象的画作等等。由于当时正处于一战前夕,德国为了备战对国民进行了严密的思想控制,国内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失去了艺术表达的权力,却又无法进行直接的反抗,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中往往体现了对现实的敏感与不安,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夸张。柯勒惠支作为当时的著名画家,在创作上多少受到了一些表现主义的影响。不过与表现主义中单纯的表现阴郁不安的情绪不同,柯勒惠支的作品中在表现社会残酷的同时,还暗藏了对未来光明和希望的期盼。因此柯勒惠支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除了反映社会现实,还对群众有着鼓舞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第三阶段
自1927年开始,柯勒惠支进入了艺术生涯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柯勒惠支艺术生涯中的革命阶段。1927年开始,德国的工人运动持续高涨,因此柯勒惠支也渐渐摆脱了苦闷的情绪,燃起了新一轮的创作激情。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她所创作的一系列新的版画作品有了新的思想内涵。包括《游行示威》《母与子》《闲话家常》等颇具特色的石版画[2]。这些绘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改往日精神郁郁愁云笼罩,衣衫破败不堪的模样,而是变成了精神振奋目光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力量。然而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盛行法西斯主义,而柯勒惠支的创作作品对法西斯主义不利,因此柯勒惠支受到了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和残害。不过虽然这一创作时期的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留下了许多代表作品,并在柯勒惠支的所有艺术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使得柯勒惠支的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开始了。
(四)第四阶段
柯勒惠支艺术生涯的第四阶段从1933年开始,这也是柯勒惠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希望在明天的时期”。这一时期德国国内外的形式空前严峻,国民也受到了法西斯的猛烈镇压,其中文学家与艺术家受到的迫害尤为严重。柯勒惠支也被从普鲁士艺术学院驱赶出来,并且时刻都有被法西斯拘捕的风险。然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吓退柯勒惠支,她毅然决然选择留在德国这片危险之地,通过手中的画笔,去和法西斯及一切压迫进行抗争。不过这一时期作品内涵的体现较为含蓄,以尽量避开法西斯的耳目。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柯勒惠支仍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包括《玛利亚和伊莉莎白》《死亡》等。
二、柯勒惠支版画的题材选择
(一)社会现实问题
柯勒惠支所处的时代是德国和世界都充满苦难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往往会给艺术家带来许多的创作灵感,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选择很多社会问题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将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想要反叛的精神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因此从柯勒惠支的版画作品《耕夫》《俘虏》中我们能够看到对劳动群众苦难生活场景的描绘,从《战场》看到对战争残酷的揭露,也能从《莫将麦种磨成面粉》《德国儿童在饥饿中》的作品中还能看到德国出现严重的饥饿问题时受苦的孩童,也能从《起义》够领略到不满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奋起反抗。正因为如此,柯勒惠支的作品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
(二)自画像
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会将个人的亲身经历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而对于画家来说则会留下一两幅个人的自画像,从而暗藏对自己的评价或透过自画像展现自己一生的追求。与其他艺术家相比,柯勒惠支对自画像这一题材十分偏爱,她留下了许多自画像,因此自画像也就成为了她非常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对其自画像作品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从多个方面了解柯勒惠支丰富的一生。例如在1888 年与1924年柯勒惠支都繪制了名为自画像的作品,但画作中呈现的一个是美艳大方的青春妇人,一个则是历经沧桑的老者形象。1888年创作的这一幅自画像正值画家新婚时期,画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盼和憧憬,因此这幅自画像在人物面部进行了清晰的刻画,给观赏者一种浪漫气息的熏染。然而在1924年这幅自画像作品中,自画像的面部刻画由大量的阴影进行了加重,虽然失去了少女的浪漫,却让人感受到了人物目光和精神的深刻,1924年这幅自画像也成为了柯勒惠支最为著名的自画像之一[3]。可以看出自画像题材在柯勒惠支版画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母亲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柯勒惠支的作品题材也离不开对女性的刻画,因此母亲的形象也成为了其作品刻画的重要题材。在柯勒惠支以母亲为主要题材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往往是既脆弱又坚强的。其脆弱的一面表现为她们并无力和苦难生活与贫穷进行抗争;坚强的一面则体现在当她们的孩子和家人遇到危险时,她们会拼尽全力进行保护。而这种脆弱与坚强的对比,让人在体会到深沉的母爱与现实的无奈中十分动容。例如在《母亲与她死去的孩子》这幅作品中,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形构图的方式,刻画了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正极度哀恸地将儿子抱在怀中的场景。整幅作品渲染了非常哀伤凄婉的氛围,让观赏者仿佛对母亲悲惨的遭遇感同身受,让我们能够深切体会画中母亲的绝望与无助。此外还有《母亲》《牺牲》等艺术作品,或探讨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或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三、柯勒惠支版画的精神内涵
(一)现实主义
柯勒惠支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的版画作品,其作品也通过不同题材展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其中现实主义是其作品的灵魂,也是被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绘画作品的创作更加注重意境,或是注重笔法的雕琢来提升绘画作品的品质,然而这类作品虽然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但却不能在大众范围内进行普遍的传播。而柯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作品题材多选择于现实中的人物与场景。这样一来这些绘画作品很容易引起广大劳动群众的共鸣,也更能够给他们带来信心和鼓舞。尤其是在社会极其黑暗的20世纪初,除了少数国家,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战争和贫穷的阴影所笼罩着。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对现实的黑暗进行猛烈的抨击,号召群众进行反抗的这种现实意义是非常难得的。也正因如此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先生才对柯勒惠支的画作十分推崇,并将其视作反映无产阶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引入了中国。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当时和后世的绘画艺术创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文学和艺术创作开始从宗教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转为更加关注人的重要性和美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柯勒惠支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对劳苦工人形象的刻画,对母亲形象的多样化描绘,还是对自画像的雕琢,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肢体、表情、外貌、遭遇等等都有着细致刻画。让人们从艺术作品中能够关注到人(特别是底层群众)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普通人物在容貌、肢体和工作生活中所展现的美感。同时在版画中辅以光线的强弱对比,对一些人物的细节进行突出,从而对人物坚定的信念和动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细腻,给观赏者极高的艺术享受。此外在其作品中对人物的悲惨遭遇充斥着悲悯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情感让这些艺术作品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充满着极高的感染力。
四、结语
柯勒惠支在世界绘画艺术史上是一位具有极高评价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被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却又以极高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历经世代仍熠熠生辉。本文粗略地从三个方面对其版画艺术进行了浅要的探究,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还值得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进行更深刻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永续.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创作风格[J].艺术评鉴,2019(8):46-47.
[2]赵雪.凯绥·珂勒惠支艺术中的个性形成及表现动因[J].艺术工作,2018(4):40-43.
[3]劉诗源.绘时代之英雄:珂勒惠支作品中的精神世界[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3):114-116.
作者简介:
郭红雨,琼台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郭人歌,海口市白沙门小学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