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培育调研分析

2019-03-22陈柱桦陈蒙蒙

卷宗 2019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培育

陈柱桦 陈蒙蒙

摘 要:以农民为核心的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是指促进农村发展的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乡村干部、当地村民、进城村民、农村学生等群体。通过对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四个贫困村的深入访谈,描述了当地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存在农村主体劳动力数量不足、农村内生型发展力量质量不高、农村内生型发展力量意识变迁滞后等问题,“乡村振兴”面临着建设主体弱化的困境。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培育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有效路径,促使乡村振兴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内生型发展动力;培育

中共十九大报告针对新时代乡村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明确“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而“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应是以农民为核心的农村内部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加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培育坚实的建设主体。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徙,农村人口急剧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乡村人口为70399万人,2017年乡村人口为57661万人①。在这十年间,平均每年有1273.8万乡村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缺失现象愈加严重。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削弱了农村建设力量,引起农村建设主体的弱化与异化,进而导致农村自身无力承担“乡村振兴”重任。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问题,明晰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探究其培育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课题基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的调查数据,深入研究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问题,明晰“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的培育路径,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乡村振兴”与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内在逻辑

乡村振兴,谁来振兴?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把握的最核心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即建设与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②长期以来,中央在三农工作中一直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④在2018年9月中央颁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再次明确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农民是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建设主体。而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简单来说就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内部动力。这股内部动力就是农村自身拥有的优质劳动力资源。因此,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就是指促进农村发展的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乡村干部、当地村民、进城村民、农村学生等群体。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只有以农民为核心发展力量的农村内生型发展力量才能真正承担起“乡村振兴”重任,从而使“乡村振兴”真正实现长效发展。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被严重削弱,已无力承受“乡村振兴”的重任,甚至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为避免出现这一后果,应重视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培育,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培育与发展。

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数据皆来源于课题组2018年7月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下辖的四個贫困村进行的调研。之所以选择梅州为走访个案,主要基于梅州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态,即整体较为落后且地区内贫富差距分化严重。梅州市是广东省拥有最多贫困村的地区,有着最典型的贫困村,选取其作为调研对象,对“乡村振兴”的实现,尤其是对“乡村振兴”在贫困村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在梅州市大埔县四个村庄所收集的19份深度访谈资料。正式访谈对象包括在任的村干部与普通村民,其中普通村民包括60岁以上的老人、青壮年、大学生与中学生。由于在一个村子中没有找到在村大学生,因此共采访村干部4人,约占被访谈对象总人数的21%,60岁以上老人4人,约占被访谈对象总人数的21%,青壮年4人,约占被访谈对象总人数的21%,中学生4人,约占被访谈对象总人数的21%,大学生3人,约占被访谈对象总人数的16%。

3 “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内生型发展力量的现状分析

3.1 农村主体劳动力数量不足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部门转移,致使“农民荒”的出现,农业生产劳动力日益匮乏,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样地,调研村庄普遍存在人口数量锐减的现象。中兰村共737户人家,户籍人口2765人,其中常住人口约为500人,占总人口的18%;外出人口约为2265人,占总人口的82%。小麻村人口1600人,其中常住人口约800人,占总人口的50%;劳动力约为700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400人,占小麻村劳动力人数的57%。旧寨村外出劳动力约占村总劳动力的。这都表明了目前乡村面

临着劳动力严重缺失的困境。

经调研发现,调研村普遍存在留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所占比例较低的问题。据统计,小麻村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有300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或常年在本地务工经商的有250人,约占小麻村青壮年劳动力人数的83.3%;旧寨村约90%的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

同时,调研村的农业就业人员逐渐减少,农业兼业化现象普遍。根据统计数据,小麻村劳动力约为700人,其中非农业就業的约为550人,约占小麻村劳动力人数的79%;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约为150人,约占小麻村劳动力人数的21%。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小麻村的专职农民约占小麻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2%。专职农民数量的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2 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质量不高

3.2.1 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

向城市流动的农村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留守农村则以老人与儿童为主,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消极的转变,劳动力年龄结构出现失衡。调研组发现,被调研的村庄以老人与小孩为主,缺失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了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的现象。在询问在村里生活的主要群体时,89%的调研对象表示,村里主要以老人与小孩为主,青壮年主要外出务工。

“出去打工的占村里劳动力的三分之二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一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没有什么留在村里的劳动力。”(访谈资料:旧寨村 村干部)

经调研发现,作为农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干部群体也同样出现了年龄结构失衡的现象。乡村干部在农民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乡村干部的队伍建设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实现效果。理想的干部队伍的梯队建设应当包含老中青三个梯队,以此保证团队运转的高效有序。然而,经调研发现,乡村干部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多数村干部的年龄在50岁到60岁之间,其中,年龄在30-45岁的共4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16%;年龄在45-50岁的有4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16%;年龄在50-60岁共17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68%。

3.2.2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经调研发现,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与留村劳动力相比,其素质更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具有与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各类人才,人才储备明显不足。35%的调研对象表示需要上级政府派专业人员下乡来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说明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乡村干部是农村内生型发展力量的重要力量,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水平。其中,乡村干部的学历水平是衡量乡村干部素质的重要标准,经调研发现,调研村庄的村干部共25人,其中初中学历者6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者17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68%;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2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8%。实地调查显示,调查村庄的村干部的学历水平偏低,大多数为初、高中学历,只有个别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3.3 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主体意识不强

