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与路径

2019-03-22陈艳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3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陈艳霞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

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持续上涨,中国的创新发展迫切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聚焦点。“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有的责任,也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聚焦点。如何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实战课题。

1 现代学徒制的精髓是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的初衷本就是培养“工匠”,但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痼疾未得以根治。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言传身教,通过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传递耐心、专注、坚韧、创新等品质气质,这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通过名师巧匠和学生建立师徒关系,享受打造完美产品的过程,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融入学生血脉的信仰,培养出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抓住“工匠精神”这一核心,现代学徒制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可见,“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相一致,“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终极目标。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

2.1 职业思维角度:寻求突破、开拓创新的“匠心”

匠心指能工巧匠之心,指精妙、独到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和核心价值。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培育学生立“匠心”,突破思维禁锢,生成匠能、匠艺,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变革、创新的能力。

2.2 职业态度角度: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魂”

匠魂是工匠之魂,即追求极致,指在技术精湛的前提下,不骄傲,不满足,不得过且过,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时评人乔志峰说:“‘工匠精神’就是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把技术做成艺术。”培养高职学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劳作过程中浑然忘我,抱着对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才能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

2.3 职业道德角度: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匠德”

匠德是工匠的品德、品行。崇尚劳动、爱岗敬业是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的职业道德。只有怀着一种对职业的敬仰,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潜力,找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以高超的技艺、敬业的品德,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自己的梦想,以特有的“匠心”,书写劳动者的品质。真正的“工匠精神”,唯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追求,方得始终。

3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笔者对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参加过现代学徒制学习的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总结梳理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对“工匠精神”知晓度、认可度提高,工匠精神得到一定提升

通过调研,82.14%的学生对“工匠精神”表示“很了解”和“有一定了解”,85.71%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要”。可见,随着国家、政府、院校层面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度、认可度日益提高,学生对自身是否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持积极认可的态度。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岗位学习,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积淀,也验证了工匠精神生于岗位,发展于岗位。

3.2 学生“工匠精神”缺失

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以实践,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根据合作企业的反馈,也暴露出学生在岗位中缺乏职业自信、吃苦耐劳、主动学习、勇于创造以及对问题深度探索的精神,完成基本工作后不会额外给自己增添学习任务,自我要求不高,忽略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改造和重塑。

3.3 工匠精神的培育仍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变是一种层次,受社会歧视。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重技轻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价值情怀等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此育人导向下,培育出的人才自然缺乏工匠精神。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完善,部分合作企业在实践训练中也同样存在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企业中难以体验工匠精神的内在实质。

3.4 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尚未建立

调研显示,有64.2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现代学徒制学习期间,在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否有联系;10.70%表示“偶尔联系”;25.01%表示“联系紧密”。可见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虽然高职院校都和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但实际教学教育过程中缺乏衔接,存在“两张皮”,实质合作关系不深,两支教育队伍未形成合力,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从学校方面看,基于“工匠精神”传播的校园“匠心文化、专业课程体系未具规模,工匠型导师队伍欠缺。企业实践、校园文化、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度不高,以“理论—实践—环境”为一体的、有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尚未形成。

4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与路径

4.1 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具体体现和专业建设的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亦提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加强“工匠精神”培育顶层设计的体现。

4.2 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是传承“工匠精神”的主渠道,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传授和工匠精神培育放在同等地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训课技能训练课上,要让学生感受到对一门技艺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

4.3 构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双导师机制

校企共同组建由校内工匠型教师与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队伍。与合作企业制定企业师傅选拔标准,选拔出资质达标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教学任务由“双导师”共同承担。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将“工匠精神”纳入评教考核的指标。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等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提升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师傅的教学带徒能力。

4.4 创新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4.4.1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到职业教育,“德”中应包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为职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灌注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是职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托双导师机制,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良好的师德示范作用,学校、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共同教育。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应定期前往学校从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竞争意识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企业期间,学校教师应与企业、学生保持联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动态。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确保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无障碍的沟通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深入开展。

4.4.2 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

一是构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开设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养成课程,讲授工匠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中国工匠发展史等,为学生践行工匠精神提供理论基础;开设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开设实践课程帮助未来工匠在实践中增受教育、长才干。

二是在现代学徒制中传承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开展“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要填补现代学徒制中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保障学徒的权益。切实通过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名师巧匠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言传身教,传播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塑造个人发展和职业教育需要的工匠精神。

4.4.3 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让工匠精神扎根于大学校园。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杰出工匠事迹和历史贡献的宣传、举办“工匠精神”相关的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培育工匠精神所需的职业品质。二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高校要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自律能力和吃苦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所需的职业态度和习惯。如笔者调研的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在校期间采取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生活在秩序井然、遵守规则的环境中,就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播、践行,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方面的制度,打造深度产教融合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制度保障。四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高校有着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等载体,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使校园物质文化实现思想化和艺术化。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