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2019-03-22晟,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办学交际英语教学

葛 晟,梁 君

截至2018年8月,我国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为235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时度势,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工作重点由规模扩大、外延发展转移到质量提升、内涵建设,从而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英语教学在大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学有效、高效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效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目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宏观多,微观少;共性多,个性少,缺乏对其中存在问题的系统梳理及解决措施的深入研究。笔者从分析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入手,尝试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一些学校的优秀做法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中外合作办学所有启示。

一、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既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学,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1]中外合作学校肩负着维护国家教育主权、传播中国文化精髓、培养对中国有着深厚情谊的人才、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使命。[2]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李奇勇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把国际一流的经验在中国土壤上进行中国化的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第七次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需要注重内修学生深厚的中国“功夫”,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的思想和意识,忠实和服务于本国的情怀和责任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对于何为世界一流资源,《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中指出,拟办机构或项目需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或独特性,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机制、人才培养、学科协同创新等方面具有优质特征。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需要外练学生扎实的国际本领,取其精华,充分利用吸收外方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熟练掌握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学术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统一,是全球化趋势和多文化的高度融合,必须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融合。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原则,实现生态平衡、和谐共生,既不能不顾国情、社情、校情,一味地“移植”,全盘西化;也不能弃融合性和协调性于不顾,硬性“拼盘”,无原则地兼顾。

二、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材、学生、师资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尝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和学生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还是英语考试达人定位不明确。北京化工大学冯江鸿等总结,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能力培养目标呈阶梯状:基本目标是能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顺利获得学位;高级目标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远景目标为培养能参与全球治理、国际事务和具有规则制定能力的人才。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停留在工具层面的英语教学,离跨文化沟通、理解和交际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学校为了学生能达到合作学校的英语要求,以帮助学生通过雅思、托福考试为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部分院校英语教学过多偏重“外”的部分,忽视中国文化、历史等教学,部分学生因此变成了英语考试达人,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时却患上“失语症”,出国后也不能熟练使用英语生活、开展学术交流。

2.课程设置:国际化与本土化缺乏有效融合。《申报指南》里规定了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1/3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在境内担负的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的1/3以上。因此,英语课程应该由中外方学校一起合作,根据学校定位、发展情况和师资能力开设综合类、文化类、专业类、学术类、交际应用类英语等,进行多元化、全过程能力培养。

对照上述要求,我们发现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沿用传统大学英语教材、教法,重讲授、轻交际;全盘照搬外方原版教材,不进行本土化,重引进、轻改进;以雅思或托福应试技巧培训为主,重应试、轻交际;用专业英语代替综合、文化类英语教学,重专业、轻文化。

3.师资:中方外方教师沟通合作不充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师资主要包括中方学校大学英语教师(读写课程为主)、外方英语教师(听说课程为主)和中外方专业教师(全英文授课)。

部分中方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出国留学经历,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重输入、强调语法,对合作办学目标和外语培养要求缺乏认识;外方教师(不乏有“飞行教授”)重输出,强调练习实践,受集中授课时间限制,与中方教师和学生沟通不充分,对中国国情、教育体制及学生特点了解不够,一是无法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语言和专业内容,二是教师间缺乏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不能将外方优质的教师资源最大化利用,未能充分落实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

4.学生:未采取针对性、适用性更强的教学内容、方法应对学生语言基础差异。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积累和应付考试,还要求在专业学习情境中准确而恰当地使用外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在社会文化层面以及职业场景中能够与国外专业人士沟通交流,逐步培养国际环境下从业的沟通技能。[3]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实际语言能力较弱。大部分学校并未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忽视学生个体和英语基础差异,没有采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和评估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成功案例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校大胆创新,形成了一些成功案例。

湖北大学国际学院开设多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努力构建全英文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国际前沿动态,拓展国际视野,引领项目教学与国际接轨。“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国情分析”等课程全英文授课使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和国情,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实施过程中增设英语语言课程,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以跨文化交际实践四位一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4]

北京化工大学根据入学英语水平测试和高考成绩将新生分班;增加基础写作训练,听说读写整体设计同步推进;英语课程与专业挂钩,英语教学的部分内容主题或材料来自专业课;中方与外方英语课协调一致,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给予学生语言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支撑;教学团队的中外教师全部为资深外语教师,一半以上有博士学位和多年美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通过戏剧社、英美文化系列讲座等一系列有趣的英语课外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5]

四、思考与启示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为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专业教学、国际交流的目标,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思考。

1.制定、出台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其英语教学的规范。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进行规范,确保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有纲可依。

2.充分认识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对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立意要高,站位要远。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未来肩负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英语教学也肩负价值观、文化引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专业英语、学术英语、国际交流英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充分适应、胜任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3.重视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师资建设。英语教学者需要熟悉中外文化、政治、传统、历史等基本常识,以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能够与外方教师、专业课教师充分沟通,融合创新英语教学内容和方式。总体而言,需要建立一支语言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国际化视野宽广,熟悉、认同中外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海外教育或交流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办学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