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变与突围
2019-08-02陈小梅
陈小梅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阜阳 236000)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受众规模猛增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视频类媒体发展十分迅猛。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新闻作为新时代信息发布的主要方式,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带给用户新的阅读体验和新的社交分享体验。而与新媒体平台上短视频的兴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视新闻视频节目面临着观众大量流失的困境。因此要想在新媒体竞争中实现突围,电视媒体人就必须分析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短视频新闻蓬勃发展背后的成功秘密,从而汲取新媒体渠道短视频创作中的优势实现“转型求变”。
二、新媒介生态传播模式下的短视频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1]。移动互联网的风生水起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培育了扎实的技术土壤。在国内,秒拍、微视等短视频应用最早出现,2014年新华社上线超短新闻视频客户端“15秒”,紧接着“我们视频”等移动终端纷纷亮相。而“一条”“梨视频”“二更”等视频平台把短视频推向了互联网发展的火热风口。
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新闻为什么会这么火?它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冲击呢?
(一)形式:“移动化媒体场景”的传播——“固定场景”的传播
短视频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移动化场景式的传播。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移动手机的普及几乎让所有人变成了“媒体人”。手机用户成为发布信息,拍摄视频的传播者。短视频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带来了移动化场景化的传播。无论在哪里,不管拍摄者是谁,碰到突发性现场感强的事件,都可以随时进行抓拍。同时,短视频新闻除了便于传播,也满足了用户移动化场景阅读的需要。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大众选择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迷你缩略”版的方式把信息加以展现,短视频新闻以其自身的特性契合了受众时间碎片化的传播情境,满足了人们在碎片时间里的新闻需求,方便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地获取新闻资讯,自然会获得受众的欢迎和喜爱[2]。而电视媒体的传播则发生在固定的场景中,观众收看受限于具体的物理空间内。同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受到限制,观众无法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造成了观众的流失量逐渐增加,也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率逐渐下降,这是造成传统电视媒体萧条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
(二)传播方式:强大的社交属性——单向线性传播
除了移动化场景化的传播之外,短视频新闻具有的社交属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承载短视频的移动平台不再仅仅作为信息发布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媒体社交工具。因为参与性强、制作门槛低,视频拍摄者可以是手持移动手机的任何一个人。这是一种每个人可以参与内容制作,进行内容传播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很多短视频拍摄者不仅是现场围观者,或者参与者,更多扮演的是信息分享者的角色。
因此新媒体时代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新闻则是传播者到受众,再由受众分享给受众的发散式过程。在分享信息中,信息被关注、被留言、被讨论,被转发、被点赞、被收藏。信息发布面对的是多点受众,信息多次被分享,甚至形成一点对多点,多点互相连接的链式爆炸式传播!这种高参与度、全民分享传播的社交属性不仅带来发展活力,更带来了点击率和流量的飙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视新闻视频的传播方式是观众坐在家中客厅收看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是传播者到受众的过程,是特定内容指向无数潜在观众的过程。这一收看过程,则是点对面的过程,观众无法与其他观众形成互动,进行分享,社交属性基本为零。而这将最终导致观众进一步分流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
图1:传统媒体(左)与新媒体平台短视频新闻(右)信息交流形式对比
(三)形式:接地气的鲜活叙事方式——传统线性叙事生产策略
相比移动手机用户,传统电视人制作的新闻视频往往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讲解第一现场所见所闻,电视人的身份往往是高高在上,这样的报道使新闻事件现场与观众间划开了一道无形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收看视频的观众大多作为局外人,旁观者、信息获取者的身份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而新媒介环境下的短视频新闻在传播制作方式和叙事逻辑上却有很多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下图就以具体新闻事件为例,对深圳卫视《正午30分》和梨视频中事件相关视频进行对比。分析图如下:
对比会发现,传统媒体叙述较为全面、深入,注重来龙去脉的展示和相关新闻背景知识的介绍。而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新闻表达则更加“短平快”,营造现场感节奏感更强,契合观众观看心理体验。
三、电视媒体的转变与突围对策
随着传播业态和媒体生态的改变,受众的注意力从过去的“客厅中心”转移到移动的“小屏”,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和内容生产都受到来自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时,作为电视人究竟如何向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学习取长补短,与新媒体携手共享短视频风口红利?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思考。
