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分析
2019-03-23饶春花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使用数学思维来看待事物。提问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提问,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日常教学入手,探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提问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实际;设置难度梯度
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提问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是思维的火花,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重改进提问策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 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学魅力
有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仅仅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问题、记住了问题,而没有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看到数学学习的本质,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深入探索,在问题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时候,我让学生上黑板上画一下正方体。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在黑板上画出了效果不同的几个正方体。在学生画完之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应怎么才能够画好正方体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引导学生走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明确,想要画好正方体,我们应对正方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进行了解,根据中心投影的理论来进行绘画,就能够绘制出与人们视觉效果一致的正方体,从而使正方体更加生动、形象。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对于数学产生了探究愿望,并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 贴近学生实际,注重问题反馈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预先准备了很多问题,也预设了学生的反应。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提问,忽略了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使问题缺乏针对性,无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科学制定问题,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使问题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随机抽样》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了问题:“一个单位的职工有500人,其中不到35岁的有125人,35~49岁的有280人,50岁以上的有95人。為了解这个单位职工与身体状况有关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应怎样抽取?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多少?”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后,我对学生的讨论效果进行询问,发现很多学生反应,在讨论的过程中未能获取最终结果,教师就已经停止了讨论,将答案直接告诉给了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讨论失去意义,无法实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改进了提问方法,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况,适当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给学生,使讨论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通过在提问过程中搜集学生的反馈,使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设置难度梯度,实施分层教育
提问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将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遭受自信心上的打击,如果问题难度过低,将无法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影响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因此,教师应合理设置数学问题的难度梯度,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使用分层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时候,我准备了几个问题,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提问。在面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时候,我提问概念性的问题,并让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主要让学生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面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时候,我提出的大多是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了几何概念的基础上,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集合案例进行解答。在分层提问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回答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问题,在适当的难度梯度上发挥自己的数学潜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通过在提问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难度梯度,能够使学生从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进行发展,为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中数学学科作为高中生必修课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积淀了学好数学学科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在高中数学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教师能否通过提问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特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能否提出针对性、典型性、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艺术性,唤起学生注意,创造积极气氛,激发学习动机,优化课堂结构,实现教与学在有效互动下显著进步。
参考文献:
[1]田子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31):44-45.
[2]肖慧鹏.浅谈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8(19):196-197.
作者简介:饶春花,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