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语境中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性分析

2019-03-22郑浩杰

卷宗 2019年9期
关键词:观众主体性博物馆

郑浩杰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博物馆观众的位置出现了变化,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公共文化语境当中,加强我国博物馆观众主体性的研究至关重要,其对博物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公共文化语境中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性,期望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语境;博物馆;观众;主体性

1 博物馆观众从参观个体转变为承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关系

1.1 拉康:主体不再是个人实体,是一种与他者的关系

主体概念由之前的封闭不断向开放所转变,对于生理机能并不完全的婴儿而言,他们可以根据镜子中的影像感到自我满足,进而获得统一性。但是,婴儿和镜中任务呈现了联想关系,这便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基于此,主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实体框架,其是在关联过程中形成的,而他者也在此形成当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在通过自我和镜像处在统一状态的情况下,婴儿期望可以建立自身和他者之间的关联性,这样主体经过他者的认同不断建构自身。主体应该经过和生存环境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把他者当做是参照获得自我肯定。拉康欲望重视外部环境对内在认知所产生的影响,其主体不只是狭义范围中的个人实体,而是经过和他者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

1.2 博物馆观众参与自我身份塑造,与代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他者环境紧密联系、交织互动

在公共文化服务大环境下,我国博物馆的观众已经由之前的客体变成了主体,由接受博物馆藏品信息的人员变成了知识建构人员。他们身份的转变打破了原始形态,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产物。根据弗洛伊德精神理论,在文化语境当中形成主体身份,应该抛去传统形态当中的“本我”,并且不断向着“超我”发展。自我、本我以及超我组成了重要的弗洛伊德理论,然而,拉康使用主体和他者之间存有的欲望关联性,替代了弗洛伊德存有的意识冲动,两者之间存有的差异性主要是“他者”的全面介入,也就是说,观众由封闭且孤立的认知方式当中走出来,进入到外面的环境当中找寻可以实现认同的他者。所以将博物馆当做典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镜面,其为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性体现了更多的可能。观众在走入到博物馆当中的时候,要怀揣着抛弃传统知识获得知识建构的愿望。一方面在我国博物馆的镜像当中实现自我和“小他者”的统一性;另一方面经过感官方面的体验不断建构自我,变成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的中亚成员,这样观众的认知在逐步明确的过程当中找到认同感。这个时候的观众不是分散性的个体,他们如同整体,变成了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重视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性,其对保证社会稳定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2 观众的自我认同受到博物馆意识形态的影响

2.1 阿尔都塞:实践主体意识形态理论

法国路易·阿尔都塞把理论向实践进行转变,其表明意识形态主要是动态性行为,其并不是静止的形态,并且在拉康镜像概念基础上,使用“主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取代了“婴儿和镜像之间的关联性”,为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定义。在拉康镜像当中,主体并不完善,其主要是经过联想获得自己和镜像之间的有效统一,这样的情况具备不稳定特点,但是企业为主体创造了更多的可塑空间。主体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变成了意识形态的主体,并且获得明确的身份。基于此,出现了“双重镜像结构”。阿尔都塞认为主体是直接行为的重点,其处于独特的社会关系当红,被外界的意识所影响,所以主体应该维持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被意识形态主体所认同以及承认。主体能够在景象当中发现现实和未来的形象,并且随着自我明确不断强化,实现自己和社会整体之间的联想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和观众之间存有的关联性被解读,在公共文化服务环境越来越健全的当代社会,博物馆应该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其也承担着新使命,对观众进行规范,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观众的自我满足,充分發挥出观众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所以意识形态主要是社会力量,要全面渗透在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其对促进社会进步产生着推动作用。

2.2 观众与博物馆:双重主体通过意识形态的镜像结构互为反射发挥功效

博物馆和观众之间呈现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抽象概括,其是观众社会化的展现,与此同时,博物馆应全面发挥出自身的调节作用,其一方面应该让观众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位置;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应该渗透到观众的主体塑造过程当中,让其把大主体的有关镜像当做是重要的参照,在建设公共文化意识形态的过程当中实现整体性。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大环境下,博物馆可以为公众搭建一个求知的平台,进而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参观活动当中,这便是博物馆的观众,由个体参观向集合体进行转变,变成了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博物馆是意识形态得以形成的重要部门其在意识形态镜像当中十分重要。

3 观众的主体实践过程需要博物馆意识形态的指导

3.1 观众的自我认同:是一种确认,也可以是一种误认

依照阿尔都塞的有关理论,其在意识形态当中产生十分重要的功用,其表现主要是实际体验。博物馆在我国价值体系当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在观众不断塑造自身的进程当中肩负着调节以及指引的作用,所以观众认知的自我明确与行为手段要求博物馆的宏观调控。博物馆是一种媒介,其是观众和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桥梁,对价值的展现产生着重要作用,可以辅助观众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且让观众构建完善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意识形态当中的博物馆能够为观众展现社会的实际运转,但是观众在构建主体的时候具备自发性以及开放性特征,容易出现观众的自我误认,这样的误认将主体和外界之间的实际关联性掩盖起来,让主体和实际之间出现矛盾,所以无法调动出主体的重要位置。

3.2 观众主体地位的维护要求本土博物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在公共服务时代来临之后,我国博物馆面临着新型机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迈入国门把我国特色的藏品向世界展示,并且其影响力非常宽泛,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我国博物馆也引入了先进的外国技术,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加强了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但是全球化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冲击十分巨大,当前的我国博物馆依然面对着全球化的条件。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尤其是在体验自然科学的时候,一定会被西方理念所影响,所以怎样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让观众在主体构建当中了解我国与西方之间存有的不同至关重要,其也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我国博物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与面对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使用西方理论应对挑战。在塑造博物馆观众主体位置的时候,应经过意识形态展开,观众要想得到自我认同,应不断引导自身。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博物馆是为人们所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其承担着重要使命,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性应放在较为开放的语境当中进行探究,树立我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被博物馆所影响,在公共服务长多当中得到自我认同。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具备警示作用,一方面应调动出观众的价值观作用,另一方面积极面对挑战和机遇,为博物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45.

[2]史吉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J].东南文化,2018,6:98.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04.

[4]徐明.公共文化语境中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性分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04):156-157.

猜你喜欢

观众主体性博物馆
博物馆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