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

2019-03-22武芬

卷宗 2019年8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武芬

摘 要:掌握大学生的接受习惯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之一。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在认知、认同、践行方面均存在特色。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社会教育体系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缺失。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问题入手,从问题产生的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进行多方位考虑,构建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接受习惯;核心价值观

1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工具之一,是思政工作必须运用的内容,其接受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规律相一致。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情况需要从认知、认同、践行三方面分析。

1.1 认知

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比较明确但不够深入,对24个字大学生普遍了解和熟悉,但是对每个理念的范畴并不能全方位把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够全面还表现在大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认知程度不均衡,对于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国家层面,由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更贴近于日常生活,大学生更容易认知。

1.2 认同

认同是在认知基础上的第二个心理过程。情感认同可以是肯定的认同的,有激励作用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拒绝的,有消极作用的。对于青年时期的学生,情感认同更是以较大的比重成为影响其教育接受效果的一个因素。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要表现在认同程度不高,非全方位认同。例如对于诚信,普遍认可诚信的重要性,但是在践行过程中往往存在障碍,这种主观认可但是践行存在问题就是认同程度不高的表象。

1.3 践行

践行,即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一件事。是在认知认同的内化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外化。践行不属于心理过程,是心理过程最直接最客观的表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层面,例如敬业层面,体现在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有些同学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2 当代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形成最主要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因素不是单因素,而是多因素。具体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1 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社会教育体系的缺失

当前社会是一个充斥了多元价值文化的社会,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辨别能力较差的特点。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们很容易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并影响具体落实。这些现象不仅导致非在校青少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也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

2.2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育主体上当前大学生更喜欢的魅力型教育主体,这种魅力并不指容貌漂亮,而是教育主体的内在魅力。教育手段方法上,大学生更喜欢现代化的手段方法,例如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育学等而不是传统的课堂灌输。

2.3 家庭教育的缺位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影响最早的,也是最为深远的。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放纵,会使子女产生自私自利的娇惯心理,极端的个人主义,从而缺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父母教育觀念的偏失、教育方式的失范,是大学生接受困难的主要因素,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不明显的一个外在原因。

2.4 学校重视度的缺失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得到应得到重视,表现在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教育创新支持力度不够、教育设备落后,各部门不协调等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政治定位不明确,受到的工资报酬不高,导致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视,认为不是专业课,对今后的就业没多大影响,失去学习的动力。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高校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普遍不浓厚。

3 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问题入手,从问题产生的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进行多方位考虑,构建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体系。

3.1 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自身建设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全盘皆受,满腹经纶,但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开展思路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理解问题的思路,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还要激励学生去思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非主流观念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思维。第二,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只是教书育人,不从事科研活动,固守成规,他的教学就不会有长进。教师要善于细致观察学生的动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作出快速的反应,善于假设,寻根问底,确立开放型题目,运用开放性思维,进行开放性批判。

3.2 学校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力度

学校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肯定教师的大胆尝试,在政策上适当放宽手脚,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树立自信心,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事业。

1)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教育创新和实践。实践教育就是运用社会实践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更主动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营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高校在完善职称评价体系、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各部门之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定期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交流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功能、引导价值观念功能、激励先进的功能、调整师生关系的功能、慰藉学校成员功能。

3.3 建设良好社会风气,维护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果

第一,社会要尊重、支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制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依法加强对互联网的引导,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正面舆论。

第二,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大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入爱国主义基地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在优良的环境熏陶和为他人服务中实现自我教育。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投资建设一系列文化教育设施,包括博物馆、展览馆、规划馆等。

第三,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气。高校应经常与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军队、敬老院等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本着就近原则建立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更直观,更务实,以此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余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3,05:86-93+176.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