(一)生产模式:实现PGC与UGC的聚合
短视频行业的生产模式,大多是用户原创内容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模式[4]。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拍摄视频者身份职业多样化,是新媒体平台基于用户原创内容的创作。UGC生产模式具有无门槛、速度快和参与度高的特点。但短视频拍摄者往往专业性较弱,即使有心传播,却受自身知识结构,背景知识和眼界局限,其发布传播的短视频信息有时过于碎片化,片段化、快餐化!事件真相究竟如何,也缺乏多方的视角,影响接收信息的完整性和深度。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指的是专业人员进行的创作加工。对比新媒体短视频的用户原创,电视媒体拥有一支强大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媒体队伍,无论是对选题的抉择、组稿的策划能力、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高度上,在培养受众信息素养和反思质疑能力上,都具有UGC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应积极推进PGC+UGC的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作为承载优质内容的电视媒体应迎势而上,打破短视频的万能迷思,吸收短视频之所长,实现强强联合。比如先抢时效性,借力短视频制作机构进行资源合作,获得第一手的大量新闻素材,简洁明快进行二次加工后,选择移动客户端和最近的新闻栏目中播放,实现电视新闻发布速度提升,抢占观众收视率和点击量并提高受众对平台的依赖性。随后,为了满足受众深度了解新闻信息的需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观众最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链接延伸、评论等,并相应地在稍后的各档新闻节目和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进行切条释放,从而实现用户从社交平台向传统媒体客户端的反向迁移。
(二)形式与内容:制作形式好看、内容为王的精品
内容仍是生存的关键,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竞争的内核仍然是内容,无论技术发展如何先进,媒体作为内容提供者的角色不会发生改变,电视人还是要凭借着优质内容来打动人、引领人。用户流量重要,但只有凭借质量才能走得更远。要出精品,电视民生新闻只有潜心钻研内容制作,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做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新闻。同时在内容表达上,电视媒体人需要重新定位,进行角色转型,要积极学习短视频制作理念,转变新闻叙述语态和叙事视角,要努力摆脱令人反感的“高高在上的说教型、解说型”,要提高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实现内容生产质量的真正提升,才能突破重围。身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人应成为能打造精品节目,承担起社会责任、引领舆论价值观念的风向标。
(三)传播方式:电视人要具有互联网思维
面对新媒体平台短视频的风生水起,很多电视人也提出要重建视频生产模式,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不过对于媒体融合,很多电视台的回应仅仅是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微博甚至是建立APP,把电视媒体的新闻内容照搬到自己新媒体的平台上去。因此比起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级电视机构推出的移动客户端,往往也面对的是浏览量少的尴尬局面。而且自家的客户端往往也成为了各大网媒的新闻来源。即使是精心制作的新闻,只要一在自家平台推出,各大网媒第一时间纷纷转载,用户根本无法吸引到自家的客户端上。因此要想增加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浏览量,电视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会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电视媒体必须走出去,学习短视频的社交互动属性,拓宽自己的传播渠道,与新媒体平台深度互动,必须充分利用用户资源,与用户互动,让用户参与,是电视媒体顺应发展,积极转型的必须之路。因为立足于本土资源和强大的新闻采访团队,电视媒体也有着自己先天的传播渠道优势,应该凭借自己公信力和受众资源,积极创建新媒体平台,同时电视媒体人要积极融合多种创新互动方式和呈现手段。如在栏目创新升级中汲取新媒体中的互动分享理念,实现客户端跨屏直播,如尝试线上多个“用户群”的视频互动,用户扫描电视屏幕二维码进入客户端直播间,演播室与线上平台用户实时现场对话,对于评论互动高的话题积极关注并后续跟踪报道,同时在节目结束前分享用户互动留言,并给予物质奖励等等。多种形式的采用可以使整个栏目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参与性、新闻性和时效性,做到内容编辑和资源整合的畅通无阻,实现社交平台用户向传统媒体平台的新的反向迁移。从而实现真正的“资源联动,内容共享”的媒体融合。这种联动不再仅仅是新媒体的“为我所用”,而是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除了形式和内容的积极融合之外,电视媒体也要注意加强技术的融合,打造自己的数据处理平台。要想增强用户的黏性,就必须采用以用户数据为中心,多个终端为平台,深耕与用户高频互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来赋予成员归属感,从而发展更多的用户。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央视“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以及深圳卫视的5G加直播,引入AI(人工智能)主播和大数据分析,组合大屏加小屏,实现全媒体看两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要想在来势汹汹的自媒体大军中突围而出,电视人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技术,主动汲取短视频新闻中具有创新形式的传播形式表达,积极进行内容生产模式和叙事方式的改革,坚守以优质内容为内核,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让多个移动终端真正联动起来,实现多屏融合,走真正的媒体融合之路,才能满足新时代用户媒介使用体验,进而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发展壮大自己,分享时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