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为中心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19-03-22温飞娟周培山谢芋江王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3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专业课程课外

温飞娟,周培山,谢芋江,王良

(西南石油大学工程学院,四川南充 637800)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人才需求激增。为满足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人才培养由20世纪的精英教育转向了现代的大众教育。长期以来,多数普通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多以理论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应用型人才紧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1]。如何促进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支撑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家探讨的热点,2013年一些高校教育专家提出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思路。为了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化,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2015年教育部推出《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3],从顶层构思了转型发展思路。各省、市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指导思想也出台了相应的应用型转型方案。从高校角度看,转型的关键在于应用型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建设。

1.1 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点

应用型专业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专业[4],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为工科或工程类专业,如焊接、机械、电子、软件、计算机、网络工程、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等。其教学专业课程内容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由课堂讲授型转变为实践型、演示型,课程考核方式由试卷考试为主转变为卷面考试为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应用型专业逐渐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发展,因此,要求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进行革新,以满足制造强国要求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1.2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以教室里理论学习为主,理论学习往往枯燥乏味,导致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课程内容并未随着行业、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导致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行业发展要求。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多数高校实践基地缺乏、实践场所环境设置不善,使得课内外实践活动开展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应用型专业所需实践环节多,相对应的配套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促使大多数普通院校应用型专业实践设备购置有限,且常年不进行更新,实践内容陈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其理论扎实还要其能将理论融入实际。现有高校教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工程实践经验往往不足。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应用型专业是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人才培养方向[5]。应用型专业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也与技能型人才不同。要求其既要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又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专业课程应在教学开展各个环节中增强实践内容。

2.1 以模块化项目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设计

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社会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章节理论知识,将其分割为多个模块,结合专业行业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模块与实践项目相结合,以课程知识模块化、知识模块项目化的基本原则设计专业课程。通过以模块化项目的实践任务为学习任务,并根据知识模块的先后顺序编排课程实践项目,形成课程内容。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开展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在实践项目开展过程中将理论知识掌握,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

2.2 过程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应用型专业课程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课程考核多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实践能力考核,且试卷考试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6]。以考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方式造成大多数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度不够高,往往通过期末考前突击复习,以刷题或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课程考试考核,未将课程知识消化吸收并与工程、社会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考后很快将课程相关知识遗忘,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应用型专业特点,应加强过程考核力度,过程考核比重应达到50%以上;并丰富过程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实践操作、实践报告、项目演练、PPT汇报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过程考核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强化学生知识掌握度,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2.3 以课外项目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程的模块化项目主要针对课程知识设立,没有形式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由于课程学时有限,课程项目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深层次发展需求。因此,采用课外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系统化。课外项目包括: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专业科研项目等。课外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并能取得相关成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通过课外项目成果进行创新学分认定,形成学生毕业评价的全面考核内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项目的开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4 完善应用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配套条件

实践设施与师资是应用型专业课程良好开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实验室、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应根据应用型专业课程改革内容,时时改进实验室实验设施及实验环境,以满足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有限,往往难以全面购置课程相关实验设备,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仪器、开展虚拟实验。为满足课外实践项目的开展,在实验设施及环境建设时除了考虑教学要求外,还应考虑可开放性。通过人脸识别或指纹开锁等现代方式进出实践场所,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开展课外项目。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7],其能力素质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根据课程知识设计合理的实践项目,既能科学设计实践内容,又能增加实践环节的创新性、综合性。高校现有教师多为高学历博士,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要求。因此,高校应通过入职再培训、实践训练及项目训练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课程教师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转变,打造一支符合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3 结语

我国制造业人才来源主要依托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有重大的影响。应用型专业特点要求其课程建设过程应充分考虑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设计、课外实践项目设置、双师型师资建设、以过程考核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条件与环境角度对应用型专业进行深入的课程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专业课程课外
小满课外班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