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的分析及其消解之道
2019-03-22王楚楚
王楚楚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不乏有“中国威胁论”声音的产生,一些西方国家意图通过输出其价值观,妄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此,从理论上揭露“普世价值”的虚伪面目,有利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有利于坚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普世价值”的缘起及其实质——致力于文化霸权和扩张
关于“普遍性”的追朔,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已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哲学家们强调建立一种普遍的、亘古不变的知识形态,并依照这些普遍性的知识对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而后,基督教东、西两派为了扩张其势力范围和影响力,巩固其宗教地位,衍生出带有宗教色彩的“普世主义”。德国神学家孔汉思于1990年发表了有关“普世伦理”的表述,用以解决全球存在的多元冲突。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倡导“普世伦理”计划,也为此多次举行国际会议。之后,西方对“普遍性”的追求进一步演化为“普世价值”。尤其在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机对非西方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对20世纪以来的许多政治体制进行考察后,认为威权政体和极权政体都逐渐衰落,存在不合理性,而自由民主政体是诸多政体中的最后胜利者,具有独特的地位。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是世界上完美的政治体制,极力倡导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向东方国家或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输出,主张全世界都推行这一制度模式。根据以上逻辑,在福山看来,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即是“普世价值”,是各个国家都应遵循的制度模式。
“普世价值”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主要宣传基于“平等、博爱、民主”等理念构成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并把其视为“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1]。关于“普世价值”,需要从两个基本维度分析。从时间维度看,“普世价值”意味着具有永恒性,对于任何时间阶段,任何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从空间角度看,“普世价值”意味着是超越任何国家、任何阶级的,是适用于世界上任何地域的。
究其实质,“普世价值”是西方为了巩固其霸权地位,单方面制定所谓的普世标准,从而控制别国的意识形态,开展文化殖民统治,具有垄断性和强制性。“普世价值”绝非单纯的学术概念,是在美好词汇的包装下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社会思潮,与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普世价值”相对于封建制度固然先进,但又基于私有制,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直言不讳地指出,“普世价值”的观念是西方社会的独特产物,是西方社会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2]。例如,一些“普世价值”论者鼓吹用西方宪政民主代替我国的人民民主,中国改革开放最终会走向自由市场经济等。为此,“普世价值”是意识形态的无硝烟战争,是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包裹着抽象的“自由、民主、博爱”等美好词汇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进行冲击,妄想把我国纳入到西方的秩序与标准中。
二、“普世价值”的推行策略——包装具有迷惑和欺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外在美好的包装对人们产生迷惑和欺骗,进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达到“分化”其他国家的目的,其具体推行方式如下:
(一)混淆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真理旨在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注重对客体的了解;价值强调客体是否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即便客体具有真理性,但价值是否实现需要依照于主体的判断和需求,更加侧重于主体的主观需要。并且,因为主体的不同,客体所体现的价值也不一样,不仅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客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和判断,即使同一主体对于不同阶段的客体感受和需要也不一样。“普世价值”把价值的条件性解读为真理的绝对性,混淆价值和真理的区别,利用美好的词汇包装宣扬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为世界永恒的真理,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霸权添加助推器。
(二)掩盖标准的多样性与价值的条件性
标准不可能是唯一的,即使同样的词汇放到具体的国情中也会根据其社会制度注入特定的意味,而“普世价值”的实现却掩盖标准的多样性,企图所有国家都抛弃其具有的特色,而实行统一的西方标准。以美国为例,从时间轴来看,美国不同时期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标准也不一致。在1776年《独立宣言》中,美国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妇女和黑人没有选举权,即使能行使选举权的人所拥有的选举权也不一样。在1870年左右,黑人才争取到拥有选举权的资格。在1920年时,妇女能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力。从空间轴来看,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每个州的法律都有一定的不同,每个州的民主、人权等也存在不同。在美国境内每个州所体现的民主等都不一样,而对于国情都不一样的各个国家来说,推行“普世价值”更无从谈起。另外,价值的实现需要主客体和实践的共同作用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普世价值”掩盖了价值实现的条件,忽略了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域的具体实际。
(三)借用抽象的人性论进行伪装
陈先达老先生曾经说过,“普世价值”论错误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抽象人性论,二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人性是人类固有的本性。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等问题时,人们会产生一样的愿望和共同的价值需求,人们希望世界和平、平等、安全等。但是,这些共同的价值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是具有时代内容的现实需要,而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都不能超越其时代性和实践性。但“普世价值”抽象地借助于人类共有的人性,对自己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进行了伪善。“普世价值”认为人类在其共有的本性基础上所创造的价值也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可以超越阶级和地域,即把人性进行抽象化,在借用抽象人性的基础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正如费尔巴哈只注意到人的生物层面,抽象地认为“类”是人们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从具体的人出发认为人的本质主要在于其社会性。
