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入模式的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2019-03-22尹立茜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商科双语

尹立茜

(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1 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商业创变”需要“商科创新”,传统高等教育模式面对迎面而来的冲击,凭借高校自身的实力与团队,培养复合型的新商科国际化人才和建设专业化的育人体系是重要的目标。经济管理课程中双语教学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发展经济管理人才。

1.2 适应经管类课程建设的需要

新经济时代具有的“全球化”特征对商科教育的挑战要求学生也具备此方面的能力。因此,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正着力打造“新商科”,正积极调整和修正培养方案,研究商科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理念。

在现代经济管理类学科中,大多都使用和引用国外相应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知识,或者使用翻译材料,但鉴于时代的变化,教科书的更新频率很高,翻译和误译存在差距,以及在汉语中找到相应单词的难度,这样就难以跟上学科的前沿。因此,经管类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运用全球性思维,研究西方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与国际教学接轨是势在必行的,这也符合新经济时代对商科教育全球化人才的需要。

1.3 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素质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特别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并重,也就是专业与素质的能力,这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加强学生在商业中的专业能力。通常,经济管理类课程中有大量的学术术语,其中大部分都是用英语翻译的,译文很多时候显得非常的生硬,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术语的英文解释,也更好地理解这些术语的概念和规则;除此以外,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课程的英文教科书,还在课外通过大量的阅读英文书籍、期刊文章以及浏览国外网站,获取国外最新的商业资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1.4 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应用型高校进行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是让学生服务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企事业单位开展跨境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企业也逐年增加,开展双语教学,以经管类的双语课程的良好效果来开拓国际视野,为各个企事业单位输送新商科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服务地方行业、产业、企业的能力,从而实现本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目前的双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目前该院的双语教学中,开设双语的课程数量不多,其中有些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极少或者根本没有。总的来说,在现有的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对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语言障碍、师生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因素的约束。

首先,学生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当得知某门课程是双语教学,一想到要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来学习专业知识,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还需要在两种文化间进行语言思维的切换,甚至还要记忆一些专业术语的中文意思,用英语思维来理解专业课程,从而在心理上畏惧双语课程。

在双语教学的开展中,单向灌输的情况会很容易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英汉互译课会出现在双语课堂中,特别是在那些英语基础低下或者是没有对课程进行充分预习的班级; 而英文教材中的经济管理类案例通常是以外国环境为基础,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能对学生来讲既不熟悉也不能引起共鸣,这就不能把案例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反而还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还有些教师对于双语课程的理解不够,在课堂上过于强调专业术语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内容。

3 基于导入模式的双语教学改革思考——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3.1 构建新的双语教学模式——“导入模式”

所谓导入模式,指的是在教学,教科书选择和考试过程中对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使用英文或中文进行导入,采用分级和分阶段的教学方法,从简单到困难,从专业名词,定义和英语结论,到英语教学内容,辅以汉语口译,逐步过渡到全英文的双语教学。具体来讲,双语教学中的导入模式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专业术语后注外文式;第二,英文术语导入,中文解释;第三,英文直接导入,双语解释;第四,纯英语授课,中文补充和英语互动交流。

3.2 《国际市场营销》的导入模式的双语教学改革思考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正确把握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提高利用所学英文营销知识,用不同要素分析在国际市场上的国内外环境,解决和处理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教师需明确双语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英语也只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学初期,首先对授课班级的英文水平做出大概的评估后,将“导入模式”第二阶段——英文术语导入,中文解释这种方法作为主要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英语营销术语和英语原版教科书,教师尽可能使用简洁和标准发音标准的英语进行引导,再通过直观的中文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接着,在教学中期,在学生习惯了授课方式之后,根据授课对象的听课效果和理解能力逐渐过渡为导入模式第三阶段——英文直接导入,双语解释。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记住相关的英语术语,还要教他们,还要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在教学后期以及教学总结阶段,教师不仅要能够纯英语授课,还要进行中英文互动交流,如英文问答或小组英文讨论等。这样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变化来调整双语教学的导入模式,最终实现双语教学的积极良好效果。

3.3 教材选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教材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此课程选用《国际营销(英文版)》作为主要教材,本书不仅是对营销领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图解和易于理解的介绍,而且还有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的单独列出,是对“导入模式”的双语教学的最佳辅助教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性、前沿性地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职业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心准备,制作PPT 课件,编写专门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教案。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双语互动,在每章或重要理论开讲之前和之后,都会选用小型的案例让学生进行阅读和问题讨论分析,并在课件中插入英文音频、视频资料,从视觉听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

3.4 教学环节的设置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不应仅仅从教学语言进行改革,而应改变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考核措施。由于此课是一门高度应用的课程,由学生自由组成的小组,独立选取一个非中国国家作为模拟营销的目标国家,通过对目标国家进行国内、国际环境的分析,并用英文来完成每一部分的调研报告,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由学生自主选择产品,根据调研结果进行SWOT 分析,制定STP 战略和4P 战略,最终完成英文版的报告,并以PPT 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逐渐转变为学生的翻转式自由课堂。而学生在理论研究中巩固研究和分析,同时锻炼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授课的每个章节后,设计一些基础知识的问题,学生用英语作答。在课后,也要注意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成效和意见,并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5 考核方式

课程实施的评估方法为多样化技能考试,通常为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课堂表现(10%),课堂回答问题(10%),课堂PPT演示(20%),英文案例分析(20%)。期末考试考察以书面营销计划形式应用营销知识的实际能力。

4 结语

双语教学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经济时代国际化必然趋势,是高校教育在学科建设中的国际衔接,培养现代化的国际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探索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不断探索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改革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双语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国际市场营销商科双语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新商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国际市场营销汇总公共关系的应用研究
中小纺织企业: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市场营销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