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

2019-03-22荆德有重庆市江津区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时政工作者受众

荆德有 重庆市江津区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时政新闻是受众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等内容的新闻种类之一,主要记录国家政治活动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纸媒的时政新闻报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造更有市场吸引力的时政新闻,需要所有纸媒新闻人的共同努力。

一、培养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往往会直接决定时政新闻稿件的质量。这里的新闻工作者包括采、写、编、评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既然是在新形势下,新闻工作就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换言之,就是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状态,培养一批全媒体化的新闻人员。无论记者还是编辑,都要掌握采访、撰稿、编辑、评论等能力,并且能够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生产出适应全媒体的时政新闻作品[1]。

对全媒体化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熟练掌握不同新闻事件的撰写方式以及新闻采访的技巧,并且能够拍摄合适的图片。第二,熟练掌握各种新闻APP和网站的运营方式。第三,拥有互联网思维,能够洞察受众的新闻偏好。第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网络的受众进行有效交流。

在培养新闻团队时,可以采用老带新的模式,例如报道重大会议或者活动时,可以带1-2名新记者参与现场采访,让新记者学习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新闻单位要组织定期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全媒体运营,积极引进先进的新闻生产或制作的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样可以让新闻记者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内容生产,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传统媒体要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纸媒作为传统媒体之一,要想在信息化的传播社会分得一杯羹,就需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在抢占舆论高地的竞争中占据非常大的优势,纸媒要想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不可避免的要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加深报网融合。

例如,纸媒可以借助新媒体实时报道的优势,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或者新闻客户端,方便受众同步接收信息。同时设置网友互动的功能,让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即时互动。在进行新闻内容的编辑上,也应该学习新媒体的优点,将新闻内容上传至网络时,要注重使用视频和音频的形式,提高时政新闻的吸引力。此外,纸媒的时政新闻报道还可以借鉴新媒体的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引导的方式,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点,利用时政热点开展话题讨论,充分尊重“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最后,纸媒在拥抱新媒体的过程中还要积极使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掌握更清晰的受众画像,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选择。纸媒可以参照《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的运营方式,加强与网络、技术、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奋力争取移动端和客户端的新闻受众[2]。活的方方面面,相较于新媒体,传统纸媒更具权威性,这一点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纸媒要发挥自身优势,深耕内容,增强受众黏性.例如,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不应该始终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上,而应该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持续性的跟踪报道,在内容上也要注意深度,不仅要满足受众的求知欲,还要为受众作出预测和引导。此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遵循受众的认知规律,为避免时政新闻给受众留下“假、大、空”的印象,记者撰稿时一定要注意新闻语言的使用,生硬、官方、呆板的语言都要进行避免。例如在进行重要会议的报道时不能只强调“人物”、“讲话内容”或者“会议材料”,原因是这样的报道不仅枯燥无趣,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还不能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写微观的事件,以小见大容易帮助受众理解,也更容易体现新闻的侧重点。

在注重新闻内容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抢夺第一时间进行发布。互联网时代下,新闻的时效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新闻敏感,能够从时政事件中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应对突发的事件。在新闻发布过程中注重团队的合作,赶往现场的记者要和单位的工作人员保持及时的联系,汇报现场情况,发布真实新鲜的第一手资讯。

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耕内容

四、结论

时政新闻常常涉及国家政事,因此,在报道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需要保证正确的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努力挖掘时政新闻的正能量,主动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纸媒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尽管媒体无法决定受众选择观看新闻的种类,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报道形式,影响受众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看法。纸媒要保证权威,也需要引导舆论向正面靠拢。

其次,时政新闻拥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指导性,报道内容往往涉及到受众日常生

时政新闻是组成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因其内容、语言、传播形式的限制,并没有充分发挥时政新闻应有的价值。想要在新形势下,做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需要新闻工作者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报道的每个细节,积极与新媒体接轨,满足网络时代受众的新闻需求。

猜你喜欢

时政工作者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