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乔治·拜伦的《野羚羊》诗歌分析

2019-03-22孙倩倩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意象

孙倩倩

摘 要:诗歌《野羚羊》由乔治·拜伦创作,表达了远离家乡的犹太人的孤独和流浪生活。在这首诗中,这位诗人描述了流浪人的思乡之情。本文将讨论这首诗中的押韵特点、修辞方法、意象和情感思路。这首诗的押韵方式是ABABCC,在所有四节中,都是此种押尾韵的方式。本诗中,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对比和比较、重复、头韵、夸张等。这首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包括山丘、小溪、脚步、眼睛、雪松和棕榈等等。其中,借助于这些修辞和意象,很好的表达了坐着的情感思路以及流离失所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押韵方式;修辞方法;意象

1 押韵方式

这首诗有四节,每节有六行,押韵方式是ABABCC。每行有五个音步(拜伦诗选-英诗经典名家名译,2016:79)。通过此种押尾韵的方法,诗人表达了一种持续的感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刻而永恒的热情。

2 修辞方法

这首诗中有许多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对比与比较、重复、押头韵、夸张等。

首先,在诗中使用拟人化之处很多。 在第一节中,诗人写到,野羚羊“瞥了一眼,自由、不羁”。 在诗人看来,似乎野羚羊就像一个快乐的男孩,在故乡的土地上自由自在地奔跑着。通过羚羊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非常羡慕那种生活在家乡的幸福生活。

此外,这首诗还有对比和比较。 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雪松和棕榈生活的羡慕,他们的生活可以在这片土地上保持不变。然而,无家可归者的生活如此苦涩,因为他们永远失去了土地。通过将树木与人对比,我们可以理解诗人漂泊无依、无限惆怅的情绪。

除此之外,诗人多处使用重复。例如,在第三节中,最后两行诗有重复,即“它不能离开生它养它的地方,它不会生活在其他土地上”。在最后一节中,也有重复。例如,最后一行是“我们祖先的骨灰在那里,我们自己可能永远回不去。 我们的圣殿没有留下哪怕一块石头”。通过重复,我们可以体会到流浪人的连绵不绝的、永久的思乡之情。

同时,整首诗都有头韵。在最后一节的第一行,诗人写作的这一句中,每个单词开头的音都有[w]声。头韵为这首诗增添了韵律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远离家乡的游子压抑的基调和情感。

最后,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例如,在第四节的最后几行中,诗人写道“我们的圣殿没有留下一块石头”,这表明家乡的一切都已经完全毁了,甚至没有一点痕迹。这种现象被夸大了,但诗人通过夸张想要创造一种绝望的感觉。

3 意象

这首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包括山丘、小溪、台阶、眼睛、雪松和棕榈。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诗人同时也传达了复杂的情感。

首先,第一段中的山丘意象是指犹太人的祖国。即使是野羚羊也有自己的小山站立和停留,远离家乡的人们甚至没有可以回去的故乡,因为他们的家园已被敌人入侵和摧毁。

其次,小溪的意象表明了家乡的美丽。野羚羊从安静清澈的小溪中获取生活用水,这暗示了祖国非常肥沃和美丽,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所有生物都可以从他们家乡的护佑中受益。

接下来,通風轻盈的脚步和闪亮的眼睛的意象,表达了居住在祖国的人们是多么幸福。野羚羊如此的快乐和放松,有足够的土地可供玩耍,有干净的溪流可以喝水,所以它非常满意。从这两个意象可以看出,诗人觉得无家可归者的经历甚至比动物更糟糕。

另外,在第二节的第五行中有雪松的意象。故乡已经被毁,但雪松却是一成不变,流浪的人无法返回家乡,但雪松仍然可以屹立在家乡的故土,他们的根深蒂固,永远不会离开祖国。无家可归的人如果能选择自己的命运,宁愿成为雪松。

最后,在第三节的第一行中有棕榈的意象。在诗人的眼中,棕榈能够保持孤独的优雅,并且不会离开它的出生地 如果人们可以留在家乡,他们会非常幸福和满意。无家可归的人非常羡慕棕榈树,因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留在故乡。

4 结论

在《野羚羊》一诗中,共有四个小节,每一节的押韵方式都是ABABCC。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对比和比较、重复、头韵、夸张等。这首诗中还有诸多意象,包括山丘、小溪、脚步、眼睛、雪松和棕榈。通过这些修辞方法和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破碎家园的思念和悲伤之情。

参考文献

[1][英]拜伦著,杨德豫译.拜伦诗选-英诗经典名家名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2][英]拜伦、雪莱、济慈著,穆旦译.拜伦、雪莱、济慈诗精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新自然主义的意象之美(视频)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玉人”意象蠡测
例说古诗中“鸟”的意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