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民俗文化翻译

2019-03-22陈艳霞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

摘 要: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是当前文化外译的一大难点。《浮生六记》中写到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清朝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祭祀婚礼、习俗观念、游艺活动等。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对这些民俗文化采取的翻译方法,探讨了各翻译方法的得失及适用情况。民俗文化类型多样,在文学作品中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没有哪种翻译方法能以不变应万变,译者需要根据每一处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民俗文化翻译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作的自传体散文,写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质朴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和情投意合的妻子陈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书中不乏对当时民俗文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苏州地区的节庆习俗和生活礼仪,别具文化特色。

王佐良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王佐良,1989:34)。民俗文化也属于这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译者在翻译民俗文化时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的文化特色,保持作品独立的文化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能给译文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何在两者兼顾的情况下给出合适的译文一直是译者所面对的难题。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译成于1935年,被誉为林语堂“最见功力的(英文)译作”(出版说明沈复,1999),其 “情感真挚,译笔灵动,优美流畅,流传甚广,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玉良,2005:79)。林语堂作为翻译大家,“两脚踏东西文化”(出版说明 沈复,2009),对作品中民俗文化的处理自有其精妙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译作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探究其原因、得失以及对当前文化外译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提供些许思路。

1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方法

1.1 替换

对于部分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的民俗文化现象,林语堂选择变通处理,用英语中相似的文化现象进行替换,方便西方读者阅读。但这种做法只能取得表面上的等同效果,实际上会导致原作品中文化信息的丧失,如将“鬼节”译为“All Souls Day”(沈复,2009:28-29)。鬼节又称中元节,是道教节日,时间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万灵节一般在阳历十一月二日,是天主教节日,用来纪念已去世的信徒。用万灵节代替鬼节,不仅导致时间上的错乱,还会让西方读者误以为中国人也信奉天主教。

1.2 直译或直译加注

对作品中出现的部分游艺活动和生活习俗,林语堂采取了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直译的好处在于简洁明了,但有时不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文中隐含的文化寓意,而加上合适的注释则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沈复三十岁生日时,友人秀峰“备面为寿”,直译为“Hsiufeng prepared a dinner of noodles in my honor”(同上:252-253),无脚注。生辰日吃寿面是我国传统习俗,寓意健康长寿。西方读者不了解这一背景信息,只将面条当作寻常食物,不会明白此处友人做面条的心意,甚至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庆祝生辰吃的不是蛋糕。对于“佛手”,林语堂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式,译为“buddhas fingers [a variety of citron]”(同上:104-105),简单解释了佛手是何物。

1.3 音译或音译加注

对许多汉语中独有的民俗文化词,林语堂采用了音译或音译加注法,用威妥玛式拼音进行标注,让读者对中国的饮食服饰、乐器、历史、生活习惯等有直观的了解,如“馄饨”“wonton”,“马褂”“Makua”,“琴”“chin”,速香 “shuhsiang [a kind of fragrant wood from Cambodia]”(同上:116-117,58-59,286-287,104-105)。再比如在翻译家中人对陈芸的称呼由“三娘”变为“三太太”时,音译为“san niang”“san taitai”,再辅以脚注解释“三娘”和“三太太”两个称谓之间的细微差别:“ ‘San means ‘number three. The meaning of ‘niang and ‘taitai varies with local usage, but generally ‘niang refers to a young married woman in a big household, while ‘taitai suggests the mistress of an independent home.”(同上:128-129)

1.4 釋义或释义加注

采用释义或释义加注法对民俗文化进行解释性翻译能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扫除英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民俗。如将“合卺”译为“the drinking of the customary twin cups between bride and groom”(同上:10-11)。对于原文中出现的酒令游戏,由于对情节不甚重要,没有详细解释的必要,译者多采取了释义法,如将“拇战”译为“the figure-guessing game”,“射覆”译为“literary games in which the loser had to drink”(同上:10-11,18-19);只有一处采取了释义加注法,将“折桂催花”译为“a game with a twig of cassia”脚注:“This is a game similar to ‘Going to Jerusalem. A twig of cassia blossoms was passed around from hand to hand as long as the beat of the drum continued. The one found with the twig in his hand when the drum stopped beating was required to drink.”(同上:286-287)这一处脚注绝非多余,而是借“折桂催花”和“Going to Jerusalem”的相似之处让读者感到亲切,增强跨文化交流效果。

1.5 意译

意译法在译作中也较为常见,将民俗文化简化处理,只译出大意,保持故事情节连贯,如将“催妆时偶缺珠花”译为“It happened that on the wedding day, she wanted some pearls”(同上:44-45)。催妆是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婚礼日,需待男方多次催促,新娘才会梳妆上轿。译文中没有解释这一习俗,只说结婚时缺少珠花。意译法能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让读者轻松理解书中情节。

1.6 删除

对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如女子缠足,林语堂采取了删除的方式。《浮生六记》中屡次提到女子缠足后形成的“小脚”:

原文:王怒余以目,掷花于池,以莲钩拨入池中。

译文:Wang looked at me in anger, threw the flowers to the ground and kicked them into the pond.(同上:40-41)

原文:芸见势恶,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

译文:and seeing that the situation was desperate, Yun took off her cap and showed her feet, saying: “Look here, I am a woman, too!” (同上:60-61)

