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课堂教学与“对分课堂”的融合
2019-03-22赵雪蕴
赵雪蕴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实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教育硕士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研究者们探索出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对分课堂”作为众多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不仅能解决当前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问题,还能与教育硕士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所以,“对分课堂”在教育硕士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 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与现存问题
1.1 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相较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堂的教学,教育硕士课堂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一是教育硕士是面向一线以培养卓越教师人才为目的。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院校应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教师素养的人才;二是教育硕士特别强调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相关教学方法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教育硕士不仅需要有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当然,实践能力可以在实习等环节中培养。有研究已经表明长期的实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有关课堂管理和组织、学生成长、教师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观念,帮助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1]。但是,作为面向一线培养目标的教师人才,教育硕士在大学研究生课堂上也是需要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为了适应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教师教学必须以身示范,并更好地表现出来。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正好与“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相吻合,更加需要“对分课堂”与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相互融合。
1.2 高校教育硕士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2.1 教学内容过于宽泛且自主学习内容较少
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存在的内容过于宽泛、自主学习内容较少这一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本课程的本质来设计教学内容,总是会涉及各个领域,缺乏研究生教学的专业性。例如在教编程的大学课堂上,出现了广谈文学的情况,思维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反而使学生无法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根本。第二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能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问题较少,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对其课程的兴趣和深入理解,学生自然也不能通过自我思考来解决问题[2]。
1.2.2 教学设计过于单一且学生参与度较差
尽管教学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但传统的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于各高校课堂里。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较多,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情况较少,教师与学生依旧处于“上教下受”的局面。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学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和科研的积极主动性较弱,从而学习动力不足[3]。这样单一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思维缺乏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2.3 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且可测性较弱
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当今高校制定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1)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例如教师经常调课、请假等。(2)评价指标可测性较弱。主要体现在评价的指标泛化、模糊:一是语义不明,二是对评价对象的考虑不足,很多时候学生无法回答问题[4]。
2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2.1 “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又叫PAD课堂,在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他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而形成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分”的理念来源于将师生之间的任务、时间清晰地划分开来,“一半为教师讲授一半为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教学”,从而形成“对分课堂”[5]。
2.2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学观,其核心理念是“将整个教学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明确划分教学时间,从而进行互动教学”[6]。
在教学时间上,将课堂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教师通过教授知识后,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并且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之后再进行讨论交流。此教学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将讲授和讨论划分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交流和协作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7]。
2.3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2.3.1 隔堂对分
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一节课的讲授,一节课的讨论和实践,中间留出让学生充分内化吸收的时间。例如老师在讲授完教材分析的方法之后,留出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分析小学教材,在第三周进行汇报讨论。
2.3.2 当堂对分
在一节课中完成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的重点和讲授的方式方法,还需要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这种模式适用于有良好基础的研究生。
2.3.3 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结合
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这两种模式相结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既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也可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再次进行汇报交流[8]。
这三种子模式都共同地运用了讲授法和讨论法,并且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 “对分课堂”与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
“对分课堂”与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3.1 在教学理念上
“对分课堂”秉承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课堂只注重老师“教”忽视学生“学”,也不同于过分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它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将其应用于互动之中,教师能够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生命成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9]。在教育硕士课堂中“对分课堂”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例如在教学技能训练方面,教师通过讲授技巧和方法,学生们通过课后的探索和查阅,再通过课堂的展示,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这恰恰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合理性得以充分体现。
3.2 在教学内容上
“对分课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的。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内容设置教育理念,在教育硕士课堂教学中,结合每个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补修课程,使在教育理论基础方面薄弱的学生能够弥补不足。例如针对跨专业的学生,高校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补修课程,使这类学生能够弥补教育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缺。
3.3 在教学设计上
“对分课堂”的三种子模式(隔堂对分、当堂对分、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相结合)也在教育硕士课堂中应用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知识点并留时间给学生当场查阅资料,最后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对此观点的认识,老师再做总结。这充分体现了当堂对分的教学模式,不仅有课堂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隔堂对分主要体现在讲一次教学课再到中小学校去实践一次,以理论作铺垫、实践作巩固。不管是哪种子模式在教育课堂中都不是简单的教师主导,也没有完全地放任学生,而是使教师和学生达到高效率的配合状态。
3.4 在教学评价上
“对分课堂”强调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的“对分”过程中使学生学到知识,所以“对分课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这个过程,由此来区别于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此评价方法也融进了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评价,例如设置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作为一个学习互动的过程,教师会根据平时的回答发言、思考展示、平时作业来打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也突破了传统的考试,采用了写论文的形式,增强了研究生的学术知识和应用能力。这些都体现了“评估机制的着眼点不仅是效果评价,还应该起到激励、提升效率的功效”[10]。
4 结语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对分课堂”整合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四大学习理论以及讲授法和合作式教学两大教学模式,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开放性[11]。“对分课堂”与教育硕士课堂的有效对接更加体现了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它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以身示范让教育硕士耳濡目染从而影响和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