三、“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能够理清楚“普世价值”之所以行不通的理论根据,具体如下:
(一)背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普世价值”基于西方的文化观念、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等,虽然也结合了一些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表面上似乎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呼吁出人类共有的心声,但实质仍是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场,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比如,美国所体现的民主是金钱至上的民主,自由体现的是资产阶级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自由等。正如列宁毫不隐瞒地说:“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4]为此,“普世价值”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立场、观点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相反。
(二)背弃价值是相对的,具有变化性
价值旨在强调客体对于主体的满足度和需求度,以主体为准则,即价值是相对的,具有主体性。而对于价值观念而言,各个阶级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存在绝对性。另外,价值观念由于社会历史的变化一直产生新的内容与蕴意。正如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和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不一样,美国独立时所宣称的平等和现在所说的平等也不一样。
(三)脱离科学的实践观
人作为主体在与其他主体或者客体接触时,须要经过实践活动的发生,才能使客体发挥作用,从而满足主体的需要。为此,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普世价值”撇开社会历史进程,认为西方宣称的“人权、平等、博爱”等是超越历史的,否认人的社会属性,具有片面性和抽象性。“普世价值”的推行抹灭了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和实践发展的多样性,背离了实践的作用。
正如欧根·杜林把自己的理论宣传为终极真理论,并炮制出“永恒道德说”,认为自己所宣扬的道德理论是凌驾于历史和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道德所具有的阶级性。而恩格斯对其进行了反驳,“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自从阶级产生后,道德、伦理等观念都没有超越阶级、历史与地域,面对相同问题,由于站的立场和所考虑的问题因素不同,所得出的道德评价也不会相同。
四、“普世价值”的消解之道——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即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表明无产阶级要从资本家手中摆脱枷锁,强调每个人自由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指导广大被剥削者能从压迫中解脱出来,捍卫自身权利,摆脱社会不公平现象,这明显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也在强调民主、自由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自由与民主等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在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基础上,争取全人类解放,与基于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截然不同。而且,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分析,共产主义社会所达到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等远比资本主义社会所强调的自由与民主等价值观念更完善、更宽泛。为此,当“普世价值”对我国价值观念冲击时,我们须拨开“普世价值”的迷雾,揭露其具有的虚伪性和迷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对平等、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现实追求。
(二)坚持“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6]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完美结合。“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但是“共同价值”不同于“普世价值”,它强调了价值的个性和共性,强调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等,从具体的人出发表达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在宣扬“普世价值”的过程中,也不会强加于全人类,不会打着一些虚伪的幌子强迫别国接受,而是以科学的姿态为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正确的智慧和方案。“共同价值”旨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契机,达到各国共赢的状态。而“普世价值”却打着“人道主义”等幌子造成许多民族分裂的现象,诸如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结果为百姓流离失所,没有稳定安全的家园。可见,“普世价值”实为虚假,我们必须坚持在“共同价值”的指导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也是我国人民的道德基础。当今,许多人歪曲现实,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部分词汇相同,杜撰中国实行“普世价值”。但是,由于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不同,两者注定具有很大区别。即使两者都倡导“自由”,但因为社会性质、所有制基础等不一样,“自由”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一样。正如列宁曾指出:“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对于自由和平等的任何议论都应当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哪一个阶级的自由?到底怎样使用这种自由?是哪个阶级同哪个阶级的平等?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平等?”[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基础,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符合中国人民精神需求和我国经济基础的价值体系。当有人把“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提并论时,我们要擦亮眼睛,了解其中的别有用心,从而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8]
(四)坚持“四个自信”
揭开“普世价值”的虚伪外表,其实质即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用意识形态之战巩固其文化霸权地位,否定中国的特色,使中国纳入西方的秩序之中。如今,“普世价值”的真面目越来越被世人所皆知,西方所推销的自由民主制度也逐渐被认识到其根本性。正如弗朗西斯·福山2014年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里表明:“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自由民主制美国,与其他民主制度相比,承受着更为严重的政治衰败。”[9]而纵观我国历史长河,正由于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上,我们国家才越走越辉煌!为此,我们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矢志不渝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为世界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0]