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9-03-22毕凯月

传媒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采访报道兰兰被采访者

毕凯月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050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文关怀”在媒体领域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成为了新闻采访报道中的新趋势。同时也成为彰显以人文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塑造媒体良好形象的重要表现。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词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可以说是“人文关怀”一词由来的源头。它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将人看作首要条件,考察事物的价值取向时也首先考虑到人,更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人情、尊重人性。而人文关怀中的人,主要是指报道主体,当然也包括受众。

二、新闻采访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虽然许多的媒体都非常重视人文关怀这一理念,也试图努力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但人文关怀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现状却依旧不容乐观。在不少的新闻采访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人文关怀缺失造成的二次伤害

在新闻报道中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容易造成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这种问题往往多发生于灾难性的新闻采访报道中。因为灾难性的新闻比较特殊,它经常会涉及死亡等较为敏感的话题,在此情况下采访对象往往由于亲人离去的悲痛或是自身受到伤害,而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有些媒体为了能及时发稿或是在错误的“客观性”观念的引导下,不顾被采访对象的心情或身体状况,想方设法让当事人叙述灾难发生时的场景,或是不断询问当事人在失去亲人后的心情。

在当年的广州小悦悦事件中,一些新闻媒体在采访时不顾其父母丧子的悲痛,不断地追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看好自己的孩子。更甚至,一些记者在采访小悦悦父母时,让他们再次描述事故当天的情形。丧子之痛本已让小悦悦的父母痛苦不堪,而采访中记者不断对事件的追问,更是让他们又体会了一遍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采访行为,其实就是对被采访者的一种变相的伤害,就像在他们还没愈合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闻报道,其本来应该是赞扬奉献、自强不息、鼓舞民心,缓和人民在灾难后的情绪的,但是却因为报道缺乏人文关怀,反而给被采访者及其亲人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二次伤害。在舟曲泥石流灾难中,县中队副中队长王伟的妻子在此次灾难中不幸遇难,而当他在忍着丧妻的悲痛投身抗灾工作时,有些记者却问出了“在抗灾工作中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妻子”这样残忍的问题。

(二)缺乏人文关怀,对生命冷漠

“人文关怀”理念要求要以人为本,要关心人、尊重人。这其中,人文关怀精神所尊重的不仅仅是生者,还包括对逝去者的尊重。但是,由于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常常在报道中刊登一些不经过任何处理的血腥图片。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一些容易引起观者不适的短视频,也常常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就被媒体发布到了网上。像之前一起“婴儿被汽车碾压致死”的车祸事件,媒体在报道该事件的时候发布了相关的监控视频。但是媒体却没对视频里含有的血腥内容做任何的打码处理,整个婴儿被汽车碾压的过程就这样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可能在新闻的报道中,采取这样的报道方式能够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但却忽视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采访报道的行为准则。对逝者的尊重,体现出的是新闻从业者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如果对于生命都如此的冷漠,那么新闻人又如何担得起那铁肩上的道义,又如何配得上那无冕之王的美赞。

(三)侵犯隐私

隐私权是每一个公民所拥有的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它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很多媒体的新闻采访报道中都忽略了被采访者的隐私权。在2019年初被舆论热浪推上顶峰的“汤兰兰事件”,由于澎湃新闻在报道该新闻时,其记者将从警方那里获取的当时人现在的姓名、详细住址在内的相关隐私照片在报道里公开的行为,引发了网友对记者与媒体的声讨。

因为汤兰兰作为性侵事件的受害者,其隐私资料是不易做任何公开的。作为硬性调查性报道,在报道中记者应不带立场的客观报道,仅陈述有依据的事实,绝不肆意猜测,绝不擅自公布性侵受害者的个人隐私信息,特别是户籍信息。而且,在当年的受侵害案件中,那时的汤兰兰还没有成年,所以说不管是从个人隐私层面,还是保护未成年的层面,与该案件相关的证据细节在法律上是不允许被披露的。也就是说,澎湃新闻的记者私自在报道中曝光汤兰兰的个人信息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因为这是对汤兰兰隐私权的侵犯。

或许澎湃新闻的记者只是抱着一颗追寻真相的心,想要还原当年事件的事实真相,但没想到在其追寻真相的途中,他不仅暴露了自己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同时还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触碰了法律的禁线。

三、采访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注意追寻新闻“真实客观”与保护被采访者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往往容易把握不好追寻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保护被采访者隐私权之间的平衡。当然,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记者应该要做到客观真实,因为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也规定,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报道时要做到全面真实客观。

但是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也要注意,不能被错误的“客观真实性”观念所误导。真正的新闻客观真实,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对事实进行辨别分析。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新闻报道,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去获取新闻资料。因为,虽然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报道要全面真实客观,但是在其第七条中它也规定了,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法治观念,维护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露个人隐私。

追寻事实的真相是记者的权利,新闻采访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也是新闻本质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任何的权利都不是绝对的,不是没有限度的,就像是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一样,它们都需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进行。所以说记者也是一样的,他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平等客观的还原新闻事件,进行新闻采访,不能为了新闻的轰动效应而丧失理智。因此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心中始终要拥有着人文关怀的精神,不突破道德的底线、不违反法律法规。

(二)选择合适的采访报道方式

在面对一些像车祸、火灾、自杀等突发性事件时,记者可能会碰到无法避免去采访当事人或要拍摄现场画面的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尽量不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以及避免对收看新闻的受众造成不适感,记者要选择的合适的方式来对新闻进行采访报道。

例如,在对一些现场画面比较血腥或是易引起人们强烈不适的场景进行报道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像对视频或照片里的一些内容使用马赛克遮挡,或是删除部分冲击力比较强的画面。

新闻报道中,除了从技术型手段上体现人文关怀外,在采访报道语言措辞上的把握更能彰显记者的人文关怀。在突发性事件中,外部环境的刺激(看到自己的亲人在事故中伤亡或是亲身经历了事故)往往会在人们的心里留下阴影,他们对于一些与事故有关的词语会比较敏感,如果用词稍有不慎,就会对他们脆弱的内心再次造成伤害。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报道这些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再者就是遇到被采访者不客气地拒绝你的采访要求时,一定不要与其针锋相对或死缠烂打,因为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被采访者的厌恶,从而导致后续采访机会的彻底丢失。记者可以在采访之前,与被采访者接近时,采用充满人情味的接近方式。像给当事人递上一杯水或是送上一束鲜花,以此拉近自己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减少被采访者对自己的顾虑与防备之心。

猜你喜欢

采访报道兰兰被采访者
On the green aurora emission of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提高新闻宣传采访报道质量对策措施
你有过急切的等待吗
论突发性事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技巧
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
分析新闻采访中的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
保障新闻工作者依法采访报道——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的背景情况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