“莲钩”是旧时夸赞女子小足的一种说法。第二处是妻子陈芸男扮女装逛灯会时碰到一女子肩膀,被认为是登徒子,为解开误会,陈芸脱帽翘足,露出自己的头发和小脚,表明女子身份。这两处对小脚的描写,林语堂均未译出。究其原因有二。首先,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受到西方的偏见和排斥,林语堂希望通过这部译作向西方人介绍“青山白云、心手俱闲、生活现实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孙会军,2004:68),因此对作品中的文化糟粕进行了回避。其次,三寸金莲在西方人看来怪异而畸形,缠足无疑会破坏陈芸在译文读者心中的理想形象。曾有人提出此种译法不妥,会让读者无法理解故事情节,不懂为什么陈芸需要露出脚来证实自己的女子身份(徐寒,2012:73)。笔者认为,删除信息确实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但为避免招致更多偏见,保持人物形象,只能有所取舍,这种做法可以理解。

2 关于民俗文化翻译方法的思考

蔡毅在总结外译汉中的民俗翻译时说过:“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习俗……凡此种种都给翻译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如果照样翻译过来,读者或是不知所云,或是误解原意,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印象;如果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而把异族习俗民族化,则又势必有悖原文。”(蔡毅,1984:8)在将中国民俗外译时,这一说法同样成立。中西之间民俗文化差异巨大,没有哪种翻译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完美翻译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每一处民俗文化。

上文中分析到的几种翻译方法都各有千秋。用西方民俗文化现象替换中国的民俗文化现象能以读者熟悉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意,但会造成“文化身份模糊、错位”(蒋红红,2007:53),如果想要借助西方的民俗文化来解释中国的民俗文化,合适的做法是参照林语堂对“折桂催花”的处理,在脚注中做出说明。删除原文中的糟粕文化信息,以免招致西方世界的偏见,维护人物形象,是无奈之举,且林语堂翻译此作品时缠足已经被废除了,因此可以理解,但并不提倡。如果有译者想要借鉴此种做法,需要三思而后行。意译法隐藏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只考虑了译文的通畅达意。林译本中为保持译文的语言简洁,方便读者阅读,在翻译一些对情节不甚重要的婚礼习俗时都采用了意译法笔者认为,如果民俗文化的内涵意义在原文中本就无关紧要,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情节需要或者表达上的习惯,且解释起来非常琐碎复杂时,可用意译法,如将时辰历法“子正”“丑末”“壬子”译为“midnight”“on the morning...three oclock”“1792”(同上:12-13,12-13,132-133),就非常妥帖。直译和音译能保留民俗文化的文化个性,展现地道的中国风情,在翻译饮食服饰或者已经被西方接受的词汇(如功夫-“kung fu”)时可大胆采用。

释义法和加注法能有效补偿文化缺省,充分阐述民俗文化的内涵,填补西方读者在文化知识上的空白,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是翻译民俗文化时较为提倡的一种方法。二者一为隐性深度翻译,一为显性深度翻译。深度翻译由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是一种文学的、学术的、以随附译文页边和行间的评注或附注将译文置于丰富的源语言和源文化语境之中的方法(黄小芃,2014:75)。曹明伦将阿皮亚的深度翻译归为显性深度翻译,并提出了隐性深度翻译的概念,指译者“在正确判断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在译文正文中增加原文有其意而无其词的说明性字词,从而使译文更接近原文,或者说使译文对译文读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更接近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曹明倫,2014:112)。显性深度翻译的常用加注方法除了上文中分析到的脚注和文内注释外,还包括林译本中未使用到的尾注。相比以括号形式添加在词尾的文内注释,尾注和脚注的长处在于不受行文的字数限制,能对民俗文化进行详尽解释。而尾注的不便之处在于远离相关文本,读者需要来回翻页找到所需信息,降低阅读效率。三者共同的弱点在于会造成阅读停顿,因此不可频繁使用。作为隐性深度翻译,释义法不会造成阅读停顿干扰读者阅读,但对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且也受到字数限制,只能点到为止地说明民俗文化的意义,无法进行详细介绍。

3 结语

“将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词语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蒋红红,2004:99)。但即便如此,译者也要知难而上,根据民俗文化的自身性质、在文中出现的作用和上下文内容,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显性深度翻译和隐性深度翻译虽然是补偿文化缺省的有效方式,但也不是翻译文学作品中每一处民俗文化的首要选择,对于一些在西方有较高知名度的事物或形象,不妨直译或音译。如果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对整个文本无关紧要,意译也是合适的方式。但无论选择何种翻译方法,译者都要对两种语言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正确判断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为读者提供准确明了的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蔡毅.翻译与民俗[J].中国翻译,1984(07):8-10.

[2]曹明伦.当令易晓,勿失厥义——谈隐性深度翻译的实用性[J].中国翻译,2014,35(03):112-114.

[3]黄小芃.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14(02):72-76.

[4]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96-99.

[5]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03):52-57.

[6]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009.

[7]孙会军.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67-71.

[8]李玉良.林译《浮生六记》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5(06):79-83.

[9]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0]徐寒.三寸金莲哪去了?——从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看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2-74.

作者简介

陈艳霞(1995-),女,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林语堂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英译补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