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新思维培养的翻译教学创新探析
——兼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2019-03-22邓江雪
邓江雪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 637000)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以下简称“新编”)是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孙致礼教授所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初读《新编》时,觉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译例偏难但趣味盎然。作为翻译入门教材,《新编》难易适度、由浅入深,可助学生管中窥豹,举一反三,但也不乏疑问:(1)为什么《新编》译例大多摘取自文学作品翻译?(2)如何使学生翻译能力所处的层次与教材紧密高效地贴合?(3)《新编》编写理念除求“新”之外,还力图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缘何反有理论与实践离析之感?(4)翻译理论知识部分无适时、适量的强化训练,是否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
1 问卷调查与结果简析
为了解决疑问、更好地开展翻译教学,笔者对该校使用过《新编》教材的1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5份。问卷共设四个问题:(1)学生文学名著或文学翻译作品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过哪些文学作品;(2)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3)对《新编》的评价;(4)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调查发现:有约7%的学生读过3本以上的文学名著或文学翻译作品(《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呼啸山庄》《名利场》等),但《傲慢与偏见》有70%的学生读过;80%的学生反应《新编》晦涩难懂(特别是译例部分)且有重翻译理论轻翻译实践之嫌;66%的学生认为《新编》无章节练习,导致无法及时强化重点;95%的学生(尤其是喜欢翻译的学生)持“翻译理论无用论”:翻译理论掌握越多,翻译实践越难,翻译质量越差。
调查结果虽在意料之中,却也让人始料不及。一方面,初读《新编》时所产生的疑问可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到部分解决,如《新编》中所举的译例大多来自文学作品的翻译,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从调查中得知,本阶段学生读过《傲慢与偏见》虽占多数,但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翻译作品的阅读量很小。由于学生对选自文学翻译作品的译例缺乏认知铺垫,加上《新编》偏重理论引入,导致学生难以消化教材内容。另一方面,笔者不禁思索,《新编》为何要大量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因为为《新编》捉笔的大师孙致礼教授是一位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已驰骋30余载,其翻译观念与翻译思想就是他对文学翻译经验的总结;二则是以文学翻译作为教材译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这是因为“翻译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理论问题的提出和讨论都是由文学翻译引发的,或是以文学翻译为对象的。”(谢天振等,2009:13)虽然文学翻译在所有翻译行为中的所占比例还不到1%,但中外学者在讨论翻译问题时,似乎始终关注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文本,认为文学翻译在智力上更富有趣味也更具有挑战性。因此,以文学翻译文本作为翻译教材译例也就不足为奇。但是,改革开放至今,翻译对象已不再局限,实用文献的翻译成为主流,翻译因此而进入职业翻译时代,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翻译教学必须做到译例素材多样化,必须尽可能地训练其翻译思维。《新编》可有的放矢,取其精髓,不可囿于其中。
2 翻译新思维引导下的翻译教学策略
2.1 更新翻译理念
《新编》共有三编和一附录:第一编“翻译的基本原理”,共有11章;第二编是26篇英译汉;第三编提供15篇汉译英;“附录”则由英译汉练习参考译文、英汉译音表、英汉翻译常用工具书和主要参考书目四个部分组成。与传统翻译教材相比,《新编》的内容和编写形式皆有很大的改变,有其内在价值。
首先是对翻译理论知识的介绍。大多数翻译教材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都不成体系,它们往往在对翻译进行概述后,就着力讲解词的翻译,如专有名词和其他一些名词的翻译,声色词、标题以及熟语等的翻译,以及如何确定词义等等,对翻译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探讨非常薄弱。《新编》则偏重翻译理论的引入,对翻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系统化的介绍,引起学生对翻译现象的新思考。如对翻译进行定义时,《新编》在不改变翻译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翻译的功能,即“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这个定义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十分重要,一则让学生明白翻译是什么,二则让学生知道为何译、熟知翻译的使命和价值——让世界进入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比起传统的翻译教材,《新编》在对翻译概念的厘定方面已然更胜一筹,通过概念便可窥见翻译与文化不可分割。
2.2 基于文化大局观的翻译技巧培养
其次,在对翻译理论介绍的形式上,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藏于其中——翻译、文化、创新。笔者认为,这是《新编》的“新”之所在,即它从翻译的定义开始,到翻译的过程、方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翻译技巧、文体等,再到各部分所涉及的译例,都把翻译与文化联在一起,尤其是各部分所涉及的译例大多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在第三章论及翻译方法时,《新编》摒弃了传统教材强调语言学翻译流派向语言内部要素偏斜的理念,而是从更为宏大的文化翻译角度出发,重点介绍文化传播层面上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在介绍翻译技巧时,不是直接提出翻译过程中有哪些翻译技巧,而是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提出翻译技巧,这说明:翻译技巧产生于两种语言上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差异不穷尽,翻译技巧也不穷尽,这为日后学生创新出更多的翻译技巧提供可能。
2.3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的教学实践探究
《新编》的精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翻译与文化紧紧相连,至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翻译研究中的所谓的“文化转向”,只不过是人们的视线开始移到了文化与翻译上,不代表翻译与文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没有关系,所以,给予学生翻译方面的熏陶应以培养其文化大局观为主;其二,使他们受到翻译学习方法上的训练,主动思考翻译问题,以提供翻译策略技巧知识为辅,创新翻译技巧为主。简言之,以授“渔”为主,授“鱼”为辅。由此可见,《新编》称得上是一部好教材。遗憾的是,其内在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利用。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文化积累不够,全部以文学翻译作为例子,会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和目的语表达上出现问题,长此下去,学生畏难情绪只增不减,对翻译的热情只减不增;二是《新编》体现了更宏大宽阔的文化视野,学生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局限会蒙蔽他们学习新知的眼睛;第三,教师没有对《新编》开展合理有效、删繁就简、因人制宜的教学,死套教材,从而陷入泥淖。因此,教师必须一方面注重丰富学生的认知环境(如让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多背诵原文,多看名家谈翻译等),一方面应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
3 结语
《新编》为翻译初学者理解翻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如书中所举的译例选材受限,只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而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未加引用,只在第八章“文体与翻译”中略提;再者,《新编》中每个章节后面没有翻译知识练习,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无法强化也不得要领;还有,附录中的信息也不够完备,如名家译著赏析、名家翻译思想等简介尚未录入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编》缺乏对中西方翻译史的介绍。以上不足需教师灵活处理,添加、删减或者深化,目的是实现其最大的实用价值,裨益广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