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赛引领下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2019-03-22王成庞希愚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竞赛大赛课程体系

王成,庞希愚

(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目前,国家、省、市、校级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 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大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赛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显性化的知识创新载体,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内各大高校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的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各类大赛为契机和载体,对相关大赛进行梳理,正确引导学生参加大赛,将相关大赛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大赛增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1-2]。

1 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参加的大赛主要分为两大类科技创新类大赛和计算机类大赛,科技创新类大赛主要有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计算机类大赛主要有国际级别的ACM 国际编程大赛,国内的美新杯大学生物联网应用大赛、 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博创杯”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计算机基础课大赛(多媒体设计、C 语言、汇编语言)、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以及Web 服务竞赛。

上述大赛被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所熟知,据调研大部分高校学生处、 团委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并对大赛中所获奖的同学按照大赛级别以及获奖等级进行奖励,包括评优评奖加分、物质奖励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加大赛的积极性,有的院校甚至出现了80%以上的在校学生参加大赛的盛况,有不少学生大学四年中每年都参加大赛并获奖,基本上50%的学生都有参加过大赛的经历。因此,大赛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显性化的知识创新载体,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何将大赛融入学生的课程设计、 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以及借助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针对目前“突击式”创新学习和教学,研究如何将大赛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从而持续、渐进、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以应赛模式为主,为赛而组建创新实践团队,由指导教师选题或学生自拟进行“突击式”创新学习和教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有所体现,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形成持续性。针对这种现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如何将大赛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从而持续、渐进、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研究如何将实践类课程与大赛进行融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类课程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C 语言、Java 程序设计等专业理论课都有对应的课程设计,如何将大赛与这些实践类课程进行深入的融合,使其既能兼顾大赛又能达到每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这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3)研究如何对大赛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完善优胜团队的赛后支持体系,真正达到创新创业的初衷。

目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参加完大赛,获取奖项后,就终止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胜团队的赛后支持不到位,学生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这与大赛创办的初衷是不符的,造成了很多优秀作品的流产。因此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赛后支持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3-4]。

2 解决方案及我们的实践

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大赛引领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具体方案如下。

2.1 构建一套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为基础、融入大赛理论题库中各知识点和创新意识的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总结大赛理论题库中各知识点模块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一套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为基础、融入大赛理论题库中各知识点和创新意识的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2 以大赛项目为引导,提出一套“统筹—分散—归一”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

以将大赛和实践类课程相互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赛成绩为出发点,我们提出了一套“统筹—分散—归一”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实践类课程任课教师在一起以大赛题目为引导,统筹规划整个大学期间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安排以及实施计划; 实践类任课教师按照拟订的实施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的指导实践;最后,在综合性竞赛实训环节,教师集体对学生进行大赛前的综合指导以及比赛结束的经验总结、实施计划的修订。这种实施方案以大赛项目为引导,将各个实践类课程按照顺序衔接起来,每一门实践类课程都是在前提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实践类课程逐步地进行,大赛项目也在逐步地完善,在最后的综合性竞赛实训中进行整合、 升级,相对于传统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赛成绩。

2.3 完善优胜团队的赛后支持体系,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申请—审核—多阶段检查—验收”的赛后支持体系

为了提出一套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优胜团队赛后支持体系,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科研项目经费申请、检查和验收的管理方法,提出了一套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申请—审核—多阶段检查—验收” 的赛后支持体系,凡是获得重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的学生可以向学院申请后续支持基金,学院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基础上对此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项目学院会分阶段地进行基金支持和检查,从而给优胜团队的提供了赛后支持[5-6]。

3 结语

通过将大赛融入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加大赛的积极性,学生踊跃参加各类赛事,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40 多项,学生的创新创业、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猜你喜欢

竞赛大赛课程体系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我看竞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创新思维竞赛(3)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说谎大赛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