3.3.1 农村劳动力意识变迁滞后

经调研发现,农民在思想意识形态上依然延续着较强的传统性,仍未能实现文化意识的合理变迁。一方面村民思想落后僵化,思维固化,导致难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政策,进而阻碍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问及对乡村振兴战略是否了解时,有31.6%村民表示基本了解,有31.6%村民表示了解不多,有31.6%村民表示不了解,还有5.2%的村民没有回答。

“村里都是老人家,老思想比较顽固,思想没有创新,不能跟上现在的发展。宣传方面做的还行,但村民思想跟不上,村民都是老人家比较多,村民没有了解,不关注相关方面。”(访谈记录:小麻村 大学生)

另一方面,村民存在严重的利己主义倾向,如在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只顾个人利益,对征地赔偿款狮子大开口等。课题组在访谈过程中还了解到一种情况,即在村委会开会时,需要对村民进行一定的奖励才能调动起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这都表明了当前农民的思想观念未能适应农村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部分村民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不强,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脱贫致富还严重影响了其他村民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农民文化意识变迁滞后还表现在乡村干部群体中。经调研发现,乡村干部群体存在发展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多数村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发展积极性不高,思想消极被动。在访谈过程中,50%的村干部明确表示外来公司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村里的各项建设都是依靠外来公司开展。同时课题组在与扶贫干部交流时得知,村里的许多建设都是由扶贫干部组织开展的,村委会只是起到协助作用,而且在开展这些建设时,还需要扶贫干部与村干部进行长期协商,推动村干部开展工作。这都表明了多数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发展积极性不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干部应当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应当对村庄的建设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本次调研,在四个行政村中各自抽取了一名村干部进行深入访谈。针对村庄的未来规划,其中只有1位比较明确的提到了对村子未来发展的规划,有2位表示对村子未来发展没有任何规划,有1位村干部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这表明了乡村干部发展积极性不高,只能集中于当前政府需要他们开展的各项建设,未能发挥自身能动性,对村庄未来发展没有规划。

3.3.2 村民回村、留村发展的意愿普遍不强

吸引村民尤其是在外发展富裕的村民和本村的学生回村、留村发展建设是解决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建设主体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经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外发展较好的村民回村发展、投资的意愿普遍不强。一方面,在外发展较好的村民回村、留村发展投资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回村投资的老板投资失败的比例较大。

除此之外,学生对将来毕业回村发展的意愿不强,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将来到城市发展。经调查发现,有28.5%学生表示将来可能会回村发展,有28.5%的学生已经回村发展,但仍有43%学生表示将来不会回村发展。学生家庭鼓励和支持学生外出发展。在实际访谈过程中,有多位村民表示刚毕业的学生除非考上家里的公务员或教师等有编制的工作,否则都不会回村发展。

总而言之,现阶段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不足,已无力承受“乡村振兴”之重。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培育与强化。因此,必须把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培育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4 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培育的基本路径

4.1 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

乡村干部是乡村主要治理力量,是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素质的提升是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重要培育路径。目前乡村干部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导力量,乡村干部必须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4.1.1 实现治理理念合理变迁

要实现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就必须要实现治理理念的合理变迁。乡村干部主要由当地村民担任,深受“官本位”思想等传统治理理念的影响。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构建起新的科学的治理理念,实现治理理念的合理变迁,将“要我振兴”的观念转为“我要振兴”的观念,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和推进农村建设的进程。

4.1.2 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

乡村干部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工作思路和指导方法,重决策少管事、重调控少计划、重监督少干扰,要把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树立长远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理念,把有限的职能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之中,从政策层面上、从市场规律上去指导检查工作,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4.1.3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治理能力

加强乡村干部的能力建设,首先必须要求乡村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乡村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其次应建立乡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向乡村干部普及法律知识以及科学的工作方法,改善他们的治理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公众事件等能力。

4.2 推进乡村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乡村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要求必须推进乡村干部队伍年轻化,激活乡村干部生机与活力。为此,应借助政府力量,继续实施好“大学生村官计划”,建构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乡村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

4.2.1 完善待遇保障机制

政府应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相应的学习教育生活的配套设施;加强大学生村官工资制度的建设,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标准;探索绩效与工资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工资水平。

4.2.2 完善权益保护机制

大学生村官不愿留在农村的最大原因就是自身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无法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因此,政府应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护机制,更新和完善保障大学生村官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与义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建设。

4.2.3 完善有序流动机制

政府应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机制,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考核合格、能够胜任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村工作,及时推选优秀村官进入村干部行列;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公推公选、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竞争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4.3 吸引进城村民返乡创业

进城村民是优质劳动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进城村民返乡创业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质的劳动力量和必要的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村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3.1 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政府应给予相应的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吸引进城村民返乡创业。政府应大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村,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为进城村民返乡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初创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4.3.2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快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进城村民返乡创业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健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投入到农村建设,为进城村民返乡创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开展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等专业化服务,

4.3.3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通过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构建创业交流平台,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农村刮起一阵创业之风,构建创业型农村,更好地吸引进城村民返乡创业。

4.4 推动优秀农村青年原地就业

优秀农村青年是农村内生型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推动优秀农村青年原地就业,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主要建设力量。

4.4.1 提升農村就业质量

政府应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优秀农村青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政府还应健全农村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教育培训、金融支持、社会保险等就业扶持相关政策。

4.4.2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为推动优秀农村青年原地就业,应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对农村青年的职业培训,根据农村青年的不同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帮助农村青年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从而提高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帮助农村青年获取较高的工资待遇。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