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视角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改革

2019-03-2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梁 静

(重庆师范大学 教务处,重庆401331)

教育硕士是一个具有特定教育背景的专业学位。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教育硕士学位以来,国家持续鼓励有资格的高校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201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1]。与学术硕士学位相比,教育硕士的培养更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更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更关注培训过程与实际需求之间对接。简言之,教育硕士的培养更加侧重于职业技能的习得与提升[2]。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教育硕士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全日制教育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活动制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案例研究、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且教育硕士在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虽然现行政策文本为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但从实际培养结果来看,教育硕士或是进入了科研能力不及学术型硕士、实操能力不及本科生的尴尬境地,又或是出现其培养过程趋同于学术型硕士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管理学视角,审视当下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之路。

1 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3]。所谓教学管理,即教学管理人员按照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则,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整体规划、管理协调的一系列职能活动[4]。教学过程是一项双向活动,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都是教学过程的要素。换言之,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人员基于教育教学和管理规律,对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要素进行规划、协调以达成教学目的的过程。我国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管理在课程、教师、实践基地三个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需弥补与改善。

1.1 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落后

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还有待丰富,一些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缺乏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虽然一些学校的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实际上并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和实践环节。更多的课程仍是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涉及教学岗位专业意识和教师技能的内容较少。

课程组织即是对课程要素的组织,既需要考虑学科因素,也需要考虑实际环境影响[5]。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实践教学课程组织的主要内容。目前,在《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大致建立。从课程实施范围的角度来看,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校内和校外。校内部分为实践课程,具体表现为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班主任工作管理以及穿插于各类理论课程中的课堂模拟;校外部分为实训活动,以教育实习为主体,间或穿插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形式的实训活动。其中校内部分,即实践课程多安排在第1学年;而校外部分,即以教育实习为主体的实训活动多集中安排在第2学年。这种看似规整的课程组织实则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此外,实践教学时间集中于第2学年,虽有不少便利之处,但也对人才培养造成了阻碍。首先,校外实习实训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中国许多大学在教育硕士教育实习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短,许多学校只有8到10周的教学时间,有些甚至只有6周。实践教学时间的短缺,使得许多实践单位的实践指导者无法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全面指导。许多教育硕士研究生因实习时间较短,无法在实习结束前进入准教师的角色,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预期效果的达成。其次,外部实训与求职、撰写毕业论文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1.2 实践指导师资力量薄弱,一线导师与高校导师缺乏合作交流

教育硕士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大学导师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大学导师擅长教育研究,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一线教师则是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对教育硕士的校外实践进行直接指导,培养其教学技巧。此指导框架粗略看来并无不妥之处,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却遭遇困难,阻碍了校内和校外导师的交流沟通。在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师资方面,一方面,缺乏优秀师资,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困难。 这不仅仅因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其导师遴选必须牢牢落脚在教学科研上,而且高校教师研究方向可谓千差万别,往往会面临教师专业能力过硬,而教学能力缺乏,不足以指导教育硕士在该专业的教学能力提高的情况,导致教育硕士在科研方面愈加靠近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却偏离提升教学能力的初衷。此外,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教师或忙碌于教学活动,无暇指导,或受限于教学理论匮乏,不能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校内和校外导师之间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缺乏沟通与合作。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通常承担教育硕士的校内培养任务,包括课程学习、校内模拟实训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校外导师则承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期间的指导工作,二者可谓是“互不干涉”。

虽然这种情况是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的客观原因,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也存在历史性的不足。长期以来,教育硕士的管理一直处于学校研究生教育整体工作的边缘和次要地位,且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和研究奖励方面明显受到限制。受此影响,研究生导师一般都重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忽视教育硕士的培养。据了解,由于缺乏教育硕士生导师,一些培训单位甚至任命从未从事过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担任教育硕士的导师。虽然这些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他们仍然难以有效地承担指导责任。

1.3 校内外实践基地无法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目前,由于实践基地前期设计不合理,加之近年来教育硕士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我国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存在布局不科学、设备不完善、模拟程度低、经费不足等问题。在一些非师范性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师范技能实训室,教育硕士提升实践技能的诉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此外,校外实践基地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相对稀缺,可接受的学生人数有限。教育硕士实践基地通常都是处于教学一线的幼儿园或者中小学,部分幼儿园或者中小学,尤其是优质的幼儿园、中小学,因担忧缺乏实践经验的教育硕士干扰其正常教学,对于教育硕士进入其中开展教学实习活动往往报之以冷漠,甚至是抵触的态度。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即使接受教育硕士进行教学实习,但却因为部分教师的偏见,使得教育硕士无法在实习期内单独授课,从而导致其教学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其次,教学实习基地变化较为频繁,人才培养单位缺乏固定的、长期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不稳定,不敢对实习基地提出合理要求,导致教育硕士的教学实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后,由于实习人数较多,单个实践基地难以接纳全部教育硕士,因而教育硕士在校外实训期间的分布较为分散,这为学校就实习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指导增加了难度。

2 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2.1 用制度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以保障教学持续发展

教学需要技能,教育需要艺术[6]。根据国家学位办公室和国家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要求,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通过教学和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形成重视教育硕士教学,保障教学,投入教学,提供全校服务的机制和氛围。

