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模考题解法的探究与启示
2019-03-23占北淮
摘 要:在历年高考的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高考题中,常涉及三角形中中线、高线、角平分线问题。本文从模考题多角度的解题,变式以及推广等得到高三复习教学中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高考;解法;思想方法;教学
一、 试题呈现
题目2017年皖北地区联考17题:在△ABC中,内角A,B,C的所对边长分别为a,b,c,已知函数f(x)=sin(2x-π6)满足:对于任意x∈R,f(x)≤f(A)恒成立。
(1) 求角A的大小;
(2) 若a=3,求BC邊上的中线AM长的取值范围。
本题中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正余弦定理、重要不等式等知识,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二、 解法探究
解法1:(1)函数f(x)=sin(2x-π6)取最大值是x=kπ+π3,k∈Z,
而A∈(0,π),所以A=π3。
(2) 在△ABM中,AM2+34-2AM·32·COS∠AMB=c2。
在△ACM中,AM2+34-2AM·32·COS∠AMC=b2。
两式相加得:AM2=b2+c22-34。在△ABC中,b2+c2-2bccosπ3=3,得3 所以 解法2:(2)在△ABM中,AM∈32,32AMsinB=32sin∠BAM。在△ACM中,AMsinC=32sinπ3-∠BAM。由两式得:AM2=sin2B+sin2C+sinBsinC 因为B+C=2π3,可得AM2=54+sin2C-π6 因为C∈(0,2π3)所以AM∈32,32 解法3:(2)因为AM=12(AB+AC) 所以AM2=14(AB+AC)2=14(b2+c2+2bccosA)因为cosA=b2+c2-a22bc得:AM2=b2+c22-34。在△ABC中,b2+c2-2bccosπ3=3,得3 所以AM∈32,32 本题第(2)问可以变式: (1) 求BC边上的高线AM长的取值范围? (2) 求A的角平分线AM长的取值范围? △ABC改为“锐角△ABC中”,若a=3,求BC边上的中线AM长的取值范围?” △ABC改为“钝角△ABC中”,若a=3,求BC边上的中线AM长的取值范围?” 本题第(2)问可以推广: 1. 在△ABC中,内角A的所对边长分别为a,若A为锐角,则BC边上的中线AM长的取值范围是AM∈a2,121+cosA1-cosAa。 2. 在△ABC中,内角A的所对边长分别为a,若A为钝角,则BC边上的中线AM长的取值范围是AM∈121+cosA1-cosAa,a2。 三、 教学启示 学生在高三复习时,已经是做了很多题的状态,老师也是讲解了很多题,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注重新题型的教学,但是学生在考试时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即使是考查的知识点一样,题型变化了学生还是想不到,笔者基于这一现象,提出了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用思想方法指导解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学生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任何数学问题在变化时都离不开其出题的本质。老师在教导时,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出题者的意识,明白这个数学题在考查什么,是哪一类的知识或者是哪种解题思路,数学注重的是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解题思路,注重问题的本质探究,得出一系列问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利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 注重数学思维的引导 学生在解题时,要学会关注问题的本质,整合各类解题思路,进行思路整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题目本身出发,研究问题给出的条件和需要解决论证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学习的数学方法或者是公式进行解题,比如运用正余定理解决方程问题,求中线的取值范围。老师在教学时要多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熟练掌握,看见这一类问题,学生就知道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三) 培养题后的反思能力 学生在高三复习时,会进行大量数学题的练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要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学习。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学生从自身出发的提升,是有意识的提升,从做过的题中找到新的解题思路,运用到新的数学题中,在做题中反思、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提高学生以后的解题效率。 作者简介: 占北淮,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