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译本《浮生六记》在西方的跨文化传播探究

2019-03-22刘丽沈阳城市学院辽宁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归化

刘丽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大学

“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民国廿四年春夏间陆续译成,刊登英文《天下》月刊及《西风》月刊。颇有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可见此小册入人之深也。”[1]后记《浮生六记》自被林语堂先生译介成英文之后,先后在英、美、俄、日、欧洲诸国都有译本问及,在世界文坛上颇享有美誉。而如此之小册如何“入人之深”,又如何让“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呢?这恐怕与西方读者的文化接受和文化期待不无关系。

一、《浮生六记》在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条件

(一)西方读者的西方文化视野

1.西方爱情观对女性美好爱情的共鸣

《浮生六记》共分六卷,六卷之中,闺房之乐置于卷首。作者沈复在篇首写到“因思关睢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1]P2足见沈复对其妻——陈芸的用情至深。也为世人展示了一位中国“可爱”的女性形象。林语堂也不无感慨地说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1]译者序

2.西方浪漫主义情怀对自然山水园林的向往

综观《浮生六记》四卷,处处可见沈复对自然山水园林的怡情。从沧浪亭爱莲居的板桥流水、老树浓阴、月色云霞到宾香阁老妪宅附近的池鱼园蔬、蝉鸣聒耳。我们同沈复遍游名山大川,沈复总结到,“余又幕三十年,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1]P198

创作于19世纪的《浮生六记》与西方的浪漫主义不谋而合,寄情山水。虽然林语堂先生翻译译本时已经进入了20世纪,而20世纪的浪漫主义已经不是它的繁盛期。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与西方浪漫主义碰撞出的火花和西方人亘古不变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无疑也铸就了《浮生六记》在西方的广泛接受和传播。

(二)西方读者的中国文化期待

中国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披着轻纱,神秘莫测。加之地域上的万水千山,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少之甚少,但又充满好奇,而中国本土的文学著作自然是满足西方读者猎奇心理的最佳选择。创作于清代乾嘉时期的《浮生六记》正处在明清文艺创作这一个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在《美的历程》里李泽厚曾概述了明清文艺创作“不同于前时代文艺,明清文艺展现的是一个更广阔的对象世界,市井生活的世俗人情是一幅幅看似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绚丽多彩的社会风习图景。”[2]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浮生六记》所还原的正是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

二、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一)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身居国外30多年,翻译成为了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积极倡导打破民族界限,将世界文化视为最终目标。林语堂在进行翻译创作时,既要考虑族裔散居者的文化身份,又要考虑其固有的中华汉民族文化身份,同时也要顾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身份。《浮生六记》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林语堂的译本实际上是想通过异域民族语言构建独立的文化身份及本民族的文化身份,进而让世界认知和了解本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世界,以提高本民族的世界地位。

(二)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鉴于林语堂的译者身份和跨文化传播之由,林语堂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迎合西方读者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期待。

1.归化

是年冬,值其堂子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秭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秭。

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one of my girl cousins,(the daughter of another maternal uncle of mine,)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and I again accompanied my mother to her maiden home…”(6-7)

这两句话有几处对西方读者由于文化差异实难理解,林语堂即巧妙的运用了归化策略。

林语堂对“堂子”进行了解释“the daughter of another maternal uncle of mine”(我妈妈兄弟的女儿),译为“girl cousin”,融入西方亲戚体系,更有利于让西方读者彼此的关系结构。

2.异化

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今生夫妇己承牵合……?

It is said that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1]p48

月下老人,又称作月老、月下老儿, 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英文中有对应的词,即matchmaker.但林语堂此处却不厌其烦的将其翻译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同时加以说明“in charge of matrimony”既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月下老人”的文化元素,又不至于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

三、总结

《浮生六记》在西方的跨文化传播源于著作自身的独特魅力,极大的满足了西方读者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期待。同时,更是由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采用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铸就了《浮生六记》在文坛上的美誉并传诵环宇,真实实现了《浮生六记》在西方的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沈复浮生六记归化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沈复自嘲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