首先,明确教学是培养活动的中心。为提高教育硕士教育质量,高校应注重改善硬件设施,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引进基础教育行家能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硕士培养高校应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以正式行文的方式明确相关规定:实行高校和培养单位党政领导负责制;定期召开大学校长及有关负责人会议,总结推进各项教学工作;每学年学校应举办教育硕士教学工作研讨会,探讨当前热门主题并解析国家最新的有关政策;以项目建设带动教学水平,旨在提高教育硕士的能力;加大对教育硕士财政和物质资源的投入,逐步形成推进教学质量建设的综合协同局面。

其次,用制度规范教学。高校应建立学校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和评估委员会、课程建设和指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并健全相关制度,按照招生和专业方向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高校必须坚持校领导的联系制度,学校部门领导听课制度,教育教学督导制度,通过制度引导学科教学的发展,促进教育硕士导师素质的提高。建立激励机制和教学奖惩制度,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再次,注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高校须建立健全“教育硕士教学标准”和“教师授课质量评估办法”,确立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的行业标准,对教学运行实施过程考核并持续监控。及时反馈考核评价结果,对优秀教师加以奖励,对相对后进者实行帮扶。

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以及教育硕士导师遴选的重要参考。同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鼓励和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应引进优秀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发展,追求卓越。

2.2 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施行科学的导师遴选制度,并加以动态调节。教育硕士导师的遴选应标准明确,程序严谨,公开公正。在遴选过程中,结合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独特性,重视学术成果的同时,也须重视教学能力水平,应选出不仅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同时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加强动态调节机制,定期审查考核导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将教育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和评价分开[7],那些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导师应该停止招收学生,要建立一支能上能下、富有开拓创造精神的导师团队。

第二,要加强对教育硕士生导师的培训。为有效保障教育硕士导师的素质,高校及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应将其是否定期参加培训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比如要求教育硕士导师每学期至少一周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观摩、调研,并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甚至可逐步将是否具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作为遴选硕士生导师的前提条件。

第三,拓宽教育硕士生导师的来源。从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学一线聘请特级教师加入教育硕士生导师培训计划,或聘请外单位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教育能力方面,我们需逐步建立起具有一线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和理念的导师团队,着手组建校外兼职导师储备库,有效发挥兼职导师作用,畅通渠道,促进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之间的充分交流。

第四,通盘考虑,合理制定教育硕士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学科发展与学位建设需求,高校及相关培养单位应综合考量,合理配备学科带头人和硕士生导师。同时,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实行传帮带。对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对中青年学术力量加强培养,鼓励其走出去交流学习,并将带回的先进理念及时传播,形成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学科发展的学术团队。

2.3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管理

第一,建立实践基地的选拔和建设标准。选择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学生容纳能力的实践基地,是有效实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2014年,国家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单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4〕07)的通知,其中公布了示范基地的遴选方法。笔者认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可参照其中的评选办法遴选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具体标准可参照以下4点:(1)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应接受不少于15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实习时间至少持续1个学期,同时基地还需积极为教育硕士提供独立的教学实践机会;(2)实践教学基地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不少于5名;(3)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基地导师培训、实践工作室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教育硕士住宿条件改善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不少于每年5万元;(4)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时间不得少于3年。

第二,制定实践教学指导规则。高校应对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校内导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工作设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确保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而非流于形式。具体措施可以是:要求校外指导教师填报“实践教学指导记录表”,明确指导教师指导的时间、地点、内容、频率和指导形式,指导意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签字确认;要求校内导师在研究生实习的6个月内至少每周与研究生会面一次,并在实习期间检查研究生的每周工作计划,及时解决教育硕士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要求校内导师定期(如每月一次)深入教育硕士研究生所在的实践教学基地,实地了解学生的实践教学状况,并与校外指导教师和学生当面讨论交流,共同指导研究生;要求校内导师在研究生实习期间对研究生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面对面指导,与研究生讨论论文中问题的解决路径和方法。

第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质量管理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8]。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是改善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践教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部分是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教育测量和评估等。第二部分是掌握教学技能的实践教学,包括微格教学、教学案例设计、和课堂管理实践等。以研究生教学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部分。教学场所一般在高校,主要是模拟教育技能培训的教育情境,培养研究生备必的教学技能。第三部分是系统的、正规的在岗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将在高校习得的教学技能运用到教学一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岗位工作能力,主要有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调查和研究以及教育行动研究。实践教学研究将延伸到中小学课堂、辅导作业、课外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中,研究生从中学习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三个阶段的有效衔接和补充,形成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3 推动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形式向多样化改革

毕业论文是硕士阶段学习成果的结晶,对毕业论文的考查是把控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卡。受教育硕士培养趋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影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与考查标准也与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雷同,导致实践教学的功能局限于锻炼实践技能,其作用与地位无法得到直接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改革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形式,积极引入教材分析、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扩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使实践教学成为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撰写的助力。

然而,毕业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并不代表要求的减少。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首先,专业学位的特点要求论文的主题应该集中在当前教育或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上,研究内容能清晰地描述和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事件或开发设计过程,解决策略要突出合理性与可行性等方面;其次,硕士学位的特点要求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基础研究思路,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阅分析文献、论证研究方法和设计思想、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论文的水平。学术论文的文体形式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具有学术界公认的标准格式和表达方式,并具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总体框架一般包括摘要、目录、文本、参考文献、附录和感谢,以及实验资料、问卷、观察记录、访谈提纲和记录应以附录形式提供。正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理论与方法、资料与数据分析、结论等部分。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