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误区,“立”新局,激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场效应

2019-03-22

成才 2019年6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学校思政课的战略定位、目标指向、改革创新、队伍建设、政策保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以“忠毅勤朴”为校训,弘扬“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实验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学校一直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近十年来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扎实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实现了办学成绩和育人实效的双丰收。

一、突破思政课只是应付考试的误区,紧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大目标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少学生存在认识误区,“政治课就是记住现成的结论、背背书、应付考试的。”它弱化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也窄化了思政教育的育人空间。

因此,思政课教学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倾向,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倾向,将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放在首位。

紧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大目标,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学校工作目标观。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大道至简,学校教育的大“道”就是“立德树人”。为此,我们从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成果和现实问题出发,引导教职工深刻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目标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其中,坚持以德为先是重中之重。

紧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大目标,就是要树立有“人”才有“才”的人才观。

教育的目标在于使每个个体实现“成功的生活”,在于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当前,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有的有知识无智慧,有欲望无理想,有情绪无理性,有规则无道德。不少孩子不能化解自身学习与生活中的矛盾,走出困惑,出现学习障碍、心理障碍,抑郁症甚至厌世轻生的状况,缺乏追求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个人品德优劣决定着他成才与否,决定着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校长和教师应该树立有“人”才有“才”的人才观,始终牢记:“成人”重于“成才”,“育人”重于“育才”。

紧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大目标,就是要努力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我们在坚守教育理想与勇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不断探索,努力找准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第一,坚定1+2>3的教育价值观,保证育人取向。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综合国内外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结合我校特色提炼出“三好两有”的育人目标——品德好、身心好、学习好;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特长。我们将学生健康成长的三个核心目标编号如下:1、良好品德,2、身心健康,3、学业优良。我们坚持1+2>3的价值取向,让全体师生坚信培养良好品德、追求身心健康是学业优良的基础和保障。即便学业暂时不优良,假以时日必会实现学业优良的目标。

第二,坚信高考就是考人品,指引师生走正确道路。我们用大量的事实总结出“高考分数背后的本质是人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的道理,用这样的信念去统一师生和家长的行动,让他们坚信,学生高考结果之所以有区别,不仅在于智力,更在于学习过程中所形成和展示出来的人品有较大区别,包括责任感和价值观(做人的态度)、理想追求(目标动力问题)、恒心毅力和吃苦精神(意志品质问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做事的品质)、心理素质(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的品质)、眼光和胸怀等。在“高考就是考人品”信念指引下,我们让高中、高三、高考成为孕育学生优秀品质的绝佳机会和宝贵过程,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在一起。

二、突破思政课只是传授意识形态的误区,真正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在不少人眼里,“政治”二字被误认为传授意识形态的教育,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有的思政教师,甚至也自甘边缘化。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严重阻碍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功能发挥。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学习内容和育人功能上包含了以下方面:

第一,政治信仰的树立。要让学生讲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家国情怀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心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模式的建构。要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格局的拓展。要让学生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并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能力的提升。要通过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慎独意识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品行规范、表里如一,能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为了让思政教育在学生的心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校一如既往地在政治信仰、道德修养、业务水平上对思政课教师着重培养,成效颇丰。

已退休的虞京蕾老师是思政课特级教师,是武汉市政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李述希老师是武汉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中心备课组核心成员;丁孝磊、王海菘、邓伟等老师在历年市级优质课比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邓伟老师在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中荣获武昌区一等奖,武汉市二等奖;政治学科全体老师多次主讲市区级公开课、研讨课。

我校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每一位教师对标高水平,探索新知识,学习新教法,激活教师“比学赶帮超”的内生动力。在教学的同时思政课教研组注重教学研究,政治组多名教师主持或参与了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和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拓展眼界视野,让思政课教师焕发出活力和魅力。

我校加强“导学型课堂”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通过情景式教学法,组织时政解读、主题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突破思政课只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误区,落实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要求

思政教育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承担者不应仅仅是学校的政治课老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坚守政治纪律,同时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不能“袖手旁观”。

我校通过市级重点规划课题《全面育人视野下全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深入挖掘学科育人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每一堂课将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制订覆盖高中每一门课程的实施意见,如在理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素养,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渗透人文底蕴、国家认同等素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五四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也让我们领会到,高中教育必须打团体战,教育与教学、年级组与备课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必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单打独干,只会陷入学科题海战术、打疲劳战等应试教育的怪圈。我校强化“一个成功的团队中没有失败者,一个失败的团队中没有成功者”的团队管理理念,从2013年学校开始实行“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的统称),落实教师的管教管导,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互助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此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立交桥。

四、突破思政课只关注课堂教学的误区,搭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提高思政课教育实效的要求之一。高中思政课课本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四个板块,“生活”一词贯穿始终,这就意味着:重视思政课不仅仅是重视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生活”与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生的课堂互动、课后探究、社会实践、家校合作、其他机构的合作等。我校致力于追求搭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倡导“生活”即学习,落实思政课的实效与功用。

一是建立“思想内化引领系统”。我校开展认知、实践、体验、反思系列生本德育课程活动,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学校建立了一套以系列主题班会、升旗仪式、阳光午餐、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电子屏宣传、“红石讲堂”、“校园之星”评比、“红十字”教育、课余党校、成人仪式、毕业典礼为途径的“思想内化引领系统”。通过系列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具有怎样的性格和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矢志不渝地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是建立“自主管理训导系统”。学校管理实行班级值周制,从早中晚校门值班迎接师生到校、记录迟到,到各班卫生、学习纪律、着装仪表、大课间出操、关灯节电等检查事项,都由班级轮流承担,实现学生常规管理自主化,让学生使用规则、体验责任、感悟公平。班级管理实行定岗定责制,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许多班级实行多套班委,轮流上岗,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会管理实行竞争上岗、任期承诺制,提高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干部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为引导全体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发掘闪光之处,实现道德自主成长,我校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方式,从2008年开始开展校园之星自评互评的活动。“校园之星”个人奖项有:“凤凰学子”“守正之星”“创新之星”“忠毅之星”“勤学之星”“朴素之星”“笃行之星”“特长之星”“导生之星”。“校园之星”集体奖项有:“优秀班级之星”和“楚材社团之星”。每一奖项都表彰在某一方面起到模范作用的学生,如“凤凰学子”,奖励给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有科学精神、有社会责任感、让优秀成为了习惯的学生。“守正之星”,奖励那些德行端正、有规则意识、有契约精神、讲团队合作、始终捍卫实验精神的学生。“忠毅之星”表彰那些在求学路上不惧艰难、自强不息、学习不断进步的学生。

四是打造“三走进”生涯体验系统。我校精心组织系列体验活动,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了解不同职业,体验社会对不同人才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校每学年组织学生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研学,组织北京名校、华东名校、美国名校、欧洲名校研学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结合职业倾向调查所需专业,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及市场走向,在研学中走进实验室,走近大师,发现兴趣,树立目标。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职场观察体验,了解该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学历要求、必备技能及工作环境、工作困难、发展前景等,并组织采访、交流让学生感悟自身素养、知识结构、专业学习与现实职场的差距,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学业规划。

“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落实落细。”我校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提高,更在行动执行上雷厉风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育教学上给学生讲好“人生第一课”,更讲好“人生每一课”,一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铸魂育人的工作。

总之,学校思政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复杂工程,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思政课程的理念,创新思政工作的方法,形成思政铸魂育人的立体场效应,铸就学校的教育品牌,努力做好思政教育上的“引路者”和“守望者”,让师生齐心,让家校共育,充满热爱、坚守情怀、增强本领、积极有为,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