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山市廿八都木偶戏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探索

2019-03-22张天卫刘影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3期
关键词:木偶戏木偶艺人

张天卫,刘影

(衢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当中的传统戏剧逐渐失去了其在大众生活当中的娱乐作用。曾经穿梭于大街小巷,乡野之间的传统戏剧的老艺人也因为观众数量的急剧减少,加之以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放弃相关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导致传统戏剧走入了传承困难的境地。江山市廿八都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这项廿八都的国家级非遗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时代的变迁使其失去了大众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遗又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已经陷入传承困难境地的廿八都木偶戏又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并且形成产业呢?

1 廿八都木偶戏的起源及现状

木偶戏是一种由民间艺人控制木偶进行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始于汉,在唐代史书通典中有所记载,“窟儡子,亦曰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兴盛于唐宋。木偶戏起初用于祭祀以及丧葬,后来逐渐成了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明清之时,大众娱乐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廿八都木偶戏便出现在明中后期这样一种大众娱乐气氛十分兴盛的时期之中,并且于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状态,广泛流传于以廿八都为中心的浙、闽、赣三省边界山区。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期,廿八都木偶戏继续发展,为浙闽赣山区主要的大众娱乐方式之一。廿八都木偶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止表演,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一段时间的复苏,但是在九十年代末又因为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又陷入困境。廿八都木偶戏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昔日风光的廿八都木偶戏在新世纪却陷入了困境。

2 廿八都木偶戏发展的困境

2.1 大众娱乐方式多样化,木偶戏已经不再是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就像笔者多次提及的那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中国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步西化。大众的娱乐方式已经不再是昔日人头攒动的村头社戏或街头的木偶表演,而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各种娱乐节目。廿八都木偶戏就在这样的生活转化方式之中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据廿八都木偶戏传承人金怀宗说:“2000年,每个艺人演出一天只能赚到20元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年也只能赚三四千元钱,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这点钱让艺人们难以养家糊口,大家纷纷转行。”2003年之时唯一的木偶剧团已停止了商业表演,传承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只能偶尔给来廿八都旅游的游客进行免费表演。

2.2 非遗相关投入过少,非遗相关产业无法继续开展

2010年在江山市政府的帮助之下,传承人金宗怀重建了廿八都木偶戏的木偶剧团,并且得到了一些演出的机会。但是由于相关的投入过少,非遗的拯救工作开展十分缓慢。据传承人金宗怀所说,提线木偶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十分陈旧甚至破损,需要对其进行修复。然而相关的修复工作需要相关的裁缝、木雕技艺师和专门的染色人员的共同努力,成本较为昂贵,传承人无法承受。除了进行表演所需要的提线木偶,剧团的相关运转,非遗相关的传承班的开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这便需要政府的帮助。

2.3 老艺人先后辞世,传统特色的资源大量失传

老艺人对于传统戏剧类非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代表着廿八都木偶戏这一非遗的最高艺术水平,很大程度上老艺人的数量就决定了非遗的兴盛于否。而随着老艺人先后辞世,很多廿八都木偶戏口耳相传的传统剧目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腔调,表演风格便大量流失。

2.4 烦琐的学习过程对下一代的传承人提出了挑战

廿八都木偶戏的学习过程是十分烦琐的。复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风格,加上十几种难以掌握的木偶提线技艺对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以传承人金怀宗为例,传承人出生于一个木偶戏表演世家,浓厚的家庭氛围为传承人打下了相应的学习兴趣。经过十几年学习与实践,传承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人普遍缺乏对非遗学习的热情以及相关的学习氛围,半途而废者居多。同时又因为专门从事非遗的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经济收入,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3 廿八都木偶戏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任何传统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在继承其核心传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使其既能重新扎根于现代的文化土壤,又能保留其时代的记忆。笔者认为,廿八都木偶戏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使其先走出传承的困境,然后对其进行相关的改造,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改造的同时,对其进行宣传,提高其影响力。

3.1 建立政府部门、木偶剧团和传承人三位一体的复合责任体

非遗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对其的传承光依靠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失去其文化土壤的非遗往往会陷入传承的危机。因此对于廿八都木偶戏目前这种已经陷入传承困境的传统技艺,政府部门必须介入,建立包括政府、木偶剧团,传承人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责任体。这个复合责任体的作用以扩大廿八都木偶戏的影响力,将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为主。其中,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为开展相关的非遗培训班提供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传承人以及技艺精湛的老艺人负责教授非遗的相关技艺,木偶剧团则作为相关的单位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一复合责任体拯救陷入传承困境的非遗为首要目的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非遗的培训班,相关的商业性演出等。

3.2 在不改变非遗文化内涵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改造

廿八都木偶戏之所以会陷入传承困境,究其原因便是其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此,如果非遗想要重新扎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必须要接受适应现代社会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可行的方法:(1)把普通话引入廿八都木偶戏的表演之中。传统的廿八都木偶戏说白念唱以方言为主,有时夹杂廿八都普通话,声腔高昂,抑扬顿挫。在保留方言式的廿八都木偶戏的基础上,可以开发普通话版本的廿八都木偶戏,这样对于习惯了各种普通话节目的年轻观众来说,至少不会因为理解不通而造成相关的困扰;(2)把现代主题融入廿八都木偶戏当中,使古典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廿八都木偶戏剧本讲述的对象以传统故事为主,对于以前的人们来说,传统的故事便是反映他们那个时代特征的故事。但是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木偶戏所讲述的故事与其关联不大。廿八都木偶戏的非遗从业者可以创建有关现代主题的剧本,用古老的木偶表演的方式来演绎现代的故事,这样古老的非遗技术便能与现代社会相接轨,重新扎根于现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3.3 多渠道传播,建立双重非遗传播机制

非遗的传统方式以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主,在以前那个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时代这无疑是有效的而且也是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是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当今的时代已经成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习惯了各种信息推送的现代人们很少会有兴趣去主动搜索。因此,要想提高非遗的影响力,必须对其进行多渠道传播,建立多重非遗传播机制。首先,以报纸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应该对非遗进行宣传,从官方层面表示对非遗的支持;同时,应该广泛利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各种新媒体,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如建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关非遗的信息。建立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多重非遗传播机制,前者的目的在于非遗受众人群的最大化,后者在于从官方层面肯定非遗的价值,从而使非遗真正地融入现代社会。

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应注意非遗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产业创新之间的平衡。非遗之所以是非遗,便是因为它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所烙下的印记。在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首要的便是保存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其次才是关于其的创新发展。每一种非遗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有属于其独特的烙印,相应地,也应该有一条独特的适应其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猜你喜欢

木偶戏木偶艺人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小木偶